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這個時代,往往覺得力不從心,而《泅渡》這首詩觸到了我們的痛處。
讀同一首詩,由於讀者各自的經歷不同,因此在讀詩的時候每個人加進了自己的體會,所以「讀」詩也是第二次對詩的再創造。可是好的詩歌會引發不同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
而《泅渡》這首詩,寫出了當代人對於每日匆匆上班而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以及對時間流逝的喟嘆。年少時對遠方和未來有美好的企盼,但是長大了之後才發現生活並沒有像小時候想像得那般美好、那般自由,不過是「從一所房子裡脫身而出」然後「跌進了另一所房子」,這也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感受吧,離開了貧瘠的家鄉到了大城市,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工作吃飯的地方而已。畢竟我們都是平凡人,不能隨心所欲生活在理想中,我們必須要為了生計而每天湧入人流之中。偶爾午夜夢回,我們「感受到了同樣的疼痛」,但是夢想卻越來越遠,那把藏在心底開啟夢想的「鑰匙在鏽蝕」,可是時間卻譁譁地流過去了,「歲月猶如青石臺階上滋生的苔蘚一樣日漸晦暗」,令人黯然。
第二小節是作者面對現實的喟嘆,小時候有美好的夢想所以能樂觀面對自己處境的艱辛,即使是「在泥濘的路上」也可以樂滋滋地「踩得水花四濺」,那個多年前愛做夢的少年現在回憶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可是長大以後,見過了生活真實的樣子,即便回憶起年少時的理想是那麼的五彩斑斕,但仍然「把他留給昨夜淺嘗輒止的混沌的夢」,因為「我在一夜間長大」,不得不屈從於現實,這是多麼的無奈呵。看看比自己年長的人(上一輩人),不是也一樣最終敗給了現實嗎?「走在前面的老人已經陷入黃昏」,有著「混濁的雙眼」和「手中的拐杖」,沒有得到他理想中的人生,所以這個世界之於他們越來越陌生。
第三小節是作者由此引發的反思和詰問,面對年少時的夢想與當前平庸生活的對比,他一遍遍地拷問自己,「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內心的天空和河流」,看到了花朵盛開和蜜蜂採蜜,美麗的「樹林、村莊和河流」以及青春,這些美好的事物仍然湧動在自己的心中,只不過由於迫於生活,偶爾想起來卻顯得那麼遙遠,「像經過陌生的自己的內心」,那些美好的夢想終究是遠了、淡了。
最後一節點明主題,我們即使知道了小時候的夢想又能怎麼樣呢,「我知道自己現在所處的空間擁有著什麼」,我只能面對現實卻不能改變什麼,那些夢想就留在心底吧,「昨天和明天的花瓣分別漂浮在水的下遊和水的源頭」,我們只能拋卻不管,因為大多數人都會平庸一生的,「沒有誰來得及穿上它們」,就像上一輩人一樣,「已經在時光中消逝」。
這首《泅渡》寫出了年輕人心中的惶恐,卻不不甘心,但是這正是我們芸芸眾生真實的寫照:一邊自怨自艾地唉嘆著,一邊又不得已地隨著大流往前趕,人生就這樣匆匆地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