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國本土電影最輝煌的時光

2021-01-18 搜狐網

  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使文藝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機。中國電影在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後,逐步走上了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道路。中國電影在享有國家政策和經濟上的雙重保障的基礎上,在沒有市場壓力的情況下,在解除了思想的禁錮和文化的封閉狀態之後,煥發出前所未有的藝術生機。

大眾文化中的「電影熱」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電視節目相對單一,電視機的普及率遠不如現在;大眾文化娛樂的消費形式也不夠豐富,文學、戲劇、電影等較為傳統的文化消費形式還居於主要地位。再加上漫長飢餓期的「鋪墊」,國人對於電影的渴望幾乎是報復性地反彈,當時的熱門電影一票難求,據說在影院門口還出現過擠死人的悲劇。2012年,中國電影的總觀影人次接近5億,而在80年代初,這個數字居然能達到駭人的數百億——當時的票房系統還沒有聯網,具體數字統計尚有困難,可能與真實情況存在出入,即便如此,觀影人群的規模之大,恐在世界影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

  80年代的電影熱,給了國人一次全民性的精神洗禮,看電影、評電影甚至拍電影,都成了普羅大眾追捧的時尚。一個被後人多次提及的典故是:鹹陽棉紡廠工人張藝謀在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時,因年齡超標而被拒之門外;張藝謀大膽地給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黃鎮寫信,在黃鎮的親筆批示下,張藝謀最終進入北京電影學院,並於1982年順利畢業。他與他的電影學院同級同學,日後成了聞名遐邇的「第五代」。

  當時還出現了大量的「現象級」電影,許多作品引發了民眾廣泛的討論。譬如載入金氏世界紀錄的《廬山戀》,迄今還在廬山電影院裡放映,是全世界放映場次最多、單片放映時間最長、用壞拷貝數最多的電影。用現在的標準衡量,一部電影能有兩個星期的街談巷議就是「話題」大作了,而跟80年代的一眾「大片」比起來,這絕對是小巫見大巫。

  「電影熱」不僅表現在電影院的火爆,也表現在電影期刊、雜誌的火爆上。1979年復刊的《大眾電影》,在80年代初的發行量曾逼近1000萬冊,這在中國傳媒史上是一個天文數字。《大眾電影》當時的封面、封底照片,都是億萬青年模仿的「時尚偶像」。而電影文化的廣泛傳播,也表徵著時代精神的解凍和復甦,關於電影的種種討論,其實就折射出社會文化脈絡的整體變遷。隨著《廬山戀》中那輕輕一吻的光影飛揚,標誌著對浪漫愛情、男歡女愛的大膽追求不再是禁區。而就在一年前,1979年第5期的《大眾電影》在封底刊登了英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中王子與灰姑娘接吻的劇照,一時引發了軒然大波,在短短兩個月內,編輯部接到了超過2萬封讀者來信,對此事進行激烈的辯論。

  80年代的中國,信息流動仍顯凝滯,大眾文化的自我傳播技能尚不完善。此時,電影就成為塑造城市大眾文化底色的主要載體。甚至可以說,電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時尚的風向標。仍以《廬山戀》為例,女主角張瑜在片中一共換了43套衣服,比現在大片裡的女主角換得還勤,幾乎每套衣服都成為了女觀眾追捧的熱點,甚至有女青年連續觀看了數十遍《廬山戀》,就為了記住裡面的衣服樣式,出了影院便依樣畫葫蘆做衣服——電影在普通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基本電影格局的奠定

      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廢墟」上,中國電影迎來了一次全面復甦。首先是對電影藝術手段和理念的大膽探索,在當時鋪天蓋地的「文化熱」裹挾下,中國電影也表現出旺盛的藝術生命力,而其集中表徵,就是「第五代」的隆重登場。

  1983年,張軍釗拍出了《一個和八個》,被認為是「第五代」的發軔;爾後陳凱歌接連拍出《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三部影片,田壯壯拍出《獵場扎撒》《盜馬賊》,吳子牛則交出了作品《喋血黑谷》《晚鐘》。到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獲金熊獎,把第五代導演在80年代的輝煌推向了最高峰。應當說,大陸電影在世界影壇的地位,主要是由第五代導演的這批電影所奠定的。

