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沒看懂?也許是你不夠了解1937年那個真實的北平

2021-02-06 環球人物


電影《邪不壓正》裡,北平市公安局副局長朱潛龍在日本人的扶植下,肆意妄為,殺人不眨眼。一次飯局上,屬下突然來報,有個人被害,需要朱潛龍到現場查看,朱潛龍滿不在乎地說:「死個人算什麼?哪有藍先生親手包的餃子重要?」但屬下說死的是美國人,朱潛龍只好立刻放下筷子。出門時,朱潛龍向協和醫院的亨德勒醫生打了個招呼,亨德勒也是美國人。


一次,亨德勒騎著毛驢行走在郊外,後面趕來一支日軍演習隊伍。坦克上的日軍軍官用軍刀指著他,叫他讓路,他拒絕,還掏出了美國護照。日本人拿他沒辦法,但仍然叫囂:「我們的坦克要開進華盛頓!」


這就是《邪不壓正》的故事背景——「七七」事變前的北平城,一個風起雲湧、各方角力的舞臺。


《邪不壓正》海報

 

 日本駐屯軍,開著坦克在街頭演習 


1937年,日軍為什麼會在北平周圍演習?


「這還要從《辛丑條約》說起。」北京市社科院歷史所副主任王建偉告訴《環球人物》記者,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籤訂的這個條約,允許列強軍隊駐紮在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到山海關沿線的12個據點。日軍駐紮人數越來越多,曾多達數千人,司令部設在天津,稱「華北駐屯軍」。


「日本在侵佔中國東北後,對於下一步該怎麼走,其國內出現了分歧。內閣一些人認為,有中國東北就可以了,不必再爭取更多地盤。但青年軍官們急於徵服中國,在1936年2月26日發動了『二二六』兵變,軍部的對華強硬派勢力上臺。此事件加快了日本全面侵華的步伐。」王建偉說。1936年4月17日,日本內閣決定向華北增兵。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由少將級晉升為中將級,裕仁天皇親自任命田代皖一郎中將為華北駐屯軍司令。


「日軍本無權在北平豐臺駐兵,但是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臧運祜告訴《環球人物》記者,1936年9月18日,二十九軍一支部隊在豐臺火車站附近演習,碰到一股日軍,日本騎兵衝進二十九軍隊列,二十九軍士兵出於防衛用槍託擊中了日軍的馬。「明明是日軍的馬騷擾了我們,可他們偏偏說是我們驚了他們的馬。他們還以此做文章,與二十九軍爭執,後發生槍戰。二十九軍退讓,日軍由此強行進駐豐臺。」


日軍的非法活動越來越多。「據當時的《申報》報導,日軍當時囂張到開著坦克在北平街頭演習,士兵直接進入中山公園吃飯,就像開著私家車逛街一樣。」王建偉說。當時的日本特務活動也十分猖獗。北平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曾在天津楊村放置炸彈,想炸死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所幸宋哲元經過時,炸彈沒有爆炸。


日軍恰恰利用宋哲元與他們討價還價的時機,一方面向關內運兵,一方面吃掉分散在豐臺、廊坊的駐軍。


儘管各方暗中角力,但表面上還維持著一團友好氣氛,這與《邪不壓正》中日本特務根本一郎與朱潛龍、亨德勒經常圍在飯桌旁插科打諢如出一轍。1937年6月6日,宋哲元與松室孝良各自帶隊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聯歡宴會。雙方說著說著,開始比試唱歌,後來又比試拳法和刀劍術,最後幾個日本人把宋哲元舉了起來,向上甩出,再接住,中方軍官也用同樣手法對付松室孝良。眼看氣氛越來越緊張,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怕出岔子,叫中方軍官把人放下來,宋哲元和松室孝良分別講了幾句中日親善的話,宴會匆匆結束。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宛平縣城外演習也是非法的。」臧運祜說,「那天晚上,演習日軍藉口士兵走失想進宛平城搜查,結果走失士兵很快就歸隊了,他們又說聽到了一聲槍響,繼續向中國守軍挑釁,非要進城,中國守軍不許,日軍就開炮了。其實那聲槍響是哪裡傳來的、是否真的存在,至今沒有定論。日方完全是無理取鬧。」


