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郊區的家中病逝。他的二姐拿到屍檢報告後,如同祥林嫂一般,念叨著「為什麼不肯告訴我們他有心臟病!」「為什麼不肯看醫生?」
這樣的念叨,聽著像是責怪王小波隱瞞病情,實際上是在埋怨自己沒有盡到做姐姐的責任。
其實早在那年春節,家人一起過年時就發現了王小波情況不對,母親見他嘴唇發紫,讓他去看醫生,但是王小波並沒有去。
10多年後,二姐才想通了,於是在回憶錄中寫道:
他不忍告訴74歲的老母親,他是個公認的大孝子;他不忍告訴他的妻子,他們之間感情至好,人所公認;他不忍告訴姐姐哥哥弟弟,怕讓別人擔心煩惱。我跟小波最後一次通電話時,講了很多母親的情況,他沒有說到自己,最後他長時間地沉默著。我當時只覺得奇怪,現在非常後悔——小波一定是想跟我講什麼,但是終於什麼也沒有說。
談及王小波,二姐對他只有一個評價:小波寧肯有用而短暫地活,而不肯無用地延年益壽。
王小波的早逝,無疑是中國文化界的一記重大損失。45歲的他正值壯年,卻意外離世,不論是身邊好友家人,還是讀者,都備受打擊。
雖然去世後榮譽不斷,但是王小波的生前卻並不如意。在世時因為一本《黃金時代》,他跑遍了出版社,即使編輯都很愛讀,但仍然因為尺度問題無法出版。
直到這本書在1992年獲得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這部小說才有機會在港臺地區出版。
香港的出版商為了銷量考慮,將書名直接改成了《王二風流史》,由於書中很多成人內容,不少讀者都將其歸為「風月文學」。
後來華夏出版社的編輯趙潔平女士看到這本書,一翻開便被其中情節所吸引,並且力排眾議要求出版此書。
為了能夠讓這本書順利出版,趙潔平找來了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來為書中的內容做評估審定,最終說服了出版社的副總編,讓《黃金時代》得以出版。
《黃金時代》雖然出版,但是無法打廣告,書店也不肯賣,趙潔平就跟王小波去文化市場賣。
二人推著一個自行車,車後座捆著一大摞《黃金時代》。雖然銷量尚可,但是由於沒有正規渠道,所以賣了3年,直到王小波去世,這些書都沒有賣完。
他那部18萬字的《紅拂夜奔》,看過的人無不讚嘆,都驚詫於王小波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可就是這麼一個好文章,卻在雜誌社和出版社之間兜兜轉轉了好幾年,卻仍然面臨著 退稿的命運。
即使是按照出版社的要求將《紅拂夜奔》壓縮到3萬字,這本書仍然因為「具有挑釁性」而被拒絕發表。
此後,王小波的小說《萬壽寺》《似水柔情》《東宮·西宮》每一部都耗盡了心血,卻又無法發表出來。
記者李靜是王小波的忠實讀者,王小波去世前3天,李靜去拜訪王小波,看到王小波拿著一本貨車駕照。
王小波說:如果活不下去了,我就去開貨車維生。
誰知他連開貨車的機會都沒了。
王小波生前潦倒,死後卻名聲大振,圖書不斷地再版。越來越多人知道他的大名。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王小波,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他的作品。
他的"時代三部曲"和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頻頻登上熱銷排行榜。而"王小波熱"更是持續了20多年。
如果問王小波哪部作品最值得讀,那麼肯定是他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從書中的內容來說,體裁文筆王小波都未必能稱得上是大師,賣弄文字的功夫更是不行。
但寫文章,文筆之類永遠是次要的,最核心的部分在於思想。讀完此《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才會發覺王小波思想之透徹,才發現了很多事情其實並不是本該有的樣子。
正如王小波本人所說: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就在今年,《沉默的大多數》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出版了"王小波逝世20周年精裝紀念版",全部雜文未刪節收錄,並且由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授權重新編著,隨書附送王小波的復原親筆信。
原價98元的2冊書,現在僅需69元便能包郵送到家。僅需一頓午飯錢,我們就能跟這世上最有趣的靈魂相遇!
讀過這本書,相信你一定會愛上王小波和他的思想,因為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不一樣的天窗,照亮了我們身處的黑暗房間。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