  在第五代導演風生水起的同時,被蹉跎了數十年創作生命的第四代甚至第三代導演也同時發力。張暖忻的《青春祭》、《沙鷗》,謝飛的《本命年》,吳貽弓的《城南舊事》,楊延晉的《小街》,黃蜀芹的《人·鬼·情》,第四代導演集體呈現出了一批力作。與第五代導演更多地從民族文化的深處挖掘主題不同,第四代導演的作品更多呈現出與「傷痕文學」類似的「傷痕電影」特點,主旨大都是為了展現「文革」給個人、民族所造成的悲劇「傷痕」,重點在於對那個不堪回首年代的暴露、批判及時過境遷後的心靈撫慰和啟蒙反思。不過「傷痕電影」的集大成之作,還得算第三代導演謝晉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這三部電影對「文革」傷痕的審視、反思及批判力度,在當時都達到了裡程碑式的高度。

  與此同時,商業類型片也在80年代取得了長足發展。所謂「商業片」這個概念,也是在80年代中期成為熱詞的,當時對「類型片」的概念討論並不多,但類型片創作的萌芽卻如雨後春筍般湧現。80年代的中國電影,既有《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為代表的科幻片,又有《神秘的大佛》、《東陵大盜》等動作片,以及《銀蛇謀殺案》這類帶有虐殺色彩的連環謀殺案電影。事實上,整個80年代的商業片浪潮風起雲湧,其寬度、廣度以及模式探索都為中國商業類型電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87年,商業片的創作達到階段性的高峰,《神鞭》、《京都球俠》、《金鏢黃天霸》、《黃河大俠》、《二子開店》、《最後的瘋狂》等各種類型片的出現,全面掀起了電影院的商業娛樂高潮,影史上稱之為「87年商業片熱潮」。不過,商業片的泛濫也不免帶來一些問題,一時間,各種「拳頭」和「枕頭」橫飛,不少電影廠職工開始拍攝不在影院公映的「錄像帶片」,甚至出現了《人奶魔巢》這樣的「cult」電影(即表面以抗日為幌子,實則賣弄色情),可見當時的商業片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由此,評論界也就商業片問題展開了大討論。

  在藝術電影和商業片迅猛發展的同時,以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為主要目的的「主旋律電影」開始登上銀幕。1987年,官方正式提出了「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要求,此後,一批以中國革命史為主要題材的史詩式大製作電影漸次登場。1989年的《開國大典》便是當時「主旋律電影」的集大成之作。

  總地來看,藝術電影、商業電影、主旋律電影構成了80年代中國電影創作的「三分天下」,也奠定了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基本的電影格局。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速,中國電影的商業屬性在增強,但除了以票房為最主要目的的商業類型片外,一批主要訴求為海外電影節和國內小眾文藝放映渠道的「藝術片」,以及主要承擔官方宣傳功能的「主旋律片」仍都存在,只是其地位和作用,已不能與80年代的境況同日而語。

對外交流的「電影之窗」

  隨著對外開放大幕的開啟,電影迅速嗅到了外來的氣息,由於它在大眾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電影甚至承擔了某種文化「急先鋒」和「宣講隊」的作用,在80年代的對外交流中,電影就像是給封閉已久的國門開了一扇窗戶。

  首先是國外電影的放映,除了新片,一批塵封已久的外國老電影重新上映,極大地開拓了國內觀眾的眼界。當時普通觀眾尚不習慣聽原聲看字幕,於是給了配音演員極大的用武之地,使得「譯製片」成為一時之選,也讓不少電影配音演員成為了幕後偶像。譬如《佐羅》,在阿蘭·德龍迷倒一代中國女觀眾的同時,也讓童自榮成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國民聲優」。當然,相較而言還是鏡頭前的明星更容易引發觀眾的追逐,一個突出的例證就是高倉健,他的「亞洲硬漢」形象在80年代的中國紅極一時,女觀眾紛紛為之傾倒,男觀眾則忙不迭地豎起衣領,模仿偶像作派。如果說,張瑜、劉曉慶等國內演員的走紅更多地帶有「鄰家」氣質,阿蘭·德龍、高倉健等國外明星,則更多地帶有遙不可及的偶像光環,也塑造了新時期國內明星文化的質地——所謂「追星族」,早在80年代已蔚然成風。

