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弄清楚了黑洞中的射流是在哪裡釋放能量

2020-12-23 科技領航人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宇宙中最重的物體。它們的質量範圍是太陽質量的大約一百萬到一百億倍。其中一些黑洞還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噴出了巨大的、過熱的等離子體射流。射流釋放這種強大的運動能量的主要方式是將其轉換為極高能量的伽馬射線。然而,UMBC物理學博士候選人亞當·利亞·哈維說,"這種輻射究竟是如何被創造的,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射流必須將能量釋放到某個地方,但在什麼地方釋放能量,科學界存在爭議。主要候選地方是由氣體和光組成的兩個圍繞黑洞的區域,分別稱為寬線區域和分子環面。

黑洞的射流有可能通過釋放一部分能量將任一區域的可見光和紅外光轉換為高能伽馬射線。哈維(Harvey)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黑洞的射流主要在分子圓環中釋放能量,而不是在寬線區域釋放能量,從而闡明了這一爭議。由UMBC物理學家馬科斯·基奧加洛普洛斯(Markos Georganopoulos)、艾琳·邁爾(Eileen Meyer)和當·利亞·哈維合著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遙遠

寬線區域更靠近黑洞的中心,距離約為0.3光年。分子環面距離更遠——超過3光年。儘管對於非天文學家而言,所有這些距離似乎都是遙遠的,但這項新研究「告訴我們,在相關的尺度上,我們正在使能量耗散遠離黑洞,」 哈維解釋說。

哈維說:「這對於我們理解黑洞發射的射流非常重要。」哪個區域主要吸收射流的能量,為射流的最初形成方式、吸收速度和柱形提供了線索。例如,「這表明射流在較小的尺度上沒有足夠的加速以開始耗散能量,」哈維說。

其他研究人員提出了關於黑洞射流的結構和行為的矛盾觀點。由於哈維在他們的新的研究工作中使用了值得信賴的方法,因此,他們希望這一結果將在科學界被廣泛接受。「這些結果基本上有助於限制射流形成的這些可能性,即不同的射流形成模型」。

站穩腳跟

為了得出他們的結論,哈維對來自黑洞噴射的62次觀測的數據應用了一種稱為「Bootstrapping算法」的標準統計技術(Bootstrapping算法,指的就是利用有限的樣本資料經由多次抽樣重複,重新建立起足以代表母體樣本分布的新樣本。bootstrapping的運用基於很多統計學假設,因此採樣的準確性會影響假設的成立與否。)。 「本文之前的很多內容都是非常依賴於模型的。其他論文也做出了很多非常具體的假設,而我們的方法卻非常籠統,」哈維解釋說,「沒有太多破壞分析的方法。它是一種易於理解的方法,僅使用觀測數據即可。因此,結果應該是正確的。」

稱為種子因子的數量對於分析至關重要。種子因子指示射流轉換為伽馬射線的光波來自何處。如果轉換發生在分子圓環上,則預期有一個種子因子。如果發生在寬線區域,則種子因子將不同。

基奧加洛普洛斯是物理學副教授,也是哈維的顧問之一,最初提出了種子因子的概念,但「應用種子因子的想法必須等待有很多毅力的人,而這個人是亞當·利亞(Adam Leah),」 基奧加洛普洛斯說。

哈維計算了所有62個觀測值的種子因子。他們發現種子因子以正態分布下降,幾乎與分子圓環的預期值完全吻合。該結果強烈表明來自射流的能量正在分子圓環中而不是在寬線區域中釋放為光波。

切線和搜索

哈維表示,他們的導師基奧加洛普洛斯和物理學助理教授邁爾的支持對項目的成功發揮了作用。「我認為,如果沒有他們讓我擺脫很多切線和如何做事情的探索,這將永遠無法達到現在的水平。」哈維說, 「因為他們允許我真正地深入研究它,所以我能夠從這個項目中獲得更多收益。」