「二十九軍當時約有10萬人,而日軍起初只有幾千人。因為兵力不足,日軍採取了拖延戰術。7月7日之後的大約3個星期,日本一方面與中國談判,一方面秘密向平津增兵。7月28日,日軍只用1天就攻陷了北平。」王建偉說。此後,日本將華北駐屯軍改編為華北方面軍,實力大增。

 

 國民政府,從半自治到傀儡 


1937年,日軍又為何選在宛平城西門外的盧溝橋挑起事端?根據1933年中日雙方籤訂的《塘沽停戰協定》,長城以南100公裡為「非武裝地帶」,中國軍隊不能駐紮,只留中國警察維持治安。1935年5月,「非武裝地帶」出現一股自發的抗日義勇軍,日本認為這違反了《塘沽停戰協定》。加上不久前兩名漢奸報社社長被殺,日本開始向北平軍分會施壓。北平軍分會是當時國民政府在華北的最高權力機構,委員長是何應欽。他妥協了,與時任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籤訂《何梅協定》,國民政府將中央軍、中央勢力統統撤出華北地區,平津一帶頓時淪為軍力真空地帶。


「 七七」事變中盧溝橋上的中國軍隊機槍陣地。


趁著中央軍南撤之機,非中央軍體系、駐紮在察哈爾省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藉機向蔣介石建言:「北平治安防務空虛,不能無兵駐守,否則豈不斷送?」蔣介石於是將華北的大局交由宋哲元掌控,並於1935年12月18日在北平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管轄河北、察哈爾兩省和平津兩個特別市。宋哲元被任命為委員長,他又任命秦德純、張自忠分別為北京市長和天津市長。「冀察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南京國民政府,實由宋哲元等控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日本「華北自治」的要求,是一個半獨立的政治組織。


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與宋哲元接洽,商討華北「高度自治」,脫離中央。但宋哲元不肯,土肥原賢二另覓交易人選。1935年12月25日,掌握「非武裝地帶」大權的督查專員、漢奸殷汝耕在日本扶植下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以通州為政府所在地,管轄通州、懷柔、昌平、順義、密雲、香河、寶坻、遷安等20多個縣和唐山、秦皇島港等地。該「政府」更進一步,直接宣布「脫離中央」,成為日本傀儡政權。同一天,宋哲元也發表談話,稱希望「中日親善」。


「北邊由日本控制,東邊是偽政權,南邊的豐臺也被日軍佔領,北平被包圍了,交通要道上只剩下西南邊平漢鐵路線上的宛平還在中國人手中,日本必然要攻破這道防線。」臧運祜說,「『七七』事變後,蔣介石多次致電宋哲元,讓他全力抗戰,固守北平,但宋哲元一直在猶豫,想通過和日本談判取得和解,最後計劃落空。」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攻北平城,宋哲元遁走保定。8月,日本人扶植的漢奸機構「北平地方維持會」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壽終正寢。

 

 中共地下黨,

 組織學生發起「萬條麻袋運動」 


雖然電影中沒有直接出現與中共地下黨相關的內容,但在上世紀30年代的北平城,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1935年8月1日,長徵途中的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中共地下黨當時在北平不掌握軍事力量,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進步學生、領導學生運動上面。」王建偉說。1935年12月,在國民政府和宋哲元準備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之際,中共北平市委決定組織學生向國民黨政府請願。


1935年12月9日,當時的東北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校學生舉著旗幟和標語,高喊「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口號,朝新華門進發。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學生們被軍警用皮鞭、木棍抽打。7天後,學生遊行隊伍再次走上街頭。1933年任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長、1935年到北京大學讀書的黃敬,站在有軌電車上,一手扶車,另一隻手臂在空中揮舞,發表激情演講。為避免遭到軍警襲擊,他剛講完,就有五六個學生衝上來,把他護送到遊行的隊伍裡。


1935年,中共黨員黃敬在「一二·九」運動中發表演說。


這就是「一二·九」運動。各地學生、教職員等紛紛集會、遊行,聲援北平。西安的張學良還派人到北平慰問參加「一二·九」運動的東北大學學生。北平市委也派共產黨員、東北大學學生宋黎到西安向國軍將領介紹「一二·九」運動。


