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本山多年之前主演的這部喜劇片,說如今中國電影的沒落
1.
趙本山,中國表演史不可忽視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巔峰式的人物。你很難在中國找出另外一個足可以和趙本山相提並論的表演大師。
無論你承認與否,這都是事實。
耽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似乎現在的國人並不怎麼待見這位老藝術家,拋去那些無聊至極的八卦和謠傳,至少在我和我同輩們的記憶裡,在很多年中,過年,是和趙本山捆綁在一起的快樂和開懷大笑。
現在每逢過年,我依然會從網路上找出幾部趙本山的作品,來體會和感受那種由衷的喜劇。
我不是東北人,對東北亦沒有什麼特殊的情結和好感,我只是覺得好笑——這個好笑不是可笑的意味,只是想笑,只是一看到趙本山那豐富的表情語言,一聽到趙本山那深入到骨髓裡的幽默感,就忍不住發笑,笑的花枝招展,不能自已。對一個三十五歲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看趙本山的表演更能輕易地得到這份由衷而單純的開心呢?
前兩天找出張揚導演,趙本山主演的《落葉歸根》,看了一遍。這是2004年的老電影了,原諒我作為一個影評人,竟然之前沒有看過這片子。聽說過,但是因為它不高的評分和同樣並不出挑的口碑,一直沒看。
我有一個壞習慣,往往都是先看各路評價再來決定這部片子值不值得花時間去看。2007實在太遙遠了。如今沒有人再提起他,所以我花時間讀魯迅,讀古代各種筆記小說,讀《百年孤獨》;我花時間一遍遍觀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好萊塢作品,看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看中國第三代導演的早期作品。
如今我發現這是一種並不正確的觀念,前段時間,網絡上熱炒國產犯罪片《誤殺》。各種匪夷所思的好評紛至沓來,什麼年度第一爽片,中國難得拍的這麼精緻的犯罪片……頭條甚至給出5000大洋的影評懸賞,出於好奇和期待(更多是想要那5000塊),我正兒八經的買票去看。
看完之後,大跌眼鏡,只能用四個字形容:無力吐槽。什麼幾把玩意兒,所以我輕而易舉地就決定不掙那五千塊了。
至於2007年,真的是太遙遠了,我不會記得那一年有一部叫做《落葉歸根》的這樣的電影。
2.
這部片子在當時來說可謂是陣容豪華,聚集了多位實力派演員。包括趙本山和宋丹丹這對黃金搭檔,初出茅廬剛剛大紅大紫的郭德綱和當時的流量小生胡軍廖凡夏雨郭濤等。
影片依照著公路片這種類型,以主人公老趙決定送喝酒喝死的農民工兄弟老劉回老家入土為安為題材拍下去,匯聚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插曲和故事,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中國人和當時的眾多社會問題。
那些中國人都是當時平凡而卑微的人們,大巴車上冷漠的乘客,沿路的劫匪,搭車過程中『不誠信』的小車司機和好心的拖拉機司機,夾雜著小偷的旅店住客,情場失意的貨車司機,為自己辦葬禮的孤寡老人,追逐夢想旅行者,開黑店的混子,避世的養蜂人一家三口……當然,還有獨自一人在外地拼搏的開發廊的東北姑娘,以及供兒子上大學的拾荒婦人……
這是一幅完整遼闊的國人生存畫卷,是一道豐富多彩的世間圖景。
導演通過老趙這個人物形象,和他所遭遇的這眾多炎涼世態,為我們刻繪了幾乎是獨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
我當然還記得在那個年代,我獨自一人去廣東打工,也曾親身遭遇過的各種形形色色的黑店和扒手,那是當時幾乎每個中國旅人所必經的劫難——儘管時至今日,我們想起,已經將它當做笑談。就是那樣,歹毒和善良並存,絕望和信念同生,當時的中國,就像一個多面的矛盾體,紛鬧喧雜,其上,覆蓋和飛舞著清掃不盡的灰塵。
我當然也還記得那些年甚囂塵上的盲流遣返工程,記得在每一個火車站前熙來攘往的流動大軍,記得三峽改變了多少人的人生和命運。
所謂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不過是如此吧。
幸運的是,當時電影中所展現出來的一些真善美,如今正成為時代大潮的主流和寄託,比如所有善良的人們,完善的社會機制,當然要包括整部片子中最清新的情節——騎自行車去西藏感受自然山川魅力的夏雨那一段,這種理想和信念成為其後一直延續至今的美好潮流。
當然了,作為當時的新銳導演,在某些細節和整體故事的展現和調度上,還略顯稚嫩,臺詞對白稍顯生澀做作,某些情節的設置過於揉捏,尤其是趙本山和宋丹丹的那一場情戲,相信不但到現在,就連在當時,也肯定會讓觀者感到突兀和不知所措。
老趙遇到了好幾個好心人,導演顯然沒有給出足夠的說服力來讓這些善良的人一善到底。比如為什麼沒有安排貨車司機或者為自己辦葬禮的老人或者養蜂人這些善良而正面的人物,就讓他們乾脆直接把老趙給送到地兒呢?
