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紅衣軍

2021-02-15 馳遠行戶外裝備

提起英國軍隊,大家首先就會想到頭戴三角帽,身穿白色鑲邊,主色為「威尼斯紅」軍服的紅衣軍,又因其外觀顏色和煮熟的龍蝦一樣,因而又被戲稱為「龍蝦兵」。

這支「龍蝦兵」曾威震四方,制霸天下,徵戰殺伐的鐵蹄踏遍大半個世界,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曾淪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在英王統治下的土地,永遠都會有太陽升起,因此奪得「日不落」帝國的威名。

那身紅衣象徵的死亡,曾令各國軍隊膽寒,克裡米亞戰爭的巴拉克拉瓦戰役激戰正酣。熟悉英國詩歌的朋友或許記得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的名詩《輕騎兵衝鋒》(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說的就是這場戰役。這場英法聯軍對抗沙皇俄國的戰役,誕生了至少兩個神話。一個,是由於指揮鏈條的錯誤,英軍輕騎兵衝向嚴陣以待的俄軍炮兵陣地,傷亡慘重。丁尼生字裡行間突出了英軍的英勇。另一個神話,則是「細細的紅線」(thin red line),指的就是軍人在面對驚濤駭浪也巋然不動的大無畏精神。

油畫《細細的紅線》,Robert Gibb作,1881年

英軍第93薩瑟蘭蘇格蘭高地團、少量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士兵以及土耳其士兵,在科林·坎貝爾爵士指揮下,擊潰衝鋒的俄國騎兵。英國輿論原本對英國支持土耳其反對俄國的這場戰爭十分不滿,而第93團的英勇表現,在國內贏得一致好評。《泰晤士報》的戰地記者威廉·羅素(William H. Russell)寫道,阻擋在排山倒海般衝殺而來的俄軍騎兵與英軍基地之間的,只有「一道細細的紅線」。這紅線指的是身穿紅色軍服的第93團官兵。從此,英語裡多了一個短語「細細的紅線」(thin red line),指的就是英國軍人面對驚濤駭浪也巋然不動的大無畏精神。

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絕大部分英國士兵(陸軍步兵、海軍陸戰隊。但炮兵、來復槍兵和輕騎兵除外),都身著顏色深淺不同的紅衣。通過大量的視覺作品(油畫、影視),紅軍服可以說是英國軍隊和大英帝國一個強有力的文化符號。在曾經的大英帝國勢力範圍內,「紅衣軍」(redcoat)是婦孺皆知的詞語,儘管紅衣並非被英國軍隊壟斷。其他國家的軍隊也有過紅色制服,如1848年之前的丹麥陸軍全部身著紅衣,美國軍隊也有過紅色軍服。但英國、英屬印度和大英帝國其他領地的軍隊在差不多300年裡使用紅色軍服,使得紅衣成為大英帝國的一個標誌。時至今日,英國軍隊的某些單位,比如白金漢宮和溫莎城堡的衛兵,仍然身著紅衣。中國遊客對這一點應當很熟悉。


威靈頓公爵團的鼓樂隊,2005年在法國

不過,這身鮮豔的軍服在戰場上完全就是活靶子,只不過在和中國、印度、非洲等軍事實力落後於英國的國家和地區較量上,英國佔據絕對優勢,幾乎一邊倒屠殺,但英軍中還是有人注意到紅色軍服的弊端,並進行了改進。


1864年,英軍大尉哈裡·巴納特·拉姆斯汀在英屬印度白沙瓦地區(現屬巴基斯坦)組織非正規軍「英國陸軍偵察隊」。在製作偵察隊軍服時,拉姆斯汀認為要突出隱蔽性,所以沒有針對當地黃土地裸露多,風沙大的特點選定了土黃色軍服。在後來的作戰行動中,這種軍服起到了較好的偽裝效果,不過並沒有在全軍推廣。

直到1899年英軍入侵南非,與當地的荷蘭人後裔布「布爾人」進行持續3年的「英布戰爭」。布爾人兵力少,英軍人多,雙方兵力對比約為1 :5,但英軍的紅色軍服在南非森林和熱帶草原的綠色中格外醒目,極易暴露,而布爾人卻選擇了將軍服和武器裝備進行了偽裝,並多次採取突襲戰術。雖然英軍最後取得了勝利,但傷亡9萬餘人,損失高於布爾人。

