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8月8日,深圳市土地房產交易中心發布了《龍華新區民治三級醫院項目土地使用權出讓預公告》,這是深圳市首次公開掛牌出讓醫療用地使用權,引入社會資本辦三級綜合醫院。
首宗出讓的醫療用地位於龍華新區民治辦事處簡上路北側,目前已有17家單位有意競拍該地塊,這一消息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
多年以來,「建房用地難」是民營醫院普遍反映在經營發展中面臨的最大難題。由於政府土地出讓中沒有醫療用地這一項目,民營醫院的土地要按商業用地購買。在深圳,全市僅有少數幾家民營醫院按醫院標準進行規劃設計,絕大部分民營醫院則是租用廠房、民房等改造而成,難以進入標準化行列,限制了醫院做大做強。
現實中,「建房用地難」到底怎樣扼住了民營醫院做大做強的咽喉?各民營醫院的掌舵者又是如何應對甚至突破這一瓶頸的呢?近日,本報記者特意走訪了龍華新區多家大型民營醫院,這些醫院的掌舵者紛紛吐槽,「用地非我有」讓民營醫院發展受制於人,一則是房屋可能會被突然收回,導致醫院發展被迫中斷;二則租金成本高企,醫院擴張乏力;三則廠房改造不易達到醫用標準,且存在安全隱患。
問題:「用地難」制約民營醫院發展
位於布龍公路與中環路交匯處的龍安醫院,是龍華新區一家大型綜合性民營醫院,院長曹長春在民營醫院領域已浸淫多年,「用地難」帶來的一系列掣肘甚至是風險,他感受相當深切。
據曹長春介紹,深圳沒有幾家民營醫院是用完全自主產權的房子來建醫院的,擁有部分產權的院方又面臨70年土地使用期限的問題。「但凡做醫院的,都希望做成百年老店,這要有一個時間沉澱的過程。但土地、房子都不是你的,等你做出品牌了,人家突然說不租給你了,或者說要按照寫字樓的價格租給你,不接受就走人,這完全有可能的,你一下就傻眼了。」曹長春有些無奈地說。
「土地非我有」嚴重製約著民營醫院發展,這是曹長春的看法,也是這一領域人士的普遍觀點。這種制約不僅僅表現在租用房被突然收回,醫院發展中斷上,還讓民營醫院背上了沉重的租金負擔。
曹長春介紹,龍安醫院租的是一位老闆的房子,雙方籤訂了15年的租期,合同顯示其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今年的月租金近38萬元,雙方約定租金每年遞增5%。另外,醫院的宿舍用房每月租金近4萬元,合同約定每年遞增10%。「僅租金一項,一年的支出就超過了500萬元,佔了醫院總營業額的10%強。」曹長春說。
一方面是不斷加碼的租金負擔,另一方面是利潤空間的不斷縮小。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民營醫院負責人陳先生對記者稱,政府為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醫療收費不斷調整,診費越來越低,藥品實行零加成,而診金提高幅度不是很大。「一個普通醫生的診金是17元,正常內科醫生一天8個小時滿負荷工作,只能看30個病人,中醫不超過25個,一天的診金是510元,要應付水電、場地、租金等,醫院的經營因此很艱難,更無力擴張」。
除了房租成本,租房做醫院的另一個硬傷在於,難以實現標準化、存在安全隱患。「醫療設施如手術室、放射科等都有嚴格的醫學標準,上級主管部門會來檢查,而租來的廠房在改造中修修補補,肯定很難達到標準。不管是消防還是醫學要求,廠房和醫療用房的要求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深圳偉光醫院院長陳尚勤說,許多時候,院方不得不遷就現實,「改到哪一步算哪一步,總之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佳的效果,儘量滿足要求」。
不久前遭關停的深圳山廈醫院,就因租用廠房改造消防不達標,存在重大火災隱患和消防違法行為遭到行政處罰。據公安消防部門調查,山廈醫院已投入使用的14棟建築物,皆為經營者租用不同業主的工業廠房和私人房,改變原建築物的使用性質改建而成。
應對:「遊擊」戰略下的「快艇」式發展
「用地難」帶來多重風險,民營醫院如何應對?
曹長春的應對之策是,「一定要有打『遊擊戰』的準備,即使醫院做得很好,也要隨時準備轉型」。
他用有些無奈的表情解釋,因為用房受制於人,醫院的發展不可能按照既定思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比如,我的規劃原本是10年到15年,但現在只能考慮5年到7年,因為房子的因素不可控」。
這種「遊擊」戰略下,映襯的是複雜的投資心理和最為實用的發展思路。一是投資回報心理,「如果產權穩定,基礎建設如就醫環境的投入就會多點,打造一個溫馨的就醫環境,但一旦有變,我的投入就打水漂了,那我還敢大力投入嗎?」陳先生頗為贊同曹長春的說法,醫院在投資的時候,就要考慮好在房子租期沒到之前就把投入收回來,因此不會考慮長線投入。
二是「快艇」式的發展思路。曹長春的解釋是,醫院選擇做大做好專科,往小而精的方向發展,「船小好掉頭」,而不是考慮做成「航母」,各科均衡發展。作為一家綜合性醫院,龍安的肛腸科實力不俗,已成醫院的拳頭品牌,曹長春在採訪中向記者表示,正在考慮在肛腸治療方面率先推行承諾制。
一位民營醫院董事長說,用地難讓民營醫院很難做大做強,能夠做到小而精就不錯了,即便是做小做精,也要有精準的市場眼光,依然需要投入,「無論是建航母還是做快艇,都有風險,區別不過是損失多少的問題。」
設想:政府建房,低租價提供民營醫院
如何解決民營醫院用地問題,無論投資者還是醫院負責人,都一直在思考。
民治三級醫院用地招拍掛開全國先河,吸引17家單位競標,在深圳民營醫院界瞬間激起一股樂觀的氛圍,龍濟醫院董事長楊海濱認為,這向外界釋放出政府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積極信號。但龍華新區另一家知名醫院投資者黃先生坦言,民治醫院項目總投資多達12億元,且要求提供不低於50%的基本醫療服務,這不是一般民營醫院「玩得起的遊戲」。
醫院用地招拍掛,固然令人振奮,但「用地難」破解寄望於此種方式,被認為不切實際。曹長春提出了一種思路,他認為,像龍安這一類承擔著政府基礎醫療服務的綜合性民營醫院,政府可以嘗試在用地方面給予一定的發展空間,「比方說,政府有一塊地,建好了房子,可以移交給醫院,以低於市場價收取租金,並保證租期穩定,不輕易變卦」。
但這一想法在操作層面有些不易。有人直接對此提出質疑,民營醫院僧多粥少,建好的房子給誰才合適?總不能靠抓鬮吧?租金價格如何制定才算合理?如果依照市場原則出價高者得,最終的租金標準肯定不低,這又違背了政府扶助民辦醫院的初衷。
一位民營醫院投資者則認為,曹長春的想法並非不可行,只是前提是,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釋放醫療改革的空間,真正做到公立與民營醫院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