  通過外國電影,國內觀眾不僅看到了耳目一新的生活方式,體驗到了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同時也進一步了解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可以說,一批譯製片起到了「開啟民智」的作用。譬如《卡桑德拉大橋》,便是一部帶有濃厚「冷戰」背景的動作片,其間還夾雜著恐怖分子、鼠疫細菌等橋段,完全具備時下好萊塢大片的形態。可以說,《卡桑德拉大橋》是多年後好萊塢大片進入大陸的預演,而片中所呈現的西方「花花世界」,相信讓不少人心嚮往之。而在《卡桑德拉大橋》後,《第一滴血》、《超人》等電影相繼在國內上映,它們所塑造的銀幕英雄形象,以及對視覺奇觀的渲染,對觀眾和電影創作者形成了極大衝擊。

  當內地的國門甫一打開之時,得天獨厚的血緣、文化紐帶讓香港影人最先進入了內地。曾在國內掀起新時期最早(也是最廣泛)功夫片熱潮的《少林寺》一片,就是由香港導演張鑫炎執導。事實上,早在80年代,就有許多港臺導演進入內地,與內地影人合作,拍攝了一批時下稱為「合拍片」的電影作品。香港大導演李翰祥執導的《火燒圓明園》,雲集了兩岸三地眾多明星,它所奠定的古裝大片風格,到如今還在不斷被模仿。此外,香港導演徐小明導演了《木棉袈裟》、《海市蜃樓》等片,火爆一時;澳門導演呂小龍則執導並主演了《長城大決戰》,邀請了當時炙手可熱的「體操王子」李寧客串演出,還請來了日本演員擔綱片中的日籍角色,可謂一部結合文體明星的「跨國大片」,此片上映後轟動全國,取得了極佳的票房。

  與此同時,伴隨著錄像帶的傳播,內地一些城市在80年代末已開始出現錄像廳。而大量未能在影院公映的海外電影(主要是港片)開始集中登陸錄像廳——香港電影就這樣夾雜在港產流行文化的大潮中,迅猛向內地湧入。《英雄本色》中的兄弟義氣,《倩女幽魂》中的人鬼繾綣,《監獄風雲》中的黑幕重重,以及《賭神》為代表的一批「賭片」都成為內地觀眾耳熟能詳的影像記憶,周潤發、張國榮、劉德華等香港電影明星從此開始進佔大陸電影市場,並在相當長時間裡獨領風騷。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大陸)電影,迎來了一次全面的繁榮發展態勢,電影成為大眾文化中的焦點領域,國產電影在藝術探索、產業發展和宣傳教育等諸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電影創作、評論、商業等各維度的人才儲備初步建立,同時,電影領域的對外交流也領一時風氣之先,電影承擔起了文化傳輸載體的重要功能——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電影史上一次裡程碑式的高峰時期。

  (作者系影評人、編劇)

  摘自《同舟共進》

http://cul.sohu.com/20140918/n404437707.shtml cul.sohu.com true 綜合 http://cul.sohu.com/20140918/n404437707.shtml report 8326 從文化廢墟中生出理想之花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使文藝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機。中國電影在經歷了一個「漸變」的過程後,逐步走上了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道路。中國電影在

