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講橄欖球的發展史。上篇講到英式橄欖球(Rugby)作為橄欖球家族的「老大哥」,是其他形式橄欖球運動的最初淵源。英式橄欖球作為公認的「血統純正」的橄欖球運動,已經躋身現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行列中。但直到1996年英式橄欖球才在英國本土實現了職業化的轉型,這使得其在市場規模和商業影響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
而說到商業性和影響力,就不得不提Rugby在北美大陸的近親——美式橄欖球(American football)。在美國人的心目中,「football」從來不是指足球,而是指美式橄欖球。雖然美式橄欖球並未像英式橄欖球那樣成為標準化的奧運會比賽項目,但這並不影響其在美國民眾心目中的無二地位。
孕育於高校的運動
相比於英式橄欖球規則,美式橄欖球比賽從場地(烤盤式)、裝備(頭盔、關節護墊)、參賽人數(11人,英式為15人或7人)等方面均有不同。這些規則上的個性化差異究竟是因何演變而來的?且看二哥為您詳細說。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式橄欖球由英國陸軍帶入北美大陸。1869年11月6日,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舉辦了一場校際橄欖球賽,被認為是出現在美國本土的第一場橄欖球賽,而這場比賽使用的是英式橄欖球的規則。
而在當時的美國東部的大學之間,常進行與現代足球規則類似的以腳踢球為主的球類競賽。此後,哈佛大學率先對其規則進行了修改,加入了一些使用手抱球跑動的動作規則,被稱作「波士頓」規則。起初,由於各高校之間的比賽規則並不統一,所以常常是依照主場球隊的制定規則進行規則輪換競賽,以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
1873年10月,耶魯大學聯合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和羅格斯大學創立了校際足球協會(Intercollegiate Football Association,簡稱IFA)。該協會起初僅遵循現代足球地規則,不允許以手觸球進行比賽。因此,哈佛大學為了保留「波士頓」規則的獨立性而並未入會。
1874年5月,哈佛大學和加拿大蒙特婁的麥吉爾大學進行了系列友誼賽。首場比賽以哈佛大學的「波士頓」規則進行,第二場比賽則採用麥吉爾大學的規則。
比賽後,哈佛大學的運動員們對對手使用的叫做Rugby的橄欖球遊戲規則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發現對手比賽中使用的球是橢圓形的,一方球員可以相互用手傳球,並使用身體護球衝過端線得分,而另一方球員則可以對持球者進行「圍追堵截」。
這項活動所帶來的速度、力量的新鮮感讓哈佛男生們著迷,漸漸地愛上看了這項運動,並迅速在校園內推廣開來。
創新精神與差異化演變
1876年,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其他高校開始效仿哈佛大學。同年11月23日,哈佛正式加入IFA,與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和羅格斯大學等共五所高效重新制定了一套統一的橄欖球比賽規則,協會總部設在麻薩諸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
1880年,耶魯大學學生沃爾特昌西坎普(Walter C Camp,1859-1925)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傳統Rugby的規則改變,例如引入攻防線、定位球、場地尺寸區別化以及每隊11人參賽賽制等,之後該規則被公認為現代美式橄欖球的「雛形」。
1890年,坎普又提出了基於前進碼數的分段進攻和計分規則。自此,美國高校中流行的橄欖球規則逐步脫離了英式橄欖球的色彩。
1925年4月坎普在參加某次規則制定會議的途中因遭遇車禍去世,此後由於其為美國橄欖球文化的獨立發展立下的汗馬功勞,被美國體壇視為「美式橄欖球之父」。
可以看出,美國早期橄欖球運動的發展和傳播主要集中於著名高校之間(IFA聯盟的創始成員多為常春藤聯盟成員,其中羅格斯大學屬於公立常春藤),代表著美國本土最高的教育、文化和思想水平。
美式橄欖球之所以從傳統的Rugby運動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運動體系和規則,與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美國創新思潮關係緊密。
加之當時作為殖民地的美國,迫切的想要擺脫「殖民地」的陰影,使得正統的英倫文化在普通大眾群體中有意被排斥。這與之前寫到的棒球文化如出一轍,同時體現了美國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卑,挺擰巴的。
兇狠、規範與成熟
隨著規則和賽制的更改,美國本土化的橄欖球比賽在技術動作上變得更加兇狠、野蠻。
1884年,哈佛大學就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來調查因比賽衝突引起的鬥毆現象。
1888年,哈佛大學曾一度禁止橄欖球,但由於受到廣大學生群體的反對,於一年後取消了禁令。
1892年,哈佛大學採用的「快速楔形」隊形,使得美式橄欖球運動的身體接觸更加劇烈。
1897年,一位喬治亞大學的隊員在與維吉尼亞大學隊的橄欖球比賽中受創傷致死,引起了喬治亞州議員們對橄欖球運動的強烈憤慨。
1905年6月,日趨嚴重的橄欖球比賽傷亡事件引起了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的注意,在哈佛大學的開學典禮上,他批評了發生在橄欖球賽場上的野蠻違規行為。
同年10月,羅斯福將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三所大學的6名橄欖球顧問和教練請到白宮,研究起草了一份譴責比賽中違規行為的協議。但此舉收效甚微,僅1905年當年,就有23人死於橄欖球賽場衝突,153人受傷。
1906年1月,由於賽場傷人事故日益頻發,由多所大學橄欖球組織組成的「校際運動員協會(IAA)」與「校際規則委員會」(IRC)進行磋商,並得出了一致意見。
1906年6月,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對美式橄欖球規則做出了史上最大改革,在攻防線之間設置了中間區,並將向前傳球合法化。雖然這次修改引發了諸多爭議,但卻切實減少了橄欖球比賽中的傷亡人數。
此後,橄欖球運動的發展逐漸走向成熟,隨著硬質頭盔、護肩、護肘等護具的推廣使用,美式橄欖球比賽日趨專業化和規範化。NCAA下屬的眾多大學橄欖球體育聯盟,開始源源不斷地為NFL等橄欖球職業聯賽輸送優秀運動員。
美式橄欖球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即便是在倡導公平、文明的體育運動領域,其制度的規範與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失去合理的制度約束,人們好勝的本性就可能凌駕於理智之上,進而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制度的規範化和成熟化需要各方磨合、協商甚至做出妥協,這一點是歷史的必然,並不是某個別人、某個別群體所能左右的。
好啦,今天就先寫到這,之後橄欖球簡史的內容還會不定期更新,下次我們來聊一聊橄欖球商業中最賺錢的生意:美國全國橄欖球聯盟(NFL)和超級碗。敬請期待呀。
參考文獻∶《美式橄欖球發展簡史》——丹·斯伯林
(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