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帶兒子看了剛剛上映的美國影片《決戰中途島》,這部片子場面宏大,細節逼真,視覺效果不錯。
但我不太喜歡影片的敘事風格,該片與幾年前上映的那部反映二戰歐洲戰場的《敦刻爾克》比較像,都是從一線指揮官和前線士兵的視角,帶著觀眾親臨戰場和感受戰爭的,而不是著重刻畫交戰雙方將領間的運籌帷幄和鬥智鬥勇。
我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更願意看到對戰爭決策者和指揮官的傳神刻畫,這部片子在此用墨不多,而在展現戰場細節和官兵英勇作戰的細節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大。
也難怪,反映這類戰爭體裁和主題的片子幾十年來已經被翻拍了多次,在運籌帷幄這方面挖掘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換個視角拍,就難有新意,這不是大導演艾默裡奇的風格,大牌導演總要展現自己跟別人的不一樣。
《決戰中途島》影片花一個小時時間勾勒出中途島海戰背景的歷史框架。
太平洋的彈丸之地中途島,很渺小很不起眼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期,日本海軍大臣山本五十六會見美國大使,山本說支持日本戰爭的石油,80%需要從美國進口,暗示美國不管未來發生什麼,都不要給日本斷供,否則美國就會有麻煩。
後來日本果真全面侵華,美國果然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給,日本突襲珍珠港,出兵佔領東南亞和太平洋,擴大侵略戰爭並獲取戰爭物資。
突襲珍珠港的場面在影片裡有逼真的展現,敘事情節展現了情報官的自責,沒有提前提供可靠有效的偷襲情報,這就為後來準確破譯中途島海戰的情報工作埋下了伏筆。
後來情報機構得到了日軍情報並驗證了情報,才使尼米茲下決心按照情報內容部署中途島海戰,到指定地點對日本海軍航母編隊展開了伏擊,並大獲全勝,中途島海戰扭轉了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被動局面,實現了對日太平洋戰爭的歷史轉折。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我印象深刻:
1、日本海相和陸相在開會時,中間的位子是空的,按理說應該是天皇主持會議的,但天皇並不參會。
陸相說日本海軍的用途就是把日本陸軍運到指定的戰場,海軍任務就完成了,陸軍海軍兩個作戰系統也要爭鋒。針對東條英機的自信滿滿,山本五十六並未爭辯。
2、美軍航母靠近日本,B25轟炸機起飛在東京投彈,天皇受精,也要跑到防空洞躲避,這就為山本五十六主動出擊,準備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航母艦隊的中途島海戰的發起提供了口實。日本是集權的軍國體制,天皇是這個集權金字塔的塔尖。天皇很生氣,當然後果就會很嚴重。
轟炸東京的美國飛行員在中國浙江跳傘落地,日軍對收留美國飛行員的中國軍民進行瘋狂報復,死傷有幾萬之多,影片有文字介紹。很有意思的是,影片裡出現的是穿藍衣服的新四軍接納了美國飛行員,美國飛行員給新四軍點香菸抽。
3、珍珠港的情報官破譯了日本中途島的作戰計劃,尼米茲要其拿出證據,情報分析人說直接證據沒有,情報都是從間接證據分析得到的。這就像並不知道一個人要結婚,但發現周圍店裡的玫瑰花缺貨了,可以據此判斷近期可能有人在準備婚禮。
尼米茲還是要他們拿出直接憑證。無法,情報人員只能繼續想辦法,最終他們終於找到了直接證據,才使尼米茲最終下定決心發動中途島戰役。
還有尼米茲下令在珊瑚海海戰受傷的航母(預計最快也要半個月時間才能修好)務必要在72小時內修好,這裡想說的是,要換位思考,領導高要求,下屬的就會有新動力和新目標,辦法總比困難多,戰爭時期更是如此。
4、日本戰場指揮官的謹慎和獨斷,和美國戰場指揮官的作風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裡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在現場戰機的把握上,美國官兵更勝一籌。日本指揮官則是中規中矩,有板有眼,難有大突破。這是兩種文化和制度使然,影片在此方面對人物刻畫得比較好。
5、影片描寫日軍主要是日本的軍官,日本士兵則以群像出現。美軍這裡的軍官和士兵裡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有深入刻畫,而且都是真人真事。
6、中途島日方指揮南雲中將現場對戰場風雲變幻的指揮方面失策,這是戰史研究的定論,據此影片在前期醞釀階段,日本內部也有一些軍官對南雲有看法,但山本五十六還是決定使用南雲,儘管對其也有些看法,足可見南雲中將的實力,歷史決不能事後諸葛亮。還有日本社會論資排輩,新人難以脫穎而出的制度文化使然,美國則不同。
7、日本軍官很勇敢,指揮官和戰艦共存亡。就在要準備自沉第四艘受傷的航母時,指揮官和年輕軍官話別,一個和他年紀相仿的副官要陪他一起葬身大海,他同意了,說:也好,就讓我們一起欣賞落日的美景吧!
逃生的日本官兵發射魚雷,面對爆炸沉沒的航母行注目禮。
這部美國影片尊重日本對手,沒有絲毫貶損之意,實事求是,很是難得。
中途島海戰臨近尾聲,美國這邊歡聲雀躍,日本內部則鴉雀無聲。山本五十六說:我們本來是有機會贏的。為了保住餘下僅存的海軍生力軍,無奈退出了戰場。
日本中途島海戰前擁有8艘航母,中途島一役就損失了4艘,損失可謂巨大。
8、二戰時的日本工業化已經十分了得,航母和零式戰機都是日本工業化的產物,要知道日本從1868年的明治維新到1938年的擴大戰事,剛好70年。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在武器裝備方面與美國不相上下,只因美國國力和生產能力更為強大,日本跟美國打消耗戰,根本消耗不起。
9、日本飛機轟炸中途島時,美國戰地攝影師的冒死拍攝時的盡職盡責。美國飛行員上前線的思緒和行為都比較真實,符合人性,沒有高大上。
10、裡面也展現了被俘的兩位美國飛行員,一個飛行員表現英勇,被日軍殘忍沉海;一個飛行員目睹慘景,被嚇慫了。影片客觀反映了人性的個體差異,當然也客觀襯託了日本兵的兇殘。其實相比日本陸軍,日本海軍還算比較文明開花的,即使這樣也是蠻橫和殘忍的。
影片有意突出了中途島戰役前日本海軍力量的強大,其實美國力量沒有像影片裡說的那麼弱,美國當時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面作戰,只是戰略方面優先對付德國,太平洋這裡只是應付一下日本,就是這種所謂的應付,對日本來說那也是消受不起的。
這部影片依我看,主要展現的是普通人的視角和普通戰士在戰爭中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真實親切,沒有有意拔高,沒有高大上,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娓娓道來。
影片的不足之處,就是涉及中途島海戰的相關歷史人物的出場,只能通過對話進行判斷誰是誰,這為不熟悉那段歷史的觀眾判斷人物關係比較吃力。如果畫面上在人物旁邊有文字註解,效果會更好一些。
但我這裡還是多說幾句。如果你想藉助影片了解那段歷史的,影片給不了你多少有價值的信息,你該知道的還知道,不知道的依舊不知道。
如果你想看逼真的空海作戰的效果,尤其是體驗轟炸機俯衝轟炸航母的鏡頭,刺激又好看,影片值得一看。
如果你是個軍迷,想一睹二戰那個時期的航母、艦艇、飛機和其他武器裝備的原型和作戰性能,這部影片那就更值得一看了。
呈現細節,各取所需。美國大片《決戰中途島》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