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冥》是一部由尼克·馬修執導,詹姆斯·貝吉·戴爾、艾米莉·莫迪默、麥克斯·馬蒂尼和布魯斯·格林伍德主演的3D動作驚悚片。
影片講述了一個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科學家接受一項致命任務,帶領一隊精挑細選的三角洲部隊士兵進駐一個被戰爭摧毀的城市,這裡遊蕩著被稱為「幽冥」的神秘幽靈,它們無形無色,能在不經意間造成大規模的傷亡。
本片是介於魔幻片和硬科幻之間的一部電影,比起毫無科學依據的魔幻片還是有一定科學性的。但和真正的硬科幻相比又顯得疑點重重。
其實我覺得對於這種電影不需要太深究科學性,哪怕是《火星救援》《星際穿越》《地心引力》這種科幻佳作都總有人挑刺,一部普通的科幻片更加難以保證劇情完全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也不是科幻片了,而是科教片了。
我覺得批判科幻片中不符合科學依據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看電影都這樣認死理那真的沒有電影可看了。畢竟真要認真起來,《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等所有科幻片全都是無視物理常識的存在。
對於看電影認死理的人,或許真的只有紀錄片或者《新聞聯播》才能滿足他了。
不過,和《哈利·波特》《雷神》之類的魔幻片相比,本片又有一定的科學性。其中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是愛因斯坦在80年前預言的新物態,它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現在,全世界已經有數十個實驗室實現了9種元素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影片對幽冥最後的解釋是,使用凝聚態列印的幽冥,與水晶棺材中由活人剝離的神經系統。兩者構成量子糾纏關係,或者說幽冥的思想體是棺材中神經元的量子糾纏態。說白了,幽冥是由人類的屍體通過類似3D印表機的機器造出來的。
再說下戰爭。在不久的將來,戰爭會是什麼樣子?這部電影給了很好的回答。不想去談科技飛躍後的戰爭,那些太玄乎,有生之年或許看不到了。但是這部電影描繪的戰爭如果發生,或許可以在新聞裡看到。
「敵人」只是一種在電影當時科技水準下正常的產物,就如核武器先後研製出來,早晚會生產出來的,對敵武器也是如此。電影展現了一些細節值得我們揣摩。
軍隊的東西拆一拆拼一拼,就可以組裝為另外的武器,這是多麼模塊化的世界,這樣的軍隊正是將來所必須的。智能機械參與戰爭,見最後決戰時改裝的機器狗。
相對老式的武器(AK47系列等)依舊在服役,也能與裝備先進的美軍對抗。這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反戰電影,不管是男主一開始反戰的憤慨,還有那些流言,更不談那倒下的孩子,亦或者是男主最後堅定的離開,諸多細節充斥的反戰情緒。
戰爭不是兒戲,新式武器帶來的死亡不僅僅是對手的,影片結尾,幽冥哪個又不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呢?
老規矩,公眾號內發送片名【幽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