哈維稱自己是「觀測天文學家」,但補充說:「我實際上比物理學家更像是數據科學家和統計學家。」他們說,統計數據是這項工作中最令人興奮的部分。

「我只是覺得很酷,我能夠找出方法來對如此古怪的系統進行如此深入的研究,而這種古怪的系統已經脫離了我個人的現實。」哈維說,「看到人們如何使用它會很有趣。」

相關焦點

  • 宇宙中2個神奇的現象,只要弄清楚1個,人類就能突破性發展
    宇宙中2個神奇的現象,只要弄清楚1個,人類就能突破性發展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浩瀚無比的的宇宙空間當中,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就連一粒塵埃也算不上,宇宙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以我們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來
  •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
    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嘗試著去解答這個困擾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黑洞中獲取能量嗎?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  能層是旋轉黑洞的特有結構,位於黑洞的邊界——事件視界之外的一種結構。能層具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特性,能層中可以存在負能量的粒子,這種負能量的粒子與黑洞轉動方向相反。苟利軍解釋說,彭羅斯過程中,被扔進能層的物體或粒子在某些條件下被一分為二,一部分被黑洞吸進去,而另一部分則逃脫了黑洞。能量是守恆的,鑑於能層的特性,如果被吸收的物質能量為負,逃逸的物質能量則會比初時更高。
  • 宇宙中的黑洞吞噬的星球,都去哪裡了?
    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無論是第一宇宙速度還是第二宇宙速度都與天體自身的質量有關,換句話來說,其物體的質量越大,那麼它所需的速度就越大,因此我們可以說黑洞所需要的速度比第二宇宙速度還要高,甚至還要高於光速,這也就會使得任何低於或者等於光速的東西都會被黑洞吸進去,無法逃逸。
  • 黑洞裡的秘密【揭秘黑洞中的景象】
    在這些物質被消耗的同時,摩擦會將它們加熱到幾十億攝氏度的高溫,同時產生大量的射線,並發射出能量和帶電粒子。這個熾熱的圓盤將會相當壯觀。至於黑洞本身,你是無法直接看到的,因為它處在氣體和塵埃的籠罩中。不過,你可以看到黑洞的引力如何使其周圍的光線拐彎和扭曲,從而在環繞黑洞的物質上創造出一個視覺印記——黑洞影子。引力還會扭曲影子本身,使它看上去比真正的黑洞大5倍。
  • 「射流飛控技術」專輯 | 機翼後緣吹氣對偏航力矩的控制研究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研究人員利用風洞試驗及數值模擬方法對環量控制技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並嘗試在飛行器上運用[4-5]。2005年,環量控制第一次應用於固定翼無人機Irvine Tutor 40,實現了滾轉姿態控制[6]。2010年英國BAE 系統公司(BAE System)聯合多所高校開發了Demon 無人驗證機,其在試飛期間的滾轉姿態操縱可以通過環量控制技術實現[1]。
  • 那些被黑洞吸走的東西都去哪裡了?
    愛因斯坦而且就算你的速度達到了光速卻還是擺脫不了一個物體,那就是黑洞。黑洞可以說是天體界的老流氓,質量超大,脾氣超差。在潮汐撕裂事件中,恆星會被「意面化」(變成義大利細麵條狀)。關於黑洞吸入的物質最終去了哪裡?其實可以開啟很多的腦洞,大膽地想一想,或許黑洞就像一個巨大的遊泳池底部的水閥,打開它,所有的水就被吸走了,但是又從另外一個地方釋放了出來。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呢?
  •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要研究黑洞?
    在宇宙中有很多神秘的現象,科學家們也一直想要去找到答案,雖然人類現在看似科學技術非常發達,但其實對宇宙來說還是不值一提的。說到宇宙中最神秘的,很多人腦子裡應該都是黑洞的景象。之前,人類只知道宇宙中存在著行星、恆星、星系,而關於黑洞是什麼,人類是不知道的,自從在宇宙中發現黑洞的存在,人類就特別感興趣,當我們了解黑洞之後,就感覺黑洞是神秘而又吸引人的。
  • 封面文章|李棟研究團隊:分布式合成射流特性及其湍流邊界層流動...
    從飛行器設計的角度看,在機身機翼等部位的湍流邊界層流動控制中,基於更低程度的當地幾何外形破壞,圓孔比大尺度的狹縫有更高的工程應用價值。本文實驗獲得的以Cfx/Cfx0表徵的最大表面摩擦阻力減小率約為12%。研究背景及意義文章採用分布式圓孔合成射流陣列控制充分發展的湍流邊界層。
  • 已經發現肉眼可見黑洞?距離地球最近黑洞?僅僅1000光年?
    歐洲南部天文臺的博士後研究員瑪麗安·海達對吉茲莫多說:「我們認為銀河系中的絕大多數黑洞都是安靜的黑洞,總共可能有1億個,而我們只發現了約100個。」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確實只是冰山一角。」藝術家對超大質量黑洞的構想,該黑洞被吸積盤包圍並發出相對論射流在2004年,科學家就對這個恆星系統進行了第一次觀測,認為它是由第三顆恆星繞行的非常典型的一對恆星。但是當他們試圖了解清楚三顆恆星的光時,意識到其中一顆內星並不存在。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研究從幻想變為現實
    圖片:諾貝爾獎官網 而在此之前,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弄清像愛因斯坦方程式的「史瓦西解」(1916年卡爾·史瓦西在紙上計算出的最簡單的黑洞種類)
  • 要從黑洞內部獲取無限能量
    從黑洞中「榨取」能量黑洞作為宇宙中最為神秘的天體,它有著可以吞噬一切的強大引力。比方說在很多科幻片之中,當人們在太空之中遇到黑洞,都會感到非常的絕望和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彭羅斯通過演算推導,認為如果未來人類可以研發出一個可以投進黑洞裡的,不會被摧毀的能量提取器,那麼,就可以在黑洞的能量層裡獲取無限