這場戰爭終於使英軍認識到在現代戰場上人員偽裝的重要性,紛紛裝鮮豔的軍服顏色改為卡其色軍服,以達到隱蔽目的。不過在一戰後,各種光學偵察器材的出現,使穿著單一顏色軍服的士兵很難適應多種顏色的背景環境,於是到二戰時各國都裝備有迷彩服。

到1980年,英軍高層考慮重新使用紅衣,以取代現代英國陸軍的深藍色1號軍服或卡其色2號軍服,使用更便宜的不易褪色的化學染料,取代胭脂蟲紅染料。但對官兵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家並不感興趣。於是這個計劃被放棄了。

所以,今天公眾能看到英國紅軍服的場合,主要就是在白金漢宮門前、溫莎城堡內和一些儀式典禮場合了。不過電影等大眾傳媒流行之後,英國紅衣軍的歷史形象可以說得到延續。電影《愛國者》中鎮壓美國獨立的英軍、邦達爾丘克導演的《滑鐵盧戰役》、根據伯納德·康沃爾原著改編的拿破崙戰爭題材電視劇「沙普」系列等,都讓我們領略了紅衣軍的風採。與紅衣軍緊密聯繫的大英帝國已經不在了,但帝國的文化遺產與文化符號還在。

不過,英軍其他款式的軍服給人留下的印象就遠沒有「龍蝦服」那麼深刻了,到了近代尤其如此,不過,如果從現代迷彩軍裝來說,英軍的制服還是比較有特色的。

各種英軍制服

尤其是那種擁有刷子塗抹效果的迷彩是現代英軍獨有的,想必許多朋友一定很好奇。為此,馳遠行這次特別推出了正宗S95英軍原品軍版SOMCK沙漠迷彩風衣。

1995年末至1996年初,英軍所推出的一種具備全新作戰理念的COMBAT SOLDIER 95系列,用以替代反響不佳的DPM90-94系列,英軍S95沙漠戰術SMOCK風衣就是這一系統下的產物。

它參加了伊拉克戰爭以及延續至今的阿富汗戰爭,經歷了重重戰火的考驗,直到2010年才被PCS迷彩取代。硬派的戰術版型使你的身形更加挺拔,瞬間暴漲你的男性荷爾蒙。

S95風衣從外觀設計上與英軍從馬島戰爭到2010年以來一直沿用的設計沒有太大幅度改變,可以說是將多年設計的精髓部分相融合,沙漠和叢林的面料都具備IRR功能,可有效減低被地方夜視儀以及熱成像設備識別發現的風險。

此外,S95的防風效果明顯,抵禦中小雨的侵襲全無問題,這對於現在這個寒意漸濃的時候是再合適不過了。

胸部和腰部設計有四個堅固的大口袋的容量十分可觀,除了存放日常通勤需要隨身攜帶的中小型物品外,還能裝下至少維持24小時的野外生存用品。

左右兩臂設有臂袋,可以放諸如指南針、戰術手電、戰術筆以及工具鉗等工具。


在衣服內裡位置設有收縮繩,可以調節腰部圍度。

最新設計的下擺繩索可隨意調節長度,保證冷風不會灌入體內。

加上其具備的吸汗速幹、抗磨損、透氣性良好、張弛有度的特點,保證了運動舒適度,強大的戰術性能可以匹配喜好戶外運動的朋友。

NSN北約倉儲編號、合同號齊全保證英國軍品原裝正品。

(服裝外形和鬆緊設計上,沙漠和叢林完全一致)