這一方面是為了情節繼續開展下去的需要,另一方面則顯示了導演在某些功力方面的局限性。這些我們似乎可以原諒,能把眾多情節拍的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已經不容易了,即便沒能將它們結合的那麼完美,依然情有可原。
籤於此,網上對它的評分,明顯低了。
3.
很多人只把趙本山歸類為小品演員,這是不對的。若是能給出合適而精彩的劇本,趙本山總能給出教科書一般的表演。
《落葉歸根》中,他的形象就是一個老實誠懇、骨子裡很幽默又有些狡詐的底層人角色,他固然可以說出:「老劉說,我要是死了,他把我背也得背回去。那我現在能放下他嗎?」諸如此類令人感動的樸實承諾,亦能夠在被黑店逼到走投無路時,想要與老劉一起一死了之,躺在坑裡淚水順眼角滑落的那份心酸和破碎。
同樣,他也能夠在獲得宋丹丹的青睞後,坐在砂石車的車頂大聲而莊重地朗誦道:我很快樂!
他那是真的快樂,是無數小人物真實的情感與表達。是如同成功蒙蔽了廖凡所飾演的小警員之後那份得心應手的託大和自誇那種自然的表露。
這部戲的最後,老趙捧著老劉的骨灰蹲在老劉破碎的家鄉,蹲在那塊歪倒的門框前,低頭凝眉,隨即轉頭凝望身后蒼茫的大江,他的眼眶紅了。這是最感動我的一個鏡頭,小人物的命運在時代洪流的面前,就是這樣悲涼和無助。
老劉最終沒能入土為安,雖然不能夠將之大而概化為時代的悲劇,但它確確實實成為了無數中國人心中永遠消除和磨滅不了的痛。
順便說一句,張揚導演對此片鏡頭的把握,對取景的利用,絕對是爐火純青的水平,不敢說無法超越,至少,在我眼中的國內導演作品裡,很少見到。
4.
然而中國電影,的確是沒落了。
張藝謀走上了國際商業的道路,結果一敗塗地,泯然眾人。《長城》那樣題材的大片,竟然能被他拍出那樣一種泛善可陳毫無新意的殺怪遊戲,我也真是服了。換我當導演,也不至於如此吧。
曾拍出《霸王別姬》的陳凱歌逐漸淪落到靠流量在藝術世界生存,只能拉攏一幫流量小生胡亂編湊一個網絡故事來圈錢。
馮小剛呢,自從天下無賊潰敗於周星馳的《功夫》,他的喜劇一部不如一部,大概他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他拍出《集結號》拍出《1942》等彰顯正能量的電影,不可否認,他的導演功力還在,影片也依然能給出很多新意和亮點。我不想說他的壞話,但僅此而已了。
中國內地電影史巔峰時期三駕馬車的沒落(或者不那麼刻薄地說,他們的停滯不前),並沒有帶出後續精銳導演的人才輩出,相反,儘管他們都那個樣了,依然是頂峰。這能不能算是中國電影史的悲哀?
我曾經相當看好賈樟柯,他曾在國際上獲得多個大獎,在《小武》《站臺》等片推出之後,我覺得他大有可為。很多觀眾和影迷批評他走鄉土路線,批評他通過出賣中國社會『醜陋』『骯髒』的一面去媚迎國際友人的青睞。當時我替他做出不少辯解,我認為他拍出的那些東西就正是中國寫實的最真實一面。作為我們觀眾來說,怎麼能夠對自己的痛楚和骯髒視而不見,裝聾作啞,而用粉飾的方式展現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呢?
現在我還依然是這個觀點,我支持導演們拋棄情情愛愛,拋棄不切實際的流星花園,就是拍我們真真實實的人生。但是賈樟柯多年之後的進步微乎其微,這是我不能原諒他的一個方面,倘若說當年的《小武》《站臺》是因為資金匱乏,所得資助甚少,所以整部片子顯得粗糙。那麼時至今日,志得意滿,不缺投資的賈樟柯有什麼改變嗎?
沒有。在《山河故人》中,賈導演窮盡奢侈,在前半部灰茫茫的煤窯盛景中搖鏡一變,做出未來高科技的碧海藍天,但是你去聽聽他的臺詞,你去看看他怎麼調度演員的情緒,和很多年前一模一樣,一成不變。影迷的出戲不是沒有理由的。
其他的導演,我就不一一說了,所謂的各路當紅新銳導演,除了翻拍還是翻拍。這句話你們下去自己品,細細品。
至於現在的香港電影,除了沿襲自周星馳的無釐頭這個特別的分門別類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存在的理由。靠沿襲當年的黑幫題材和想像出來的警匪決鬥、江湖浪子,來繼續當年的輝煌?想都不要想。
臺灣電影,始終沒有達到它們應有的高度。
5.
