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李棟研究團隊:分布式合成射流特性及其湍流邊界層流動...

2020-12-27 澎湃新聞

封面文章|李棟研究團隊:分布式合成射流特性及其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效果

2020-12-25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天分享給大家 AMS 2020年第6期的封面文章,來自西北工業大學李棟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Characteristics of array of distributed synthetic jets and effect on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讓我們了解一下分布式合成射流特性及其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是如何達到減阻12%的效果吧!

Cite this article

Lu, L., Li, D., Gao, Z.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array of distributed synthetic jets and effect on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Acta Mech. Sin.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0409-020-01001-x

文章亮點

西工大李棟教授研究團隊依據湍流邊界層裡低速條帶與發卡渦的無量綱尺度,設計了一套分布式圓孔合成射流陣列,用於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使得陣列下遊表面摩擦阻力減小。從飛行器設計的角度看,在機身機翼等部位的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中,基於更低程度的當地幾何外形破壞,圓孔比大尺度的狹縫有更高的工程應用價值。本文實驗獲得的以Cfx/Cfx0表徵的最大表面摩擦阻力減小率約為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文章採用分布式圓孔合成射流陣列控制充分發展的湍流邊界層。研究表明合成射流引起的上洗效應抬升了流向渦,減少了低速條帶的產生,湍流猝發強度減弱,合成射流陣列下遊區域表面摩擦阻力減小。合成射流應用於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時,激勵頻率是比激勵強度更重要的一個參數,較高的激勵頻率帶來更高的減阻率。本文工作可以為湍流邊界層減阻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進展

減阻是飛行器設計的一個永恆主題。眾所周知,粘性阻力—主要是邊界層流動與飛機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摩擦阻力—大約佔飛行條件下總阻力的50%,這導致了巨大的燃料消耗和環境汙染。減小摩擦阻力對改善民機性能、降低民機運營成本有重要意義,即使只減少1%的表面摩擦阻力,也會大大提高空中交通運輸效率。一般來說,湍流邊界層流動的表面摩擦阻力是層流邊界層流動的10倍,而在飛行條件下,湍流邊界層始終大比例佔據機身、機翼表面,所以,湍流邊界層減阻對飛行器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十年來,人們致力於湍流邊界層減阻的研究,並提出了許多被動和主動的流動控制策略,合成射流是其中非常有潛力的一種。

本文首先利用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揚聲器、示波器建立了一套聲學式合成射流激勵器。依據湍流邊界層裡低速條帶與發卡渦的無量綱尺度,設計了一套包含893個圓孔的分布式合成射流陣列。合成射流激勵器與陣列配合,生成分布式合成射流。利用熱線風速儀測量了不同激勵條件下分布式合成射流的速度特性,確定了分布式合成射流的三維參數空間(激勵頻率—激勵電壓—時間平均最大吹氣速度)。

結果顯示,吹氣在一個完整的合成射流周期中佔據主導地位,其對外界環境的影響強於吸氣。激勵頻率 f = 5 Hz 和 f = 100 Hz 對應著更高的吹氣速度,使得分布式合成射流的參數空間顯示出一種「兩邊高,中間低」的馬鞍形狀,如圖1所示。

圖1分布式合成射流的參數空間

然後基於分布式合成射流的參數空間,依據「頻率相同而吹氣速度不同,吹氣速度相同而頻率不同」的原則,選擇合成射流的激勵條件,研究了合成射流頻率(等於激勵頻率)、合成射流強度(對應時間平均最大吹氣速度)對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的效果,並選擇典型激勵條件,研究了合成射流在一排射流孔的下遊以及兩排射流孔中間區域對湍流邊界層控制效果的差異,以及合成射流在流向的作用範圍。

合成射流在一排射流孔的下遊以及兩排射流孔中間區域均產生了減阻效果,在射流孔下遊的減阻效果更明顯。合成射流抬升了流向渦的位置,增厚了粘性底層,從而引起摩擦阻力的減小。合成射流引起的減阻效果在流向體現出由弱變強、再變弱的規律。

脈動速度的功率譜密度和自相關性分析表明合成射流的作用效果沿流向逐漸減弱。在合成射流的作用區域內,VITA方法檢測到近壁區湍流猝發強度弱於基本流。湍流猝發變弱與表面摩擦阻力減小直接關聯,進一步說明了合成射流應用於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產生減阻效果。

本文還發現,合成射流應用於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減阻時,頻率是比強度更重要的一個參數。在本文的實驗設置下,更高的頻率產生更強的減阻效果。

基金資助信息(中文)

本項目由中歐航空科技合作項目「基於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的減阻技術(DRAGY)」(MJ-2015-H-F-106)資助。