目前,所有顏色的S95軍服已經全面停產,當軍部庫存被市場消化後將成絕版。

相關焦點

  • 英國軍裝的發展史—盛極一時的紅衣軍
    通過大量的視覺作品(油畫、影視),紅軍服可以說是英國軍隊和大英帝國一個強有力的文化符號。在曾經的大英帝國勢力範圍內,「紅衣軍」(redcoat)是婦孺皆知的詞語,儘管紅衣並非被英國軍隊壟斷。其他國家的軍隊也有過紅色制服,如1848年之前的丹麥陸軍全部身著紅衣,美國軍隊也有過紅色軍服。
  • 羅建波:大英帝國對外擴張的邏輯與「藝術」
    這或許是大英帝國留給後世的重要啟示。羅建波(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我今天所講的題目是「1776年後大英帝國對外幹涉的邏輯與藝術」。這個話題探討的是大英帝國對外殖民和幹涉的特點,同時也想通過這個案例來思考大國崛起的經驗教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的殖民地曾經遍布世界各地。
  •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榮耀-大英帝國的榮耀
    霍金去世了他必將進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英帝國群雄璀璨的聖地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的布魯姆斯伯裡區,收藏了大約八百萬件文物,是目前存在的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博物館。(不清楚800萬件是什麼概念,我告訴你,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連地上的可以當文物的磚頭算上,也才180萬件文物。)
  • 二戰前的大英帝國:實力衰退嚴重,霸主地位搖搖欲墜
    文/寂寞的紅酒英國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個強盛帝國,曾稱霸世界二百多年。鼎盛時期的英國控制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可以說在世界上橫著走,根本沒人敢惹他,凡是和他叫板的基本都被他收拾了。實際上,當時的英國已經無力維持其殖民霸權,大英帝國搖搖欲墜。大英帝國就像一所即將坍塌的破房子,只需要臨門一腳房子就會崩塌。這也是大英帝國會執行綏靖政策,對德國人處處忍讓的主要原因。當然,英國人的綏靖政策最終養虎為患,讓德國人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大英帝國為了維持自己的尊嚴,最終在和德國人的戰爭中元氣大傷,最終把霸主地位讓給了美國。
  • 《世界之戰》:火星人入侵大英帝國
    這裡面既滲透著大英帝國在一戰之前的戰爭恐慌,又有英國人難得一見的對殖民主義的反思,僅此兩點足以讓這個劇可圈可點。這個時候的大英帝國已經開始走下世界老大的神壇,無力掌控世界局勢,同時又對戰爭有一種山雨欲來般的恐懼。劇中出現的火星入侵者,與其說是外星人,不如說是在1905年這一年英國人內心恐懼感的一個凝聚。這道理和日本人想像出怪獸哥斯拉是同樣的心理機制。從這個角度來說,H·G·威爾斯的小說《世界之戰》既可以看成是關於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想像,也可以讀解成是在上上一個世紀之交英國人對於本土遭到入侵的戰爭恐懼。
  • 三位喬治·史密斯的故事,一段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擴張史
    其次,他們為我們指明了一條進入18世紀下半葉全球貿易和大英帝國擴張的世界的獨特通道。通過追溯喬治·史密斯們在全球的足跡,我們可以看到不列顛商業帝國的運作是如何在不同的區域同時開展和加強的。史密斯們的故事也使人們對18世紀90年代初英國第一個訪華使團有了新的認識,因為使團的派遣及其幾個主要目標似乎都源於幾位喬治·史密斯。
  • 真相大白:麥克·辛揭曉自己為何歸還「大英帝國勳章」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美劇頭條 商務合作QQ:1683804491                                 麥克·辛(Michael Sheen)如今終於揭曉了自己為什麼將2009年伊莉莎白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國勳章
  • 貝嫂獲大英帝國勳章!比小貝晚了13年!罕見一家雙勳!
    NoNoNo...注意聽,這次的獎項可厲害:大英帝國OBE榮譽勳章!明年女王陛下還要親自給她頒獎呢!據英媒報導,貝嫂最近被推選獲得大英帝國OBE榮譽勳章,是因為其在時尚領域和慈善公益事業的突出貢獻。大英帝國最優秀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
