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綜藝節目《隱藏的歌手》可謂廣受關注。相較於其他歌唱類節目,《隱藏的歌手》最大的特色就是明星和模唱素人一視同仁地站在競演門後接受猜評,因此十分考驗模唱歌手及明星本身的實力。不少觀眾在看完節目後直呼:「節目組從哪找來的這些人?唱的也太像了!」談到「模仿」,在藝術圈尤其在畫壇,也是最常被討論、提及的話題。最直接的便是與「偽作」「造假」等擾亂藝術市場的行為聯繫在一起。藝術市場上真真假假,造假程度也參差不齊,作假人固然可恨,卻也偏有一種被人們既恨且愛,還要讓人「佩服」為奇人天才的騙子。張大千用假「石濤」換真「石濤」,德國人沃夫岡·貝特萊奇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偽造者」,其造假經歷還被搬上了大熒幕。可見「模仿」,也是要分等級的。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了解那些藝術圈裡的「造假」高手,看看他們「以假亂真」的超級「模仿力」。
▲2014年「德國奧斯卡」蘿拉獎公布入圍名單,其中以入圍最佳紀錄電影獎項的《蘇富比偽畫大師》最受矚目
【真偽只隔一線:西方「假畫大師」自我告白】
畢卡索曾經說過:「如果仿造者很出色,我會很樂於坐下來在畫上簽字的。」 對於這部分人,名作與偽作只隔一線。
▲紀錄片《貝特萊奇:偽造的藝術》中正在作畫的貝特萊奇
2014年,德國藝術偽造犯--沃夫岡·貝特萊奇事件的奇特性與震撼性使得他的故事被搬上銀幕《蘇富比偽畫大師》,並且獲得了當年「德國奧斯卡」蘿拉獎以入圍最佳紀錄電影獎項。
「我就是再畫2000幅偽作,市場也會照單全收。」貝特萊奇說到。他和妻子海倫娜在1970年代至2010年間締造了戰後最大規模的偽畫案,偽造了50多位大師的約300幅畫作,騙過了無數藝術史學者、藏家和經紀人。
▲貝特萊奇仿照坎本唐克手法創作的《紅馬肖像》
2006年時,德國表現派大師坎本唐克的畫作《紅馬肖像》,於佳士得拍賣會上創下天價拍賣紀錄而轟動全世界,但隨之更令人震撼的是,該畫竟是出自偽畫大師貝特萊奇之手。而正是這幅畫導致了貝特萊奇的落馬,他在匆忙創作中使用了現成的顏料,其中含有的鈦白成分在1914年尚未被發明,故《紅馬肖像》被發現為偽作,讓他鋃鐺入獄。
▲沃夫岡·貝特萊奇
逛了一趟監獄的貝特萊奇依然目空一切:「我是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偽造者,許多偽造者無法複製每一個藝術家,但是我可以。」他也聲稱作偽,不是為了錢,他說自己有的是錢。貝特萊奇也絲毫沒有悔改之意。當問及他要是能改變過去會做些什麼,他說:「我絕對絕對不會用鈦白」。
2013年,美國發生的一起模仿波洛克等大師油畫的偽作案引起了全球媒體的關注,一位「不知名」的但卻「極具天分」的藝術家模仿了波洛克、羅斯科、巴奈特·紐曼等大師的畫作,效果幾乎以假亂真,這些作品騙過了不少內行,銷售這些偽作的總金額達到了8千萬美元。
▲錢培琛
2013年8月16日,《紐約時報》發出消息,涉嫌捲入總金額高達8000萬美元藝術偽作案的藝術家是73歲的旅美畫家錢培琛,法庭文件指出,在過去15年間錢培琛偽造了至少63幅抽象表現藝術大師的作品。但根據報導,錢培琛的仿作並非直接對著原作臨摹,而是按照畫家的風格重新進行創作,比尋常的造假要技高一籌。
▲錢培琛仿作的波洛克作品《無題》
同一批去美國的中國畫家張宏圖回憶這位學長,「他人特別老實,英文也不好。他其實是個很小心謹慎的人,不大接受新的東西,一門心思搞印象派。印象派在美國市場上已經很過時了,但他一直堅持做這個,結果才華沒被正道的發現,卻被一個做仿畫的投機小混混發現了,這是個悲劇」。