思考和答案。
我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中國的電影距離世界頂級還有多遠。
在回答裡,我說很遠,順便列舉了幾個方面的事實差距,這裡簡單介紹下。
首先,硬體投入。美國好萊塢大概是世界公認的電影工業基地了,每年拍出無數部(這個無數是真的無法統計的無數)各種類型的片子。它們有完善的如機器般精密的流程,從題材的萌生到劇本的生產,再到最後整個成片和觀眾見面,這是一套非常精密的流水線。把電影藝術當成工廠產品生產,光這一點,就不是國內電影短時間能追上的。
而且,人家產品的質量還相當高。比如漫威系列,你很少見到國內影評人常說起的導演個人風格,在那種類型的電影中,是沒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它找誰導都可以,出來的成品質量都非常高,因為人家就奔著勁爆刺激這一個目的去的。你去做爆炸,你去做飛翔,你去做宇宙飛船……工作人員分工嚴明,人人都知道自己負責哪一個爆點,導演只需把他揉捏的行雲流水就大功告成。就好像在一輛車上擰緊各個部位的螺絲。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美國還有一些獨立的導演是完全可以掌控自己所有的話語權的。比如科恩兄弟,比如昆丁……等等,我就是喜歡這麼拍,就是特麼的有人給我錢,你愛看不看,你愛放映不放映。
在中國,你能想像嗎?你能在電影中安插令觀眾狂飆腎上腺素的各種鏡頭嗎?比如XXX,再比如XXX。觀眾都是一樣的,都喜歡看某些東西,但是各種各樣的審查制度一個反抽,就能讓你懷疑你是不是選錯了導演這個職業。
再一個,中國截止目前,沒有一個堪稱大師的電影編劇。中國的文人,當段子手還行,當編劇就沒那個才華和耐心了,隨著短視頻的崛起,我們還不時能從網絡上看到一些精彩至極的短片。有時候我就會想,這個編劇真有才啊,要是寫出一個電影劇本絕對精彩。但是可惜的是,人家寫不出,人家靠寫簡單的段子就能保證夜夜笙歌了,人家沒心思去寫什麼電影。網上有一個編劇的聚集地,我時常去看,有些劇本相當可以,但是一想到拍成電影會變成什麼樣,就立馬失去信心了。
真的,倘若有那麼一部劇本,可以讓我感到精彩,不要說那些著名導演,他們不拍,沒人給投資。我自個傾家蕩產也會把它拍出來,不為別的,我是真愛電影啊。
再一個中國目前的幾乎所有電影,在我國每年出產的約1000部電影中,只有十分之一能夠得到上映的機會,然而卻至少有十分之九是抱著來圈錢的目的。然而這麼圈錢最容易?在當下中國?你回答我?
當然是特麼的請一些當紅明星來主演啊,誰最紅我就請誰,你管他有沒有演技,只要他有話題,只要他有粉絲,那必定能大賺特賺。不知道有幾次了,我坐在電影院裡看著小鮮肉們所謂的狂飆演技,只能尷尬癌直犯。
最後一個,中國目前片子翻拍成風。
這些所謂的新銳導演果然個個都是小人精,小機靈鬼啊。費什麼勁寫什麼劇本啊,外國電影千千萬萬,每年只需從外國某些不那麼出名但有不錯故事的片子裡直接盜取來就好了,連特麼的創意什麼的都省了。我也不怕你說我,我本來就是堂堂正正的翻拍,你咋地吧!
因為是現成的劇本,只要稍微進行下本土加工,搜羅幾個符合國人審美趣味的技巧,就能糊弄住絕大多數的觀眾影迷。又因為是翻拍,演員只要不是沒腦子,只要照搬著演,演技也就不至於掉線太多。好了,電影上映,領著明星四處一宣傳,找幾個影評人一頓高呼,就有觀眾走進電影院。
又因為這個故事本身是經過二次加工的,也可以說是經過考驗的,觀眾一看,哎喲不錯哦,爽,電影就是這個樣的。於是,皆大歡喜,該掙錢的掙到錢了,該二次爆紅的二次爆紅了,該體會到爽的體會到爽了。簡直是完美世界。
可是,當你聽著《誤殺》中一家三口分別說著內地腔、香港腔和臺灣腔,你真的不會出戲嗎?你真的不會尷尬嗎?你大聲喊著內地第一爽片的時候,你的良心就真的不會痛嗎?
這幫金錢至上的電影從業者,甚至連個演員都捨不得好好選。
6.
馬上要過年了。
《落葉歸根》中的老趙在十三年前今天,在大銀幕上背著他死去的工友回家。他不是為了回家過年,但是那趟回家的旅程也許要重於他每一次的回家過年。
就在這篇文章即將寫完的當兒,我休息一會吃個午飯。在手機上刷出一篇短評,說是這部電影不過是一部低俗的,並且不可笑的幾個小品共同揉搓在一起的不倫不類的電影。
我來不及思考,手機上立馬又彈出武漢市新增出多少多少新型肺炎的病例。
我的胃一陣抽搐。我的心這會堵得厲害。
過年了,你要是死在外面,我背也要把你背回去。
但這份疼痛並非來自於某些廉價的同情,我深知我們,我們這些生活在時代洪流中的小人物們到底有怎樣真真切切確確實實的悲歡喜樂。
這,需要我們用心,用真心去活著,用真心去感動,用真心去維繫。而絕非虛假的宣傳和粉飾的太平。
祝福大家過年好,祝福中國電影有你有我。
祝福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