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的老漢」是已故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生前對自己的稱謂。
有一年,陳忠實先生去西安戶縣(今鄠邑區)體驗生活。穀雨剛過,塬上一眼望不到邊的大片麥子在太陽下翻著金色的浪花,縣文化館的一位同志用自行車馱著陳先生,沿著田間凹凸不平的土路,一顛一顛地奔波在金色的麥浪中。
今年又是個好年景,你看這莊稼長勢多喜人啊,麥穗就像碎娃的胳膊一樣!陳先生高興地望著面前波浪一樣翻滾的麥田,咋也看不夠。
前面傳來斷斷續續的嗩吶聲,到了村口,是一戶人家在辦喪事。逝者已年過八旬,算是喜喪了。帳子已經搭起來,孝子孝孫們青一色地穿著白孝袍,手裡拎著紙棍,進進出出地忙活,臉上全然沒有一絲悲傷。
吹鼓手正圍坐在一張方桌前,邊吹邊嗑著瓜子。一年長的老者,拿起碟子裡的一支紙菸放在鼻子下嗅了嗅又放了回去,從脖子後頭抽出旱菸鍋,手伸進菸袋裡捏出一撮金黃的菸絲兒,捻進煙鍋裡,用打火機點上,咂了一口,仰起臉,吐出長長的一串煙圈來,嘖嘖道:還是抽這個美,得勁,那紙菸軟兮兮地沒勁麼!
陳先生在一邊看得出神,笑呵呵對老者說:老哥哥,你那旱菸鍋子,能不能讓我抽兩口?老者偏著頭打量了他一下,問:你不嫌棄?陳先生搖搖頭,老者就笑著把菸袋鍋遞給了他。陳先生一連抽了兩鍋子,直呼美咋咧,過癮!
這時,看客的擺上四盤涼菜和酒盅,擺擺說:先喝酒吧,面馬上就好了,吃好喝好了,後晌弔喪的就來了,給咱好好吹喲!
陳先生轉過臉,順著鍋碗聲看過去,帳子底下,顧事的女執客,把下好的細面一綹綹用手高高地抓起來,一沓一沓盤放到案板上,灶臺上的大鐵鍋裡,撲淹淹的一鍋辣子湯飄著韭花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兒。
陳先生翕翕鼻子,對站在身後的文化館的同志說:這面做得,把肚子裡的饞蟲都給勾出來了,你能不能過去讓給咱澆上兩碗。文化館的同志面露難色,有點不好意思。還是我自己去吧,陳先生跳下凳子過去說:能不能把那擺湯麵給我澆上兩碗嘗嘗?女執客笑道:咋不行?來的都是客,吃多少碗都成!
吃罷面就開始來客了,一個男執客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一拍腦門道:哎呀,險些忘了,咋還沒貼對子呢,這誰會寫毛筆字呀?
我會寫!陳先生站起來說。
快看筆墨紙硯放哪裡了?執事的喊了一聲,就聽得一陣雜沓的腳步,有人應承著進院裡去找尋了。
紙鋪好,陳先生提筆蘸墨,一口氣給寫了好幾幅對子。門樓上,迎面的正房柱子上,廂房門楹兩邊,靈堂前就呼啦啦全都貼上了,也便有了辦喪事的氣氛。
咦,沒看出來你還有這本事!眾人連連叫好。執事的問:弄了半天,還不知道你是哪裡人?陳先生笑道:灞橋的,塬上的老漢!
執事的就說:怪不得呢,灞橋那可是個出大文人的好地方,那裡不是有個陳忠實麼,寫了一本《白鹿原》,就把全中國的文人給鎮住了!
可不敢這麼說,陳先生嘿嘿笑道:那人不行,和人家柳青、杜鵬程比起來差遠了!
執事的哪裡想得到,站在他面前,被他指使著寫對子的就是中國作協副主席、他嘴裡說的那個把全中國文人給鎮住了的陳忠實!
我和陳忠實先生相識於1999年。那一年,陳先生到鹹陽禮泉縣深入生活,住在縣城一戶農民家的四合院裡。我和朋友去看陳先生,他說,這地方真好,房東老倆口人也體己,每天早起包穀糝糝、辣子鍋盔,中午攪團、黏面,幾天時間,就把胃口給調整過來了。
那天,時任鹹陽市作協名譽主席、《秦都》雜誌主編馮仁老師也在場。臨走,馮仁老師磨磨蹭蹭道:陳主席,市上領導聽說你來鹹陽了,想儘儘地主之誼,見個面,請你吃頓飯。
陳忠實先生婉言謝絕了,他說:我來這裡就是為了躲幾天清淨,再說領導們也忙。
陳先生曾私下坦言:在西安應酬太多,什麼事也做不成。那幾年時興岀書熱,一些作者花錢買個書號便能出書,也就有人拐彎抹角託關係找到陳忠實先生,請他寫序。陳先生說,人家找到你,你要給人家寫序,就得把人家的作品仔仔細細看一遍。有時手頭有事,一忙起來就給撂到一邊了,等人家問起來,又得拿起來再看一遍。
那時,陳忠實先生正在構思一部反映農村改革題材的長篇小說。他來禮泉,一是了解情況,二是靜下心來做些深度思考。後來,這個長篇陳忠實先生一直沒有動筆。他說,你要寫那一群人,首先得對他們所生存的時代、對他們的生存方式、生存狀態等等了解透徹,讓他們在你心裡活起來。否則,就別寫。
那次,陳忠實先生給我們一同去的幾個「文學青年」每個人贈了一幅墨寶。他說:我這字不敢惶稱書法,只能算是毛筆字。落款先生特意題上「塬上陳忠實」。
這就是陳忠實,「三秦文膽,華夏風骨,鑄忠實人格,筆蘊千鈞擔天道;終南氣象,灞原襟懷,育白鹿精魂,情含萬匯傳史音!」
陳忠實先生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忠實反映社會生活,記錄時代風雲,始終將自己的人生和創作融入時代主流和人民事業的偉大實踐之中,以文學為神聖,幾十年如一日,堅韌不拔、精益求精,厚積薄發。先生在創作上顯示出了沉厚的現實主義品格和濃鬱的中國氣派,代表作《白鹿原》以深沉博大,豪放雄渾,波瀾壯闊,豐厚雋永的筆觸,寫岀了一代人對土地深深的眷戀,在苦難面前寧折不彎、腰杆挺得直直的,不屈不撓抗爭的民族氣勢。每每讀來,慷慨激昂,令人盪氣迴腸!
作者簡介:貟靖,男,陝西禮泉人,作協會員,中國聯通陝西省公司黨委辦公室副主任,曾在《莽原》《短篇小說》《小小說月報》等報刊發表小說5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