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恆 0.9》紙本水墨,122×122釐米,2003 官方圖
中國的漢字是方塊字,獨有的方塊美學舉世公認。中國的水墨畫如果都用方塊來畫,會是什麼效果?著名中國當代水墨畫家桑火堯就用方塊不斷「刷屏」20年,畫出了簡約勻整、均衡中和的秩序感和邏輯美。
在11月藝術季到來之時,龍美術館(西岸館)四展齊發, 「境象主義一一桑火堯作品展」近日與上海觀眾見面。桑火堯,被視為新時代中國新水墨的代表人物,此次個展梳理了桑火堯近20年在境象主義藝術領域的探索成就。52組作品跨越20年,從架上繪畫到裝置、拼貼、新媒體,詮釋了其境象主義藝術觀。
著名策展人格雷格·楊森策展,這位曾為韓國藝術家白南準策展的西方策展人,欣賞桑火堯用中國水墨變出的有趣魔術——層層疊疊地無限覆蓋,最終得到一個簡潔通透、靜謐深邃的畫面。
「方形疊染」有感而發
桑火堯為龍美術館個展,帶來了超大尺幅的作品,富有節奏變化的展示空間與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結合,使展廳仿佛是從人間到天堂,再重返人間的桃花源式的時空隧道,同時帶給觀眾一種形而上的沉浸式心靈體驗。
圖說:《世界的希望-1508》,紙本水墨,398×398釐米,2015 官方圖
展覽中,幾件宏幅巨製與龍美術館12米的挑高展廳緊密融合,其中,《深深的信》讓觀眾猶如置身於宇宙黑洞之中,喚起人們對所在空間和時間維度的認識;《理想的世界》對現實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進行反思與觀照;超高的彩墨作品,是對自然、人生的一種超驗的思考和記錄;同時,近12米高的絹本水墨裝置《高山上的情歌》聳立在展廳空間中,優雅從容,是對時代和生命的放歌。
圖說:《雲之上》絹本水墨,546×218釐米×3,2018 官方圖
此番在展覽的出口處,盛放著桑的新探索《律動》(2018),黑色中堅有曲折的白色波段,如一道閃電划過黑空,黑色背景的方塊畫法是為人熟知的「桑式」筆墨。他解釋道,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心電圖,我把那段白色,看做是人的喜怒哀樂。另有三色切割的《心之念》,讓觀眾想到著名的西方畫家羅斯科。桑火堯認可,這是一張「致敬」羅斯科的作品。但他補充到,筆墨滲在紙上,漾開虛痕,這是控制與反控制的遊戲,藝術家需要用自然的、神秘的力量去承載這種變化,這種是東方藝術的活力。相反,西方很難達到似有非有,似是而非的調性,很難抵達既確定又不確定的融合,在他看來,這是中國水墨的魅力。
圖說:桑火堯 官方圖
「中國水墨藝術高深寬博,不是簡單的摹古與任意揮灑,要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形式,何其難。何況中國宋人也是依照當時時代與環境有感而發。做藝術要有所選擇。」從1998年開始,脫離臨摹古畫的桑火堯明確了創作道路,把「方形」做了創作語言的基本結構,構建出一個個富有東方哲學內涵的畫面空間,寄託著精神情懷。
層層疊疊簡潔和諧
桑火堯的全部作品由基本的方塊構成,方塊符號是桑火堯從生活日常和中國易經卦象及漢字形式中得到啟示,筆墨的層疊和方塊的堆疊,據說來源於宋代畫家米芾「層巒疊嶂」的山水觀念。藝術家讓單一的方塊筆觸,通過持續的渲染與疊加,如為參天老樹增加著一圈一圈的年輪。「方塊形式是理性的,是一種控制,而水墨的滲化是不確定性的,是一種反控制的自然力量,猶如中國瓷器自然裂變的天然趣味。」藝術家解釋道。
圖說:展廳 官方圖
全球化信息化進程下的今天,是一個被科技、被欲望所裹挾的時代,網際網路上,「覆蓋與刷屏」成為日常,消解著現實中的存在。桑火堯的方塊圖式,卻正沿著「覆蓋與刷屏」這種「破壞之道」在畫紙上逆向而行,創製出煥然一新的精神圖景,有「以彼之道,還治彼身」之靈妙。
殷雙喜評價道,作品中間忽隱忽現的光感,通過中國水墨的特殊滲暈效果,從方塊疊加的縫隙間透出來,形成「光氣融合」的震撼力和穿透力。他的作品可以視為抽象性自然景觀的局部特寫,把觀眾「富有詩意地引入到一個從容簡潔的和諧意境。
圖說:桑火堯在作畫 官方圖
本次在上海龍美術館的展覽分為四個部分:「人間幽境」、「宇宙至境」、「天人合境」以及「自在化境」,大多為藝術家近十年來所創作。這些作品注入了藝術家的真情實感,融入了當代的審美語境,或單件或系列展示,激發了作品間個體與群組的聯繫,構建了境象主義美學的視覺效果:神秘、崇高、純粹、靜謐、深邃。
展覽持續到11月26日。(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