  • 黎智英號召亂港分子向「大英帝國」學習,黃絲演員之女逃回香港後...
    千秋萬代之後,大英帝國及其聯邦倘能苟存於世,後人將稱『此為其最輝煌之時刻』。」邱吉爾有沒有說過這段話,可能翻譯有所不同我沒找到原句。但是從文風可以看出,翻譯者與引用者均以「大英帝國」為「最輝煌」,而且還要「千秋萬代」。估計黎智英在撰文的時候,腦海中又浮現出米字旗在身後飄揚的「光輝」場景了吧。
  • 「大英帝國」你醒醒,今天已經不是十九世紀了
    不過在如今的社會,發表此種言論,聽著就讓人想笑,網友紛紛評論如今已經不是19世紀了,「大英帝國」也不再是當初那個日不落帝國。穆雷代表者英國的極右翼立場,一有什麼事情發生,就會往別人頭上扣「極左」帽子。在7月初,還有媒體用他的文章供大家批,評論一邊倒地批評他是「冷戰活化石」。
  • 殖民地遍布太空的日不落大英帝國---評《史密斯船長大事記》
    史密斯一個勇敢正直又矯情的傳統英國紳士,是大英太空帝國輕型武裝貨船「約翰·皮姆號」的船長。他帶領著自己那些大膽的船員一個專門收集頭骨的外星瘋子,一個隱藏逃犯身份的仿真人女孩,一隻名叫吉拉德的倉鼠,展開了動人心魄的宇宙冒險。       他們的首次任務是找到並保護神秘的女子蕾哈娜,而在保護蕾哈娜的旅途中,這個神秘女子身上的秘密也被層層撥開。
  • 插圖為媒|張育維:紅霧彌散著醉人芬芳的大英帝國
    一位位英國的帝王君主,  帶著,  曾經的帝國夢想,  傲視徵服的雄心,  美麗的紅色霧都,  一片紅色的霧中,  彌散著,  大英帝國的歷史,  彌散在,  這座帝國的首都中。  一片紅色的霧中,  彌散著,  大英帝國心中的愛,  彌散在,  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啊,  紅色的霧都  就是紅色的.帝國  在藍色的海邊書,  寫著,  一個西方帝國的歷史,  席捲著,  西方世界的蒼茫乾坤■
  • 拉什福德獲大英帝國勳章:終於有機會見女王
    拉什福德此前的呼籲讓英國政府改變了學校的免費午餐政策,確保貧困兒童在整個夏天都能得到免費午餐。
  • 1899年第二次英布戰爭,一場大英帝國國運的分水嶺
    英國認為:布爾人和德國人勾結,嚴重損害了英國在南非的利益,如果不能保證英國在這一地區的霸權,那英國到印度的海上航線的也會受到威脅——這是大英帝國的核心利益所在。所以,必須徵服布爾人,挫敗德國人的企圖。 布爾人方面,也想藉助德國的力量,把英國勢力趕出南非。
  • 【深度】打造2.0版大英帝國?脫歐過渡期的英國,還在幻想搞「盎格魯...
    談起英國,會讓人想起9世紀末就開始編寫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想起盛極一時的大英帝國,也想起二戰後開始衰落的英國。脫歐之前,無論「盎格魯圈」還是「CANZUK聯盟」都只是部分英國人的夢想,但自從「脫歐論」興起以來,「盎格魯圈聯合論」也在英國保守派政治家中得到一定支持。「盎格魯圈」能否真成氣候?很多國際輿論實際上並不看好,甚至把它看成是「英國脫歐後帝國幻想的一個版本」。
  • 大英博物館裡為什麼收藏的不是英國文物?
    大英帝國曾經是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以世界第一強國的姿態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其版圖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領土遍及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一路上見證了大英帝國崛起、興盛直到衰落的,不是大英女王,也不是名人傳記,而是大英博物館數百年來的館藏。
  • 《足球英傑》足球是大英帝國留給人類的最佳遺產
    簡而言之,足球就是當今英國的宗教,是公平精神的完美體現,也是大英帝國留給人類的最佳遺產。
  • 大英博物館"搬"到香港了,約嗎?
    5月9日起,香港歷史博物館將展出200餘件來自大英博物館的展品,票價也只需要10元港幣,趕快安排你的大英博物館之旅吧~2018年5月9日至9月3日,香港歷史博物館將舉行「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展覽,展出210件由大英博物館借出的珍貴文物,包括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帝國的奢侈品和戰利品;來自中東、北非和印度的貿易朝貢品;以及平民以替代物料仿製的奢侈品等,展示歷史上多個文明帝國的奢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