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體育文化活動中心位於上海市青浦區新城一站大型居住社區,以滿足舉辦全國性賽事、國際性單項賽事要求的同時,兼顧周邊社區的體育文化活動訴求。
項目概覽
項目儘管在規模上定位為上海的區級體育中心,但在功能上強調專業化與社區化的結合與平衡,增強社區屬性,以「內緊外松」的姿態融入周邊的大型居住區。
在體育館內部,強調場館的功能核,主場館大廳和訓練館以專業的體育建築標準設計建造;在外部,體育文化中心在城市界面不設圍牆,紅線範圍內用地開放給公眾,場地內部不設明確的建築出入口界面,僅將主賽場核心空間作為相對封閉管理的區域。
鳥瞰圖
在建築當中引入了一條貫穿其中的半室外綠色運動軸,植入全民健身運動項目,並將各個運動空間予以串聯。這些半室外交往空間在賽時期間為場館提供疏散和輔助服務功能,在平時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民健身空間,以此形成室內外空間的交匯,全面提升體育場館的空間品質,達到漸次展開的豐富空間層次。
入口立面
交通空間
立面局部
所有的半室外空間即使在閉館期間也全部對外開放,建築的體量在多個層級得到削減,以日常的尺度融入周邊的社區生活。主場館大廳共4000座,其中近2000座為活動座椅,通過分區域調節可靈活滿足多種日常文化休閒功能,以及多級別體育賽事的場地需求,充分提高場館的日常使用率。
半室外空間
由於地處江南,體育館在設計時力求立足本土建築語言,融入當地建築語境,期望打造專屬於青浦地區的體育文化中心。項目汲取庭院文化思想,將各主要功能體量打散,主賽場空間的外界面虛透化,並在其中植入院落空間和綠化,綜合解決了賽場空間的自然通風和採光、能源損耗、維護保養等問題。
將建築的主入口功能關係以及主場館內部空間的剖面關係予以外化呈現,結合場地的開放度和周邊景觀資源,將西北角和東南角屋面做起翹處理,飄逸雋永的線條在河道邊緩緩起伏,以表達江南建築的飛簷意向。基地東側與南側為環城水系,在設計場地時沿河道布局綠化健身步道,為市民營造親水空間。
立面肌理的構造設計傳承水墨藝術的特徵,實現張弛有度的文化氛圍,採用豎向雙層陶棍幕牆,將幕牆結構隱於雙層陶棍之間,無論從建築外部向內還是內部灰空間向外觀看,單元化的虛透界面均呈現墨跡暈染的藝術效果。自然生動,層次豐富,進一步消解體育館在環境中的體量。
體育館主場館大廳屋面採用張弦梁結構,室內頂部將結構構件予以部分暴露,並採用豎向線條將結構設備予以整合,與外立面元素相呼應,內外共同形成輕盈靈動的東方意蘊。
場館內部細節
來源:gooood谷德設計網 西虹橋青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