1936年2月,中共北平地下黨領導創立了青年愛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總部在北平。這個組織放棄了遊行、罷課等鬥爭形式,經常以露營、爬山、組織報告會和座談會等方式開展活動。「七七」事變發生後,民先隊和北平學生救國聯合會赴宛平慰問二十九軍,了解到防禦攻勢急需麻袋,於是發起「萬條麻袋運動」,保證了部隊需要。


北平失陷後,民先隊停止活動,隊員走向敵後戰場,一部分到北平西郊組織起遊擊隊。


 法國醫生,開闢自行車「駝峰航線」 


「一二·九」運動前夕,組織者黃敬、姚依林、黃華等人,來到英國《每日先驅報》駐華記者埃德加·斯諾位於北平的家中,策劃運動事宜,還將遊行路線等信息告知斯諾,斯諾把信息送給北平的其他外國記者,請他們屆時前往採訪。


「七七」事變爆發後,斯諾在日軍召開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大聲質問:「為什麼要在中國領土上進行軍事演習?為什麼藉口士兵失蹤動用大兵?為什麼侵略者不撤兵回營,反叫中國守軍撤出宛平?」這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日軍狼狽不堪,只好倉促結束記者會。


埃德加·斯諾


1933年至1935年,斯諾還曾應邀擔任北平燕京大學講師,開設「特寫的寫作」課程,蕭乾就是他的學生。後來,蕭乾成為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上著名的中國戰地記者。


邀請斯諾來燕京大學講學的,是時任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本是一名美國傳教士,1919年擔任燕京大學校長。1934年,北平學生到南京請願示威,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對於燕京大學的學生是否應該參與南下,學生和教授之間起了爭執,學生們熱情高漲,教授則主張以學業為主。而司徒雷登說:「如果燕大學生沒有請願,那說明我辦教育幾十年完全失敗了。」


抗戰期間,燕京大學一位教授為躲避日本兵,駕駛校長司徒雷登的汽車逃離校園,投奔西山的法國醫生貝熙葉。車上裝著的大功率電臺零件,後來通過貝熙葉轉移到了延安。「貝熙葉堪稱當時北平最著名的西醫,袁世凱的尿毒症就是他確診的。」王建偉說,孫中山、黎元洪、段祺瑞、蔡元培等許多北平上流人物都找他看過病。


法國醫生貝熙葉在北平生活了數十年,為許多名人看病,還幫助中國抗戰。


《邪不壓正》中,位於東交民巷的法國使館多次出鏡,還為「張將軍」提供庇護。貝熙葉的法國醫院也開在東交民巷。「七七」事變後,抗日將領郝夢齡的家眷被貝熙葉收留在這裡。


貝熙葉在西山的宅院貝家花園與平西抗日根據地相鄰。這位60多歲的老西醫,經常騎自行車把根據地緊缺的藥品從醫院秘密送到西山,還為戰士們做手術。抗戰期間,他買了輛雪鐵龍小汽車,用於運藥。再後來,汽油成為戰略物資,汽車開不了了,他又騎自行車。2014年3月,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特意提到「冒著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


《邪不壓正》首映式上,有位嘉賓說,將首映式選在長城腳下舉行,讓他感到「正」,因為長城象徵著正氣,而電影中也有這種元素。在當年風雲際會的北平,「正」也是一個時代主題。從長城抗戰開始,無論北平城的敵人多麼強大,正氣永遠不滅。