");}

相關焦點

  • 80年代中國女排的騰飛 也象徵著中國80年代的騰飛
    女排精神永常在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迎來了一段飛速發展和崛起的黃金時期,那個年代,也是中國女排崛起的輝煌時期。中國女排在1981年和1985年的世界盃、1982年和1986年的世錦賽、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贏得冠軍,創下了五連冠的排球傳奇。80年代的中國女排以頑強拼搏的精神贏得了一代輝煌,在當時更是有著「看女排萬人空巷」的奇觀,可見當時中國女排對國民的影響,中國女排成為了中國人的驕傲,成為了時代烙印,80年代中國女排的騰飛也象徵著中國80年代的騰飛。
  • 80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輝煌,好好聽聽吧!
    答:只需點上面《兩岸商匯》免費關注 80年代是臺灣流行音樂最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大量經典流行歌曲,其中有很多還在廣為流傳今天《音樂城市》推薦臺灣80年代流行歌曲經典。時間上,從1980-1989.選歌範圍,為臺灣歌手演唱的國語歌曲。選擇標準,為詞曲唱俱佳並產生較大影響的歌曲,力求全面客觀。(1981年由張艾嘉演唱)
  • 那段最迷人的臺灣電影時光,是最好的時光
    在80年代之前的臺灣電影市場,被香港武打類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所佔據主導,臺灣本土電影在夾縫中艱難求生,在一次次失敗的嘗試後,臺灣的新人導演學著香港電影的經驗,以低成本獨立製作的方式,讓自己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裡,拍出臺灣電影,其中有個看起來就是一街頭毛小子的導演,他叫侯孝賢。
  • 本土主義搞死了香港,要再現輝煌需找準定位
    例如60/70年代的英美樂隊和搖滾、80/90年代的東洋時代、90/00年代的韓流風暴,都被香港吸收消化或多或少變成自己文化構成的一部分。因此所謂香港本土文化其實就是「沒有文化」,而正正因為香港缺乏本土性,因此才能摒除多餘的意識型態專心搵錢,而專業和勤勞就是香港黃金時期的生存之道,香港的黃金時代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哪怕是一點民主都沒有。
  • 最著名的香港四大電影公司,他們的輝煌歷史,永遠屬於那個年代。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歷過輝煌,這個時期的電影,可謂是撐起了整個亞洲電影的半邊天,功夫片、喜劇片、鬼片等都曾橫行一時,如今的香港電影走向沒落,不禁讓人感到遺憾。雖然如今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曾經輝煌的香港影業。當時香港的電影公司可謂是遍地開花,香港擁有2300家電影從業機構,而在這些家公司當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大電影公司實力最為強勁。
  • 張薔 佔領80年代的中國街頭
    他形容張薔的聲音「浪和嗲,充滿勇氣,深深抓住80年代乾渴的心,在千萬個螺絲釘耳朵裡唱歌」。張薔出道後,沒間斷地唱了一年半,出了15張專輯,總銷量超過兩千萬,至今仍是內地唱片銷量紀錄保持者。她以翻唱外文歌為主,因語言壁壘不被國人了解的迪斯科經她本土化,為大眾所接受。17歲的張薔以一己之力,在中國掀起了「迪斯科熱潮」。
  • 為什麼90年代是國產電影最輝煌的時代?看看這幾個原因你就知道了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電影。90年代的電影之路是非常輝煌的,無論你去問誰:中國電影最輝煌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只要有知道的了解的,大部分都會說是90年代。這個不是光靠嘴巴吹出來的,而是那一代的導演靠實力打出來的。咱們來看看啊,其實88年的時候國師張藝謀就拿柏林獎了,但是不算裡邊。
  • 經典已難以再現 60-80年代中國十大經典動畫電影
    中國動畫電影發端於民國時期,1922年,萬氏三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短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其後在20世紀40年代,又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
  • 《不朽的時光》首映 重現80年代原味青春
    由青年導演閆然執導,王紫逸、愛新覺羅•啟星、許正庭主演的80年代熱血青春片《不朽的時光》在京舉辦首映禮。
  • 從《紅高粱》到《大話西遊》,80年代的西安電影製片廠有多牛
    80年代,那是西安電影製片廠ZUI為輝煌的時代,西影廠出品的《野山》、《黑炮事件》、《老井》、《紅高粱》接連獲得國內外的電影大獎。其ZUI為輝煌的80年代,西影廠可謂見證著中國電影的輝煌,也是中國近代電影史的見證者。
