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3月7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張凡 通訊員 許露 李思如)2020年的國際「三八」婦女節到了,這是一個特殊的三八節。為了打贏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疫,龍崗中心醫院的全體醫護人員依然堅守在戰疫的最前線。特別是身著戰衣的「娘子軍」們,她們節日的裝扮也依舊是從頭裹到腳的防護裝備。
她們用堅守、無畏、自信和勇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用女性特有的方式散發著獨特的光芒。
感染科的骨幹——鄺建玉
鄺建玉
鄺建玉是感染科醫生,中山大學感染病學碩士研究生,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救治工作臨時黨支部委員,在此次疫情中主要負責隔離病區的疑似病例的隔離治療及病毒篩查工作。
感染科是與病毒最近距離接觸的科室之一。鄺醫生每天都要接診很多發熱門診轉送來的疑似患者。她清楚記得自己接診的第一例確診患者,該患者收治入院後經過兩輪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剛剛看到檢測結果,鄺醫生便迅速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區跟患者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那位患者得知自己檢測的結果後略顯失落,嘆了一口氣,似乎是擔心焦慮等待了多日,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他說:「我一定聽您的話,好好吃藥,好好治療,爭取活著回來。」
後來患者在定點醫院治療期間,依然跟鄺醫生保持著微信聯繫。一周後,患者給鄺醫生發來身體狀況好轉的消息,並說:「太開心了,很想當面感謝您,卻一直以來都沒機會看到你脫下防護面罩的樣子。」這時,理性的鄺建玉醫生感性地回復他道:「加油!等到春暖花開時,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的。」
呼吸人的堅守——李娜
李娜
李娜是呼吸內科黨支部書記,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疫情開始後她主動請纓支援發熱門診,後又抽調至集中收治疑似新冠病例收治點—坪地院區,目前仍工作在坪地院區。
在發熱門診上班的時候,為了不浪費隔離衣和口罩,她減少上廁所的次數,工作期間不吃不喝,一坐便是7小時。她會被N95口罩勒得面部發麻、耳朵疼痛。也試過因為佩戴無菌手套太久,有過敏體質的雙手手背都起了皮疹。
被抽調到坪地驛站支援時,李娜接診了一名老年女性的新冠疑似患者,肺部CT非常典型,病灶範圍較大,但患者一般情況較好,而且2次核酸結果都是陰性。患者一直說:「李醫生,我沒事你就早點讓我出院吧!」作為一名專業醫生,李娜沒有放鬆警惕,繼續複查核酸,結果第三次核酸仍然是陰性。這時,患者的兒子經核酸檢查確診患上新冠肺炎,作為家庭聚集性病例,這名老年女性患者最終被診斷為臨床診斷病例,接受了後續治療。
在李娜看來,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多樣,作為專業的疫情守門人,容不得絲毫的懈怠和馬虎,戰疫之路任重又道遠。
發熱門診的大姐——吳麗華
吳麗華
吳麗華副主任護師今年54歲了,在疫情發生後,作為在感染科工作了20多年的老護士,她毫不猶豫地取消休假,調整好狀態投入到戰役工作中。從1月21日起在工作最繁忙、最高危的發熱門診工作,一直堅守著。為了使新組建的發熱門診護理隊伍人員能按工作要求上崗,她運用自身豐富的護理經驗,手把手耐心地給予指導她們做好相關的防護知識和採樣技能。
她每天除了完成核酸採樣,還會貼心地安撫患者的情緒,友善地對待每一位患者。為了確保疑似患者不漏診,她每日主動加班加點,多次核驗患者資料和樣本。「我是一名感染科老護士,一定要把好發熱門診這道重要關口。」
感染病區的貼心小姐姐——丁玲
丁玲
丁玲是感染科的護理負責人,面對疫情的來臨,她帶領感染科護理團隊迎難而上。忙碌的那段日子,丁玲甚至直接把行李箱搬到了辦公室,每天都駐守在醫院。
疫情發生伊始,丁玲便與科室的醫生團隊一起溝通交流,迅速制定了改善隔離病區的布局結構的策劃、優化隔離病區各項工作流程、強化內部員工防護技能培訓、完善各項防護物資的準備工作。
在病房裡,她像是個「戰士」,每天穿上隔離衣,進入隔離病房完成查房、詢問病史、做護理治療。當科室收治了高危疑似患者時,她更是第一個衝到最前面,擔起護理工作的重任。
在同事眼裡,丁玲像是個大家長,從工作的防控到洗漱等生活上的問題,她都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她也像個知心的大姐姐,會坐下來搭著你的肩,與你說著貼心話,幫助你打敗情緒小怪獸。
她常對她的護理團隊說「除了日常護理工作以外,大家更重要的還是要用『愛心、耐心、細心』幫助患者克服診療期間的心理恐慌。」
90後的逆風天使——神經外科徐悅玲
徐悅玲
