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埂大壩位於滇池北部草海東岸,經過提升改造,成了昆明市民休閒、遠足、運動、看海鷗的好地方,離大壩不遠的海埂會堂是雲南省最大的會議中心,很多重要的會議、大型的活動都常選擇在這裡舉辦。
每年一次,我們都會參加昆明走進自然群組織的徒步環滇活動,用7個周末的時間、分段環滇池行走一圈,踐行綠色出行、保護滇池的理念,親歷滇池治理、生態修復帶來的變化,同時能夠強健體魄,陶冶身心,實乃一舉多得也。
今年的環滇活動起點、終點都是海埂大壩。今天是2019徒步環滇最後一站,我們在西山公園地鐵站集合,從高嶢出發,經過華亭寺、太華寺、貓貓箐、小石林、聶耳墓、千步崖,走到今年環滇活動的起點--海埂大壩,從終點回到起點,2019徒步環滇活動在今天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春夏之際,昆明人喜愛的小精靈紅嘴鷗早已飛回西伯利亞,海埂大壩最熱鬧的季節已過,這裡顯得有幾分冷清,參加環滇活動的人數達到數百、上千人,彩色鮮豔的著裝、人頭攢動的人流,給海埂大壩帶來了熱鬧的氣息。
下午4點左右,參加活動的大多數人到達終點海埂大壩。正值炎熱的午後,除了我們,大壩上並無太多遊人,我們正好有機會細細欣賞、慢慢享受。同行的驢友談起他們上學時的真實故事,從城區來到這裡參加「圍海造田」勞動,親手參與的海埂大壩的建設……說不清、道不明這「圍海造田」到底是利是弊,反正它早已變成了現實。
今天大壩上的人不多,比較空曠、遼闊的感覺。走到後程,人已有些疲憊,不由得放慢了腳步,東看西望,享受一下平日裡難得的休閒時光。不經意間,看到大壩圍欄上有長方形的大理石雕刻,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塊,有些好奇地走近細看,原來是反映老昆明地名故事、人文歷史、風景名勝的白描石刻。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不由得來了興趣,停下來認真看一看、仔細讀一讀。
昆明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三面環山,南瀕滇池,湖光山色,自然天成。在昆明很多街道、地名背後都有著一段有趣的故事,滇池大壩圍欄上的石刻畫形象地表現了這些故事。
「小西門」現在是昆明城區中心的一個繁華地段,也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石刻畫中有一幅是「小西門」,寫的是這樣的腳本:小西門--明代初年重修雲南府城,在今建設路的是「寶成門」,稱「大西門」,往南面至東風路和武成路交叉路口的城門叫」威遠門「稱」小西門「。
關於石虎關,石刻畫上是這樣的註解:石虎關--滇東南驛道,鎮關門旁有一座石虎,位於財神廟內而得名。
拓東城--始建於唐代南詔時期,公元763年,是南詔國東境的防衛重鎮。如今,拓東路是昆明東西方向的一條城市主幹道。
甬道街、象眼街、霖雨橋、吹簫巷、……還有很多很多熟悉的名字、並不都熟悉的故事,都在這裡體現,風格頗有些像小時候讀過很多的連環畫。認真拍了餘下的石刻畫,把它們留在我的鏡頭裡,帶回去慢慢欣賞。
滇池大壩上的城市連環畫,蘊藏著很許多老昆明的故事,花些時間去慢慢品讀,定會是一件有趣的事。
(2019年5月2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