  • 成龍那些年在香港的傳奇票房電影,橫跨70、80、90年代
    第一階段:70年代,1979-1980年  1979年成龍自導自演的首部電影《笑拳怪招》問世,在當年香港年度票房排行榜上獲得冠軍。票房544萬港元。  第二階段:80年代,1985年  1985年,成龍主演的電影福星高照是五蠢蛋系列電影的續集,該片是成龍與沙智翰合作的動作喜劇的招牌菜最終以3074萬港元的票房收入,不僅成為香港年度票房冠軍,
  • 記得80年代電影演員張曉敏嗎?近照曝光,曾經的「玉女」去哪了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69)——張曉敏】No.19月13日,是80年代著名電影演員張曉敏57歲的生日,在此,娛文娛視祝張曉敏女士生日快樂!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產生經典電影和美女明星的年代。其中,曾9次登上《大眾電影》封面,主演過《情天恨海》《我是一片雲》《西子姑娘》《一個女演員的夢》等影視劇的張曉敏,也是其中的一員。然而,80年代紅火一時之後,張曉敏移民國外,自此,她很少在人們的視線中出現。不過,8月30日和9月9日,張曉敏在自己的社交平臺發布了兩張近照,讓久未「謀面」的網友們再一睹其芳容。
  • 80年代的西影廠就一個字:歪
    時光拉回到上世紀80年代,那是西安電影製片廠ZUI為輝煌的時代,西影廠出品的《野山》、其ZUI為輝煌的80年代,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田壯壯等「第五代」這些導演全部出自西影,他們在吳天明的培養下壯大。
  • 這家「一個人的電影院」,帶你夢回80年代
    告別了露天支起一塊布就開播的粗放年代,1980到1990年間,電影院紛紛建立,引人們蜂擁而入。走進影院看場電影重新成為一種時髦。當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挖掘了一個前所未有,持續到今天的巨大中國IP——少林功夫;Jack&Rose 的《鐵達尼號》引萬人空巷一票難求……你還記得當年去國營影院看電影的感覺嗎?去往80年代成立於1986年的實驗電影院,坐落在廣西南寧老舊的建政街道。
  • 《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 本土化促進 娛樂化啟蒙——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和香港電影的互動對兩地電影的影響
    內地和香港;電影互動;本土化;人文脈流;娛樂意識啟蒙趙衛防(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內地和香港電影之間以香港左派影人為中介的全面互動,開啟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之後經歷了80年代的發展以及90年代前期從政治訴求到商業訴求的轉化。這一時期的互動對兩地電影在美學和產業層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規範了兩地電影的未來走向。
  • 林正英之後,中國殭屍電影80年的輝煌,都在這部殭屍片中滅亡
    香港是中國殭屍片的最大產地,而林正英則是香港殭屍片的最佳代表,在過去那個殭屍片特別輝煌的年代,林正英所出演的大部分殭屍片都成為了經典。但自1997年林正英去世之後,中國的殭屍電影便失去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加上電影審美和大眾口味的改變
  • 香港電影輝煌的30年
    香港電影是許多80,90後珍貴的童年回憶,但近年來,隨著好萊塢引進以及本土大陸電影發展,香港電影的繁榮大不如前,出現了斷層的發展,熒幕上出現的都是老戲骨 張家輝、古天樂、劉青雲、梁家輝等人,今天來讓我們回顧一下,香港電影最輝煌的三十年。
  • 80年代港片,我的最愛之Top10
    我想了想還是決定寫一篇,畢竟80年代才是港片最巔峰的時代。這裡所說的巔峰未必指的就是電影最好,但是從生產數量、市場、類型來看,這十年奠定了港片輝煌的一切。在80年代初,香港電影新浪潮還方興未艾,一批懷揣著藝術追求的年輕導演投入電影行業,進行大膽、驚豔的藝術嘗試。同時因為70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與鄒文懷的嘉禾公司的龍爭虎鬥做下的鋪墊,到了80年代港片的各種類型都已經成熟。
  • 輝煌年代——上譯廠配音藝術家和他們的經典作品
  • 60-80年代中國十大經典動畫電影_遊俠網 Ali213...
    中國動畫電影發端於民國時期,1922年,萬氏三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短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其後在20世紀40年代,又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萬氏三兄弟在中國動畫電影史上屬於開山元老級的人物,對中國動畫電影貢獻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