作者:田亮 許一航



環球人物新媒體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

並不得用於第三方平臺。



相關焦點

  • 北洋三部曲,你看懂了《邪不壓正》,就懂了姜文心中的北平!
    民國的影片小說有很多,但是哪一部能還原出當時更加真實的北平?《邪不壓正》這部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它是通過張北海先生的小說《俠隱》加以改編。張北海先生寫小說時帶著對故鄉無比的思念的情感,恨不得把北平一切樣貌特徵收入筆下,而姜文是把它拍成了帶有奇幻色彩的故事。
  • 1937,暗戰北平
    新片《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原著小說《俠隱》。張北海1936年出生於北京,13歲時隨家人一起遷居臺灣,之後赴美國留學、工作。退休之後,他寫下自己唯一一部長篇武俠小說《俠隱》。《俠隱》中,張北海夢回幼年時成長的老北平,講述了青年俠士李天然身負師門血案,隱於古都,暗中進行復仇的故事。循著張北海的原著,電影《邪不壓正》的故事背景設置於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的北平。
  • 午夜系列05:邪不壓正和北平大麗花
    也許不為大眾所知的是,帕梅拉謀殺案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在那個1937年1月寒冷的北平,一位英國外交官的女兒帕梅拉被殘忍地殺害後拋棄在城牆下。與電影中相同的是,死者的屍體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心臟被整個偷走),幾乎與十年後更加著名的發生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黑色大麗花」謀殺事件同樣殘酷。與大麗花事件類似的是,兇手並沒有被立即抓住。
  • 「邪不壓正」沒看懂?那翻譯翻譯
    作為「北洋三部曲」系列終結,《邪不壓正》同樣構建於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時空中,反觀姜文一以貫之的趣味,劇情少不了盤根錯節的歷史梗。如果錯過了,或是沒看明白,雖說不至於對觀影體驗有多大妨礙,但也白白喪失大量樂趣。
  • 《邪不壓正》的原著《俠隱》,實際上是一本「北平生活指南」
    年開始拍《陽光燦爛的日子》,到今天的《邪不壓正》,二十五年的時間過去了,他作為導演,帶給我們的只有六部電影,平均四年一部的速度,無論怎麼說,都堪稱低產。「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於北京,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合國,退隱紐約。」這是《俠隱》扉頁上的作者簡介。這樣的人生軌跡,無論怎麼說,至少算是地理意義上的完美,而北京,對於從小就離開大陸的張北海來說,並沒留下太多印象。
  • 18個細節帶你提前看懂《邪不壓正》
    下面我就結合《邪不壓正》的原著設定,嘗試為大家解讀《邪不壓正》戲裡戲外你不知道的18個細節。帶你提前感受民國江湖的快意恩仇。1.《邪不壓正》改編自張北海的長篇小說《俠隱》。李天然虎口逃生,赴美學醫並成為特工,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受命回國,殊不知一步踏入了龍潭虎穴。
  • 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看姜文的片子,是有智商門坎的。說吧,《太陽照常升起》你是第幾遍看懂的?還是一直沒看懂? 所以,這一次,為了值回票價,我打算提前做下準備工作。原著小說沒時間讀了,最起碼也要了解下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吧。 影片故事時間設定在1937,正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那一年。
  • 《邪不壓正》彭于晏屋頂裸奔幕後拍攝全公開
    為了還原當年北平的建築風貌,劇組在雲南實景搭建了「屋頂世界」,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聽上去規模很大,但是卻遠遠比不上真正的北平建築群,遠景的建築依然要交給後期特效。只有索道系統當然是不夠的,SpiderCam的滑索沒辦法達到導演想要的低角度,放得太低,滑索就會碰到屋頂。
  • 微史記 | 姜文將出演《午夜北平》,該片講述狐狸塔下的一樁真實的...
    據媒體報導,著名導演、演員姜文將主演Netflix劇集《午夜北平》。該劇改編自老北京真實事件的罪案小說《午夜北平:英國外交官女兒喋血北平的夢魘》。姜文出演警察署長韓世清。《午夜北平:英國外交官女兒喋血北平的夢魘》一書作者為法蘭奇,該書於2012年由企鵝集團出版,次年即獲得愛倫·坡獎最佳犯罪實錄獎(愛倫·坡獎為世界最權威的偵探小說獎)。法蘭奇生於倫敦,曾在中國生活20年。2009年,他在閱讀斯諾《紅星照耀中國》時,發現一個腳註,腳註中提到1937年北平發生的一場神秘拋屍案,拋屍地點正是斯諾的妻子海倫每晚回家的必經之地。