肯·派雷尼1949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霍博肯,自學成為藝術家。他於1967年夏發現自己的奇才,能夠把握並模仿古代名畫的美學及技術,於是創作了他最早的作品。命運幾經周轉,他成為藝術偽造師,開始了三十年的專業造假生涯。
▲肯·派雷尼
在近三十年時間裡,肯·派雷尼通過偽造像馬丁·詹森·海德、吉爾伯特·斯圖爾特和查爾斯·伯德·金等備受歡迎的18、19世紀畫家作品發了一筆小財。
「在起初幾年裡,我儘量以合法的方式推銷、出售我的作品。那時,我也不知道它們都到了誰的手裡或是人們用它們做什麼,」63歲的派雷尼在家中接受採訪時說道。「現在,我有固定的客戶群,我只賣給認識的人。」儘管有許多企業都在售賣藝術品的複製品,但幾乎沒有哪一家能比得上派雷尼的手藝。
▲肯·派雷尼製作的複製品
派雷尼稱,他偽造的畫作曾為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資金支持。他遊歷歐洲、出入高級餐廳並光顧範思哲服裝店,享受著「完全的自由。」他說,這些贗品讓他結識了明星律師羅伊·科恩和藝術家安迪·沃霍爾。他宣稱,安迪·沃霍爾曾買過一幅他的贗品。那副畫的原作出自約翰·F·皮託之手。「我相信,如果這些畫家現在還活著,他們會感謝我的,」派雷尼說。「我是那個理解並欣賞他們工作的人。」
▲漢.凡.米格倫
荷蘭人漢·凡·米格倫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偽畫製造者之一,他偽造的荷蘭著名畫家維米爾的畫作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在他偽造的眾多作品中,很多賣給了納粹,其中《以馬忤斯的耶穌與門徒》賣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價格。以現在的金錢換算一下,他當時通過偽造維米爾賺了大約3000萬美元。這些假維米爾直到1945年才被發現。當時, 納粹黨領袖赫爾曼·戈林買下了《通姦的女人》,當局順藤摸瓜,抓到了米格倫。不過,他被抓的理由非常有創意--不是因為造假,而是因為通敵,原因是他仿製的畫作太逼真了,以至於沒人相信那是仿造的。漢·凡·米格倫以非凡的藝術天分仿製的維米爾畫作,也為藝術界鑑定維米爾畫作的真偽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漢·凡·米格倫仿製的《少女圖》
▲漢·凡·米格倫最著名的偽作《以馬忤斯的耶穌與門徒》
英國有一位「贗品之王」,名叫肖恩·格林哈爾希。肖恩偽造出來的贗品文物騙過了許多文物鑑定專家的「火眼金睛」。他曾偽造一個名叫《阿爾馬納公主》的雕塑贗品,聲稱是件「埃及古董」,市價約200萬美元。大英博物館專家專門為此作出真品鑑定,克裡斯蒂拍賣行負責鑑賞埃及作品的部門將這個「古董」定價為 100萬美元。肖恩一家其後將它賣給了英國博爾頓博物館,而該博物館隨即正兒八經地將這個「古埃及公主」隆重展出,引來成千上萬的參觀者。
▲肖恩·格林哈爾希和父親喬治·格林哈爾希
2010年2月初,英國作家蘭尼·薩利斯布裡的新書《超級騙子》高調上市,這是一本傳記體小說,以偽造數百幅現代藝術大師名畫震驚全球的德魯和約翰·邁亞特的真實經歷為原型,記錄了邁亞特如何從潦倒不堪的窮畫家到製造出被英國警方譽為「20世紀最大的藝術詐騙案」,以及後來又如何成為一位受人敬仰的藝術大師的故事。
▲「造假大師」約翰·邁亞特舉著一個畫框,讓自己成了「畫中的主角」
1986年,邁亞特在英國《私家偵探》雜誌上打廣告,稱可以創作近代和當代藝術大師的「逼真模仿畫」,而這種行為在當時是合法的。廣告引起一個名叫德魯的人的注意。德魯有著天生的商業嗅覺,當他看到邁亞特的逼真「偽作」時大喜過望。不動聲色地以每幅150英鎊的價格一次購買了五幅贗品。但是邁亞特沒想到,德魯拿到他的畫作後直奔了拍賣行。拍賣行的專家們經過鑑定,一致認為這幾幅作品都是貨真價實的真跡!
