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騰訊音樂公布了2019年數位音樂年度報告,其中選出了年度搖滾的前20名,消息一經發布,引起了網友們的巨大關注和討論。特別是看到排名後,有些搖滾樂迷直玩:搖滾音樂已經名存實亡了。
搖滾音樂真的名存實亡了嗎?
榜單的前三名分別是:尤長靖《一顆星的夜》、王源《滾燙的青春》、蔡徐坤《重生》。
是不是很陌生?甚至有點懷疑人生的感覺。
看了這個榜單,我知道,在資本的運作下,中國搖滾已經成了羊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打著搖滾的旗號叫賣。
我就特別不明白,不打著搖滾的旗號就影響他們的收入嗎?在一個看臉聽聲的時代,能不能放過搖滾一馬?
不然,後人們在研究、學習中國搖滾史的時候,會非常的迷惑的,會給他們和講授者造成很大困擾的。
有可能對於他們來說,什麼歌都可以稱為搖滾。
按照這個邏輯,那什麼歌都可以稱為R&B、pop等等。
那就用別的詞吧,不要用搖滾了,叫別的不也挺好嗎?
不丟人。
講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很有歷史的紅酒莊園,酒的品質很好,只是產量小,因為用來釀酒的好葡萄就少,是需要根據自然條件來碰的。後來融資上市以後,為了報表和現金流,不得不用亂七八糟的葡萄來釀酒,以次充好,背棄了自己的初心,最後給做爛了。酒莊主人痛定思痛,退市,回購自己的股份,然後繼續按照自己的傳統方式生產,用了很多年,才漸漸的挽回了自己的客戶。
同樣,騰訊音樂上市以後,可能需要很好看的報表,也可能需要很多的搖滾樂。
但是,很遺憾,我都不能說這是拿著不好的葡萄釀酒了,這簡直是拿著西瓜釀酒了,這還是葡萄酒嗎?這還是搖滾嗎?
這樣做只有一個後果,那就是毀了中國的音樂,國外的音樂市場之所以好,是因為他有很多的獨立廠牌,之所以很多獨立廠牌能出現和生存,是因為他們有豐富的聽歌人群。
多元的文化、多樣的種族、多元的教育,單一風格的音樂滿足不了他們。
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文化並不多元、我們教育也不多元、所以我們的音樂並不多元,偶然做出了一個能被國際上稱為搖滾樂的東西,現在,也已經奄奄一息了,
現在音樂的生命力是流量,只要有流量就有包裝。
請高抬貴手,放過搖滾吧。
喜歡音樂、鋼琴、吉他等樂器的朋友可以點讚+關注,送上家駒最全吉他譜+solo譜。好的文章往往能拋磚引玉,期待引發的點評比原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