原標題:《封面文章|李棟研究團隊:分布式合成射流特性及其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效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Fluent—湍流模型總結02
    根據雷諾應力的形式和量綱,假定雷諾應力正比於平均流動速度梯度,從而用平均流動變量替換掉湍流脈動變量,減少了RANS方程未知數。基於渦粘假設,方程中引入了新的變量,渦粘係數(湍流黏性係數)。渦粘係數是形式類比,表徵了流動的擴散性,而沒有摩擦耗散性。基於渦粘假設,眾多湍流模型的核心即尋求渦粘係數的求解方法。
  • 「射流飛控技術」專輯 | 機翼後緣吹氣對偏航力矩的控制研究
    大量資料顯示[7-11],將環量控制技術應用於飛行器的滾轉姿態控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將其應用於偏航姿態控制上的研究還很少。本文將對後緣採用環量控制技術的機翼進行偏航特性研究,在20m/s 風速、不同迎角下,對不同吹氣係數下的吹氣環量控制機翼的升阻力係數以及偏航力矩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利用數值模擬方法來研究機翼後緣射流對偏航力矩的控制機理。
  • 設計合成新型硼酸鹽光學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硼酸鹽具有豐富的化學結構,B原子可採用BO3和BO4兩種配位方式,並進一步聚合成一維的鏈,二維的層和三維的網絡,使硼酸鹽具有豐富的晶體結構。因此,硼酸鹽是設計合成新型光學晶體材料的優選體系。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新型光電功能材料研究團隊在設計合成新型紫外光學晶體材料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研究,通過大量實驗,合成出具有新穎結構特點的硼酸鹽Li6Zn3(BO3)4。該晶體結晶於三斜晶系P-1空間群,結構中含有近平面排列的孤立BO3基團使其具有相對較大的雙折射率(0.065@1064 nm)。該結構中首次報導了共面連接的LiO4四面體。
  • 湍流界的九陰真經:K41理論 流體江湖風雲錄·柯老邪篇(貳章)
    而在其劍指湍流領域的過程中,一座雄壯的樓閣也隨之拔地而起。如果說1905年是愛因斯坦奇蹟年,那麼1941年則稱得上湍流史上的柯老邪奇蹟年。這一年,柯老邪連續發表三篇論文,一舉奠定了其流體力學界一代宗師的地位。這三篇文章對於湍流物理規律的闡述,在江湖獲封「K41理論」之美譽。它們是柯老邪與其弟子數年之功的總結,也是湍流研究史上人類所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
  • 與德國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新聞—科學網
    Ralf Littke RWTH Aachen University 40 1171101164 結合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的兩維湍流的歐拉與拉格朗日特性研究
  • 從無序到有序:光的湍流創造頻率梳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封面圖:用環形波導製造的半導體雷射器的顯微圖像。當雷射器開始工作,光腔中的光表現出湍流,就像暴風雨後雲的運動一樣,而這種湍流正是產生新頻率梳的關鍵。
  • 研究人員弄清楚了黑洞中的射流是在哪裡釋放能量
    其中一些黑洞還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噴出了巨大的、過熱的等離子體射流。射流釋放這種強大的運動能量的主要方式是將其轉換為極高能量的伽馬射線。然而,UMBC物理學博士候選人亞當·利亞·哈維說,"這種輻射究竟是如何被創造的,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射流必須將能量釋放到某個地方,但在什麼地方釋放能量,科學界存在爭議。
  • AMS封面文章分享 | 盧天健、徐峰、劉少寶研究團隊:植物抗旱的極端...
    AMS封面文章分享 | 盧天健、徐峰、劉少寶研究團隊:植物抗旱的極端生物力學 2020-11-25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研究:衝馬桶不合蓋,升騰水霧可傳播病毒
    近日,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微尺度流動傳熱與能源高效利用」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衝馬桶時不合蓋,升騰的水霧可達到距離地面91釐米的高度,從而可能讓人吸入水霧中的病毒。相關成果6月16日刊發於《流體物理學》期刊。該研究團隊運用計算機模型,模擬馬桶蓋未蓋時的衝水湍流過程,結果顯示,衝馬桶產生的病毒傳播可到達距離地面91釐米的高度。
  • 【食品原料】蝦青素的功能特性及其在功能食品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多種類胡蘿蔔素猝滅分子氧的能力強弱排序為:蝦青素>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紅木素>玉米黃質>黃體素>膽紅素>膽綠素。Lee等通過比較共軛雙鍵數不同的葉黃素、玉米黃質、番茄紅素、異玉米黃素和蝦青素5種類胡蘿蔔素及其衍生物在豆油光氧化作用中淬滅活性氧的作用,發現淬滅活性氧的能力具有隨共軛雙鍵的增加而增加的特性,並且蝦青素的淬滅性能最強。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團隊對北赤道次表層流三維結構、變異規律與動力機制開展研究,利用潛標測量、船載ADCP海流測量,與Argo地轉流數據結合,證實NESC是一支橫跨北太平洋海盆流動的海流,具有季節-年際尺度的變化,在夏季和拉尼娜期間變強,在冬季和厄爾尼諾期間變弱。
  • 壓力誘發的反常有序-無序相變研究獲進展
    近期,靳常青團隊在高壓合成的B位雙鈣鈦礦結構功能材料研究上取得新進展。對於已知的大部分材料,壓力將增加結構配位數,並且趨向於使材料有序化。靳常青團隊副研究員鄧正與博士李文敏、趙建發運用高壓技術成功研製了B位有序雙鈣鈦礦新材料Y2CoIrO6,首次發現合成壓力導致的B位無序化相變。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俄羅斯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30 1201101411 爆轟產物和金屬射流形成及其與彈塑性靶板相互作用的三維數值模擬
  • 嗜酸細小鏈孢菌中的二萜生物合成酶及其機理
    嗜酸細小鏈孢菌中的二萜生物合成酶及其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16:38:38 德國波恩大學的Jeroen Sidney Dickschat研究團隊經過不懈努力闡明了一種嗜酸細小鏈胞菌中的二萜生物合成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