▲邁亞特炮製的一幅莫奈的贗品畫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由於邁亞特的技藝太過高超,他模仿名家的畫作騙過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德魯假稱自己是富有的收藏家,將一幅法國藝術家比埃西爾的印象派畫作「慷慨捐贈」給倫敦泰特美術館。泰特美術館如獲至寶,專門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展覽。可是他們無論如何想不到,這幅備受藝術家們追捧的「名作」其實是兩周前才炮製出的贗品,始作俑者正是德魯和邁亞特。
【摹古以假亂真:東方語言彰顯「仿者」自信】
中國書畫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東方語言。臨摹前人作品是掌握中國書畫技法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創作的前提和必經之路。因此在這一領域中,有很多以摹古見長者。有部分人甚至是宗師級的人物,畫技和鑑藏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張大千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身負盛名,同時又因仿造名家之作、破壞敦煌壁畫而極具話題性的藝術家。他不僅在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領域皆有成就,更是一位精通鑑定、善於模仿的造假高手,其神韻、表現手法、構圖特點惟妙惟肖。
吳湖帆曾對張大千說:「大千,不論你造假的手段多高明,都難逃我的眼睛。」張大千對吳湖帆的自信並不服氣: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你吳湖帆縱有火眼金睛,我也要在你眼皮下瞞天過海!張大千暗下決心,除了臨摹古畫更加刻苦外,還注意收集舊絹陳紙,準備伺機捉弄一下吳湖帆。後來張大千仿南宋人梁楷的《雙猿圖》瞞過了鑑定大家吳湖帆,吳將其仿品斷為自家祖上所藏而高價購進。
▲左為石濤畫作 右為張大千畫作
張大千擅仿董其昌、石濤、八大山人、王蒙、梁楷等人作品,尤喜模仿石濤,稱自己是「石濤再生」。畫家陳半丁收藏的石濤精品冊頁是他畫的,他曾用假「石濤」換了石濤鑑定專家黃賓虹一幅真「石濤」。究其原因,是因他早年受到書法老師曾農髯影響習作山水畫,而曾農髯是石濤的愛好者,因此張大千學山水也以石濤為起步,並一再強調石濤對他的影響。
在海外不少機構中,也收藏有張大千部分仿畫,有的已被鑑定確認是張大千所為,有的至今還未被認識,根據資料顯示,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收藏的《宋人吳中三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石濤山水》和《梅清山水》、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巨然茂林疊嶂圖》等,都曾騙過眾多法眼,後被認為是張大千所創作。
▲黃君璧
除張大千之外,與其同時代的畫家當中,也不乏「模仿」的高手。在廣東省美術館就藏有兩件這樣的作品。一件是清代畫家華喦的《楊貴妃肖像圖》,另一件是上世紀初廣東的國畫研究會畫家黃君璧的《楊貴妃肖像圖》。「兩件作品相似度達到99%,可以判斷黃君璧原封不動地將華喦的作品臨摹了一遍。黃君璧把華喦原畫上的款都照搬了一次,同時也落了自己的款。」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稱。從某個角度看來,黃君璧或許是在「向大師致敬」,但是對於朱萬章來說,更認為黃君璧這件作品的意義在於展現了自己臨摹古畫精湛的藝術功底。
民國年間,上海書畫界出了一位造假奇人名叫湯臨澤。他無論是書畫、紫砂還是印章,造假、做舊的技法堪稱天衣無縫,騙過了無數名家。新中國成立後,湯臨澤被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曾經有一次,華東地區文物部門的負責人籌建博物館,費盡力氣徵集得宜興紫砂名家的紫砂壺12把,邀請湯臨澤前往甄別,結果現場他就指出,其中8把壺都是由他親手仿製、做舊的。
▲湯臨澤