徐悅玲是一名神經外科護士,在抗疫初期抽調到感染科支援。當被通知去感染科支援的那一刻,這名90後的內心是雀躍激動的。她說,除夕夜在電視新聞上看到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逆行去武漢支援的畫面,她就感動得熱淚盈眶,同時也熱血沸騰。她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他們一樣成為逆風而行的一員。如今,如願以償,徐悅玲在最前線與病毒作戰。
活潑開朗的徐悅玲一邊用自己的護理專業保護患者,一邊用貼心的聊天術寬慰著患者。一位50多歲的阿叔因為發燒入住感染科進行隔離。一見人就急著問他什麼時候可以出院,徐悅玲耐心給他解釋:「阿叔,您現在還發燒,一般情況等燒退了三天後,兩次病毒檢查是陰性,抽血檢查及肺部情況好轉,醫生才允許您出院哦。」
大叔聽了之後,難過的說:「那得好幾天嘍,也不知道後面幾天她能不能照顧好自己。」這時徐悅玲繼續聆聽大叔的擔憂。原來大叔擔心老伴自己一個人在家,生活自理成問題。
在徐悅玲的開解下,大叔跟她好像成了老朋友似的,一邊吐槽老伴平時不會照顧自己,一邊露出幸福的笑臉。
醫護人員的保護神——易婷
易婷(左)
對很多人來說,「院感辦」、「感控人」是十分陌生的名詞。其實,「院感辦」是一個監管著醫院各科室感染管理、督導職業防護、管控感染環節、制定標準預防、督查隔離技術等多項內容的重要職能部門,「感控人」要提供專業的院感防控指導,可謂是醫護人員的「保護神」。易婷,就是這樣的感控人。
疫情發生後,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易婷深知感控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提早從多方面、多環節著手,通過各種感控措施並落實到位,才能減少傳染的風險,給予前線戰友最強有力的守護。」
依照現有條件劃分區域、通道,優化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感染;在防護物資緊缺的現下,規範各區域不同崗位工作人員防護用品的使用,儘可能地、最大程度的做好個人防護;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健全和完善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以及相關技術規範……從1月23日開始,易婷就和同事們投入到了緊張又繁瑣的院感工作中,忙到連飯都顧不上吃。因為要做的事情太急太多,她恨不得一分鐘當成兩分鐘花。
面對疫情的感染防控指南、防護用品使用演示、醫護人員的實操訓練及考核……易婷一遍一遍進行流程演示,「每個人必須防護培訓過關,考核不過再來一次,我必須對他們嚴格考核,我希望每一位同事都平安歸來,不僅要發揮出他們的技術水平治病救人,也要保護好自己。」
急診科的擎天柱-——徐瓊英
徐瓊英
徐瓊英是急診科的護士長,是一名湖北人,有很多親戚朋友在武漢生活和工作,當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導時,她第一時間給親戚朋友致電問候,但心裡還是藏著一絲絲的擔憂。
隨著疫情的發生,她對新冠肺炎的認識越來越深,覺得醫務人員對防護措施的學習刻不容緩,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裡,徐瓊英連續走訪了多個臨床醫技科室,狠抓各項培訓,指導醫務人員正確佩戴醫用口罩、N95口罩,正確穿脫隔離衣、防護服,認識並做好一級、二級、三級防護的標準等。「做為護士長,我要求每一個員工務必實操到位,我必須有對科室員工『零感染』負起責任。」
龍崗中心醫院急診科是龍崗區唯一一家有負壓救護車的單位,徐護長還記得當時主任孫大勇的指示:「我們要做好為整個龍崗轉送疑似病人的準備,陽性患者轉運是最高危崗位,一定要備夠防護服,避免人員感染。」
1月中旬的時候,龍崗中心醫院接到深圳市急救中心的調配,需要使用負壓救護車轉運患者。劉昆成、李海涵、謝偉光三名院前科的小夥子接到指令緊急出戰,他們還打趣到,「護長給我們做的防護培訓,這下可以好好得到實踐了」。
徐瓊英回憶說,目送他們乘救護車離開醫院,就像送自己的戰友上戰場一樣,現在回想起來心情還久久不能平靜,但同時為他們勇敢和無畏感到驕傲。
護理軍團的總指揮——陶豔玲
陶豔玲
陶豔玲是護理團隊的領頭羊,自戰號吹響,陶豔玲第一時間帶領一線科室護士長及骨幹即刻投入到相關工作的部署和落實:啟動門急診發熱預檢,發熱門診24小時運作、緊急擴建感染病區、支援坪地健康驛站......這中間有千絲萬縷的流程、環節要一條條梳理,一樁樁協調,一件件落實,陶豔玲以她堅韌的意志,用「抽絲剝繭」的嚴謹態度一步步去完成,從事無巨細到隔離病區患者吃飯問題,保潔阿姨健康狀況的關注,她都包攬了來解決。
發熱門診環境條件有限,寒冷的夜晚她去門診了解工作情況,發現門口的護士凍得直打哆嗦,第二天一早,陶豔玲就跟總務科申請了幾臺暖風機。發熱門診的護士開心的說:「小小的暖風機,在那些寒冷的日子裡溫暖著我們,也讓我們感受到主任滿滿的愛和關懷。」
為了更好指引臨床護理人員有序防控,陶豔玲到現場評估環境、路徑、場地,工作流程、物資貯備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新冠肺炎護理防控工作指引》,該指引被龍崗區衛健局推薦給全區醫療單位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