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面部表情,早已是喜劇演員的標配。
比如,卓別林。
豐富而又誇張的表情,加上詼諧靈敏的動作,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
再比如,憨豆先生。
一個孤獨的演員,可臉部的每一個細胞都能向觀眾傳遞歡樂。
但是,還有一個更傳奇的人物,僅靠一張冷漠臉就能成為喜劇明星——
巴斯特·基頓。
與卓別林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樣是喜劇演員,也同樣的偉大。
在目前能搜到的關於巴斯特·基頓的照片,永遠都是冷漠臉↓↓↓↓↓↓
看了照片很難想像,他竟然是喜劇演員,但就是這張冷漠臉影響了一位動作喜劇巨星——
成龍。
他也被為中國的巴斯特·基頓。
當然,成龍並不是Ctrl+c、Ctrl+v巴斯特·基頓的「冷漠臉」,要不然我們也見不到這樣的成龍了。
成龍只是借鑑巴斯特·基頓的喜劇表達方式——
巴斯特·基頓創作出來的喜劇電影其實更符合銀幕美學,他完全靠動作挑動觀眾神經,不願以悽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銀幕上做觀察者,引領觀眾的目光,觀察、等待、思考、探索,在動作中抓住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抗擊對手,脫離險境。(時光網評)
尤其最後一句:在動作中抓住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抗擊對手,脫離險境。
是不是很眼熟?這不也是成龍電影的風格嘛。
不過,在學習和借鑑以基礎上,他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龍式動作喜劇風格:
成龍電影中的人物往往帶有鮮明的喜劇特徵
成龍的「喜」往往不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很多時候他將「喜」融入到角色的本身,通過人物的性格和語言去傳達「喜」。
他的喜劇從來不怕展示人物自身的缺點,無論是大英雄還是市井小人物,他們的某些缺點在特定的情境下爆發,就會產生更強烈的喜劇效果。
《醉拳》中的黃飛鴻。
因生性貪玩,常常弄出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為了一頓晚飯,在大街上公然撩妹。
誰知,撩之前忘了調查身份,美女竟然是「母老虎」姑媽的女兒也就是他的表妹(自然是從沒見過的遠房親戚)。
行俠仗義,本是好事,結果打了「惡霸」的兒子。兩家同時找上門的時候,再加上本身有個不分青紅皂白的爹地……
所以結局就是,懲罰~懲罰~
和更嚴重的懲罰↓↓↓↓↓↓
劇中的成龍常常因為暴露出來的性格弱點,惹的觀眾開懷大笑,但很多觀眾並不是出於譏笑,而是因為人物本身有很多可愛之處。
《龍少爺》中的小龍、《師弟出馬》中的阿龍,同樣是因為人物本身自帶「喜」感,讓觀眾忍俊不禁。
《師弟出馬》中一個簡單的「比扇子」鏡頭,通過對比產生的喜劇效果,遠比臺詞帶來的喜劇效果要大。
雖然暴露出人物的「爭強好勝」,但這種性格和人物自帶的正義感融合在一起,並不會讓觀眾產生反感,反而覺得更親切。
這樣的人物設定不僅體現在他前期的功夫片,後期的警匪片也經常使用。
《警察故事》系列中的程家駒、《尖峰時刻》系列中的李警官。
雖然都不是特別靠譜,但在關鍵時刻,還是會挺身而出,做一個英雄該做的事。
這種平民式英雄,讓觀眾笑得更自然。
將於7月22日上映的《絕地逃亡》,也可以從喜劇預告中看到,這種平民式英雄設定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感十足。
電影中成龍、約翰尼·諾克斯維爾、範冰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驚險而又歡樂的逃亡之旅。
在這場橫跨中俄兩國逃亡中,爆笑片段頻頻來襲:
打不過也會跑,各種急中生智的逃亡方式,將人物自帶的喜感得以凸顯。
當同伴「出糗」時,他也會賣個萌、露出「迷人」的笑容。
簡單的細節設計讓人物喜感倍增,還增加了許多可信度。
除去人物自帶喜感的設定,成龍的喜劇特點還有——
善於營造喜劇性的情景
喜劇性的人物設定配上喜劇性的情景,二者相互發酵,才能讓喜劇效果發揮到極致。
《警察故事1》中為了讓女證人出庭作證,成龍製造出「英雄救美」的假象,其中的各種因緣巧合也讓人啼笑皆非。
三人詼諧的打鬥場面也能稱得上影片的一大經典。
巧妙的設計,讓觀眾捧腹大笑。
《雙龍會》是成龍唯一一部一人分飾兩角的電影。
雖是雙胞胎(自幼失散),但一個是著名的音樂家,一個是街頭遊蕩的小混混。
互換身份後:
溫文爾雅的音樂家去街頭打架,粗俗的流浪漢去音樂廳拉小提琴,喜感場面可想而知。
高檔的音樂廳和普通雜亂的街道,其實都是烘託喜感的「道具」。
人物與情景格格不入,由此產生的詼諧效果也更加明顯。
不但如此,兩人的女朋友也因傻傻分不清楚他們兄弟倆,為影片增加了不少喜劇效果。
除了成龍本人以外,他電影中的其他角色也會被融入到特定的喜劇情景之中:
《尖峰時刻》中的黑人警察,前一秒還在說著大話,吹著牛,結果下一秒就被現實打臉,觀眾瞬間就能get到其中的笑點。
《絕地逃亡》中的小夥伴約翰尼·諾克斯維爾在影片中也是一位活寶,喜歡「偷跑」、喜歡「瞎嘚瑟」,但永遠都在「自說自話」。
相比一般喜劇片慣用的段子手風格、刻意搞笑、嘲笑特定人群等,成龍的喜劇風格更為歡樂,價值觀更為普世,他也藉此走向了世界。畢竟,動作喜劇相比語言喜劇更能為不同語種的人接受。
成龍的電影一般不會有太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
但他能把簡單的東西做的不簡單,能讓觀眾記住並從中得到歡樂。
人物自帶喜感的特徵加上詼諧的情景堪稱成龍電影的標配,但成龍喜劇電影最重要的因素——
偶然性的巧妙運用
其實偶然性是大多數喜劇電影都會運用的要素,只是成龍把這種偶然性貼上自己特有的龍式動作喜劇標籤:
動作元素的融入讓偶然性變得更加自然,而偶然性的運用也將動作變得不再暴力,反而「逗趣橫生」。
《A計劃》最能代表成龍式的偶然性。
其中在巷子裡追逐的鏡頭,處處都是偶然想,處處都是笑點,每一個道具都恰到好處:
門窗,
路邊痰盂,
樓梯,成龍的敏捷和對手的笨拙,產生的鮮明對比,能帶來更加強烈的喜劇效果。
整個場面一氣呵成,刺激而又輕鬆,讓觀眾爆笑連連。
他能將身邊任何東西都變成自己的武器,隨時隨地想打就打,這也使偶然性運用的更加巧妙。
總之酒瓶,板凳,扇子,晾衣杆,自行車……只要是他能拿動的都能變成武器。
而《絕地逃亡》作為成龍回歸動作喜劇的又一力作,自帶喜感的角色、橫跨中俄的特色場景、以及隨手拿起的物件都是武器的特點,也得到了延續。7月22日,不如去電影感受一下,成龍今年都62歲了,看一部少一部。
畢竟,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他才能讓喜劇和動作產生最美的化學效應。
『熱薦電影』和你一起看電影,品生活!
關注微信號:goodmovie 看精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