更令人稱奇的是,湯臨澤曾經在嘉興清代金石學家、鑑賞名家張叔未後人處買了一包拓片,驚喜地發現包裹拓片的舊紙上有「嘉慶某年某月叔未封」九個字,湯臨澤去掉了「封」字,將其餘八字配上做舊的鈐印一起裝裱在一張假畫上,冒充名家作品賣給了一位大藏家。這位藏家拿著畫很是驚喜,找到了大畫家吳昌碩鑑定,而吳昌碩也因為張叔未的筆跡並無可疑,以致被湯臨澤矇混了過去。畫過一張假畫,還騙過了像吳昌碩這樣的鑑賞宗師。
「四王」是清代繪畫史上的繪畫流派,是當時清朝王室最推崇的「正統」畫派,主要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他們主張繼承宋元山水的筆法,在藝術上強調「日夕臨摹」、「宛如古人」,熱衷於摹習前人的筆墨技巧而脫離現實和時代。
▲王鑑《仿範寬山水圖》
正如清朝張庚在《國朝畫徵錄》中所寫:「(王鑑)精通畫理,摹古尤長。」王鑑無論早期、中年、晚年的創作,都傾力於臨摹董源巨然、元四家、南宗北派大家,「凡四朝名繪見輒臨摹,務肖其神而後已」。他61歲臨摹元四家之一黃公望的山水圖軸,山頭、屋舍的處理已相當接近原作,幾可亂真。62歲時創作的《水閣對話圖軸》,其畫風也接近黃公望。王鑑還喜歡臨摹倪瓚的作品,他與友人在周敏仲處曾經觀賞過倪瓚的《幽澗寒松圖軸》,29年後,又再次於友人處重觀,因而不勝感慨,於64歲作此圖。而作於65歲的《仿古山水圖冊》,依次臨仿了董源、巨然、蕭照、黃公望、吳鎮、倪瓚等宋元名家;類似的還有臨仿了趙孟頫、董源、黃公望、惠崇、吳鎮、王蒙等人的《山水圖冊》,67歲的他在這件作品中自白:「雖未能夢見古人,聊用取法乎上之意。」68歲又作《仿宋元八家圖冊》,表明了他對大師的仰慕之情。除了冊頁形式的仿古作品,王鑑還創作了《仿古山水屏》,此時他已是73歲,以包容的姿態呈現了風格迥異的董源巨然、南宗北派、元四家,可謂不拘一格。
▲上海博物館藏王鑑《仿倪瓚幽澗寒松圖軸》
不過這種全然包容的習古,到了他的學生王翬那裡,則變成了博採眾長、合而為一,毋庸置疑地讓王翬成為「虞山畫派」的創始人。他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他深厚的臨摹功力使宋以來許多失傳的古畫,借他的臨摹得以傳世。和王鑑的《仿古山水圖冊》類似,王翬的《小中現大圖冊》亦分別臨摹了範寬、巨然、董源、王蒙、黃公望、倪瓚等人的名作,據王翬72歲時的自題,當為他41歲受王時敏之邀,在其家中品評名家書畫、對臨真本繪成的作品。在這本圖冊中讓人驚異的是,不論倪瓚的枯筆渴墨,還是黃公望的秀潤淡雅,特別是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王翬都能做到如同當今數碼輸出一般的精準。
▲王翬仿 範寬《溪山行旅圖》
穿越至宋代,著名的書畫家和鑑藏家米芾,書畫水平很高,尤其臨摹功夫很深。現如今我們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不少是出自米芾的「仿製品」。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傳為米芾再臨本
傳說,有一次,一個書畫商人拿著一幅唐人的真跡,扣開了米芾的大門,有意要賣給米芾,但價錢有點高。米芾說:「你先放這裡,5天後你再來。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畫拿走。」米芾說完,商人走了。到了第7天,商人來了。米芾說:「畫我看了,不錯。但價錢太高,你又不讓價,就請你把畫拿走吧。」說著把畫打開,並說:「你看好,是不是這張畫。」商人客氣地答道:「沒錯,是是是。」商人把畫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著畫又來了。一見面,米芾就笑著說:「我知道你今天準來。有朋友請我,我都沒去,在這兒等你。」商人心裡馬上明白了,說:「是我眼拙,把您的臨本拿走了,今天特來奉還。」米芾大笑道:「你不來找我,我也一定會去找你。你拿走了臨本,我心裡特別高興,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臨本還給我。」商人取走原本真跡,臨本還給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敘說,每次都笑得前仰後合。
作者:程立雪
編輯:大白
更多收藏類信息請掃描二維碼,下載「雅昌兜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