本報記者 鄭歡
「今天上午,我女兒見我將舊衣服放進『綠色清櫃』舊衣回收箱,問我這些衣服最後會去哪兒,我告訴她全部都會給有需要的人了,她聽後十分開心。」家住饒城月泉花城小區的繆女士告訴記者說,後來她細細思量,心中又有了疑問,這些衣服真的能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嗎?
據悉,繆女士提到的「綠色清櫃」,是由市紅十字會發起和運作,由服務團隊具體實施的。那麼你知道,這些舊衣物都去哪兒了嗎?日前,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不知道捐的衣服去了哪
「『綠色清櫃』是市紅十字會的一個舊衣物回收公益項目,但是回收後怎麼利用?用到哪兒了?一直沒怎麼見公布過。」市民楊女士說,她每次只是把衣服整理好投放進去就離開了,其實還蠻想知道她投的這些衣服現在怎麼樣了,有沒有到達需要幫助的人的手中。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跟楊女士有同樣經歷的人不少,很多市民對「綠色清櫃」舊衣回收箱裡的衣物使用率如何等問題有著疑問。同時,市民們問得最多的,是關於回收的衣物怎麼處理以及它們的最終去向。家住饒城綠景家園小區的董俊告訴記者,不久前的一個周末,他在家整理出一大堆舊衣服,「這些衣服家裡沒人能穿,直接扔掉太可惜,留著又佔地方。」於是,董俊想把舊衣服放進舊衣回收箱,從而幫助需要的人。「為了讓拿到這堆衣服的人能直接穿上,我還專門把衣服做了清洗。」董俊說,一開始,他很開心,覺得自己幫助到別人了。但是後來心中又有了疑問,「我捐的衣服真的幫到別人了嗎?」
「前段時間搬新家,我從衣櫃裡清出來不少我兒子的舊衣服,有些還只上身一兩次,扔了可惜,但送人又送不出去。」市民龔曉芸對記者說,她想起小區裡有舊衣物回收箱,就一股腦地全投了進去。後來,她聽朋友說有不法公司將捐贈的衣物重新出售牟利,擔心自己的善心被利用,因此對於這些舊衣服的最終去向、有沒有按需使用,她很想知道。
取之於公益用之於公益
據了解,我市共設置了1100餘個「綠色清櫃」舊衣回收箱。回收的舊衣物會不會像市民擔心的那樣,重新出售牟利?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
走訪中,記者看到,穿梭在各個小區的運輸車將居民捐贈的舊衣物從回收箱收集打包後,運送到「綠色清櫃」倉庫等待綜合處理。在處理工作間,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先將回收的舊衣物按照新舊程度進行分揀。首先是根據舊衣服的成色——把還能繼續穿、七成新以上、符合捐贈條件的衣物分出來,然後對它們作進一步處理。清洗、消毒是保障衣服安全性和長期儲存的必要工序。完成這一切後,接下來便是打包,整理歸類,運送至目的地。
「取之於公益、用之於公益,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原則。今年因疫情等原因,我們每月共收到約10噸的舊衣物。符合條件的,我們會直接捐贈給我市各縣市區的敬老院、兒童福利院、貧困家庭等有需要的人,而那些不適合捐贈的,比如發黴的衣服、少了一隻的鞋子、脫線的毛衣等,我們會對其進行再生循環利用或將其粉碎,然後賣出,所得的盈利用來發放員工工資等填補團隊運營成本以及購置大米、牛奶等物捐贈給有需要的人,支持其他公益事業。」「綠色清櫃」服務團隊聶隊長向記者介紹,項目2015年成立至今,他們共捐出五六萬件舊衣物,「就在11月2日,我們給市兒童福利院送去了360套兒童衣服。還有,上半年鄱陽等地發生洪澇災害時,我們也派出兩輛運輸車給受災群眾送去了上千件衣服,以及蔬菜、大米、礦泉水等生活用品,如果沒有盈利是無法完成的。」
採訪中,聶隊長表示,舊衣物回收既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產業,又是一項公益事業。他們對回收的舊衣物流向建立了一本專項「明白帳」,件件有據可查,所有收入也都公開透明,「這樣做就是為了消除大家對舊衣回收去向不明不白的疑慮。」
期待信息透明讓捐贈者放心
「舊衣回收箱看著不起眼,背後卻有著參與捐贈者傳遞愛心的努力。」採訪中,不少市民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信息透明、宣傳引導,在公正、嚴格、透明的監督下,真正把愛心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我是賣服裝的,家中有不少積壓或斷碼的新衣服,賣的話也賣不出什麼價,所以就想找機會捐出去,但這些衣服捐出去之後能否真正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如果回收方能有一個比較透明的流向,會考慮全捐出去的。我身邊有好幾位商戶都有這個想法。」市民林萍如是說。
「其實我覺得公益並不是必然要與盈利絕緣,關鍵是要平衡好公益和盈利的比例,而且整個過程要透明,嚴格接受政府和社會監督,盈利的資金反而能反哺公益事業,這其實才是公益能循環運作起來的正確方式。」市民許女士表示,期待捐贈信息更加透明,讓捐贈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