  • 影評 | 《邪不壓正》裡姜文的「俠隱」,你看懂了多少?
    2018年7月13日,姜文闊別銀幕4年的新作《邪不壓正》上映。這部《邪不壓正》是姜文的民國三部曲的第三部,距離上一部《一步之遙》已經過去四年。那麼《邪不壓正》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姜文這次又想向觀眾表達了什麼?作品改編自張北海的民國武俠小說《俠隱》,講述1936年的北平,青年俠士李天然,為尋找五年前師門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
  • 姜文新片《邪不壓正》好不好看?最新影評火熱出爐!
    137分鐘的電影放映完畢後,可以確定,觀眾熟悉的那個姜文又回來了。《邪不壓正》故事主要發生在1937年的北平,但故事的緣起是十多年前的一場滅門慘案,恰好處於北洋年間。所以《邪不壓正》是名副其實的「北洋三部曲」收官之作。
  • 嬉皮笑臉的《邪不壓正》裡面,藏著一個異常嚴肅的姜文
    1姜文壓根沒打算在《邪不壓正》裡給我們看那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北平。
  • 專訪《邪不壓正》視效總監周逸夫:為姜文的「餃子」擀個「皮」
    包餃子與擀麵皮「當時接《邪不壓正》這個片子,最興奮的點在於以往的電影中並沒有出現過1937年的北平,這個影片是第一次嘗試。」彼時,為了復原心中的老北平,姜文和團隊找了整個中國多家特效公司,讓每家都做了一兩個鏡頭來測試。
  • 電影《邪不壓正》到底好不好?他們吵起來了!小崔在首映禮上講了幾句重話!
    15年前,他一個人跟一個集團鬥爭,15年後,人家對方都上市了!但是又他媽怎麼樣呢?邪不壓正!」小崔稱自己已在微博上幫《邪不壓正》宣傳,但這畫風和正經兒的電影宣傳好像不太一樣:上周公映至今7.1分的網絡評分,恰好讓《邪不壓正》的口碑夾在前兩部電影之間,伴隨著的還有兩極分化的評價和多種維度的解讀。正如姜文的很多電影一樣,「看沒看懂」成了觀眾們站隊的重要標籤。
  • 我們採訪了《邪不壓正》幕後的視效團隊!
    然而盧溝橋一聲槍響,北平淹沒在戰爭煙塵中。《邪不壓正》是姜文的民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是《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姜文宣稱,《邪不壓正》就像李小龍闖入《卡薩布蘭卡》,復仇之戰一觸即發。《邪不壓正》在陝西西安、雲南等地拍攝。
  • 《邪不壓正》裡的北平,與當下的北京有哪些強烈反差?
    7月13日,姜文新片《邪不壓正》上映,電影將民國年間的北平呈現出來,引發大眾對那個年代的感懷。1937年的北平,與當下常駐人口超過2170萬人的首都北京,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生活節奏的「慢」與「快」「北平好像永遠是這個樣兒,永遠像是個上了點年紀的人,優哉遊哉地過日子。「你可以慢慢地走,從乾麵胡同出來,沿著哈德門大街就到了東四南大街,過六條,拐上北新橋西大街,到鼓樓,上地安門大街,拐個彎到皇城根。
  • 《邪不壓正》幕後視效團隊專訪
    《邪不壓正》 看過預告的你,一定也會被姜文這部民國三部曲第三部酷到,影片根據張艾嘉的叔叔、旅美作家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改編。《俠隱》講述1936年的北平,青年俠士李天然,為尋找五年前師門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
  • 北平摺疊:一百年前的貧富差距,大到你想不到
    《邪不壓正》姜文用特效技術還原了北平。 俠隱的作者是張北海,1936年出生於民國世家,在北京生活了十三年後,隨家人遷居臺灣。在各種自述和採訪裡,張北海對這十三年都表現得很懷念。1928年到1937年的十年,北京被更名為北平,即所謂「黃金十年」。在張北海的印象裡,那是一個「有錢人可以享盡福,沒錢人也可以過一個清平的日子」的美好時代。
  •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了解了這些,多多少少對寫實電影成本陡升有了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刨除演員成本、置景成本,後期視效成本也成為了許多電影一筆不菲的開支。「回到1937」,《邪不壓正》後期裡也是姜文的「偏執」《邪不壓正》和絕大多數特效大片不同的是,視效團隊的選擇基本上在電影全部拍攝完成之後才開始選。
  • 《邪不壓正》:姜文的野望
    而本文,將會帶著你將這些表達逐字逐句拆解開來,讓你瞧明白這部《邪不壓正》。2.萬國城頭吹畫角1937年7月,北平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殺人案件,英國女孩帕梅拉·維納慘死在狐狸塔下,這名年僅19歲的少女被發現時金黃色的頭髮沾滿了血汙,而她的頭蓋骨被敲碎,心臟、腎臟、肝臟和膀胱均被割走。一名60歲的白人男子聞訊後趕來,看到這一幕當場昏厥。他正是死者的父親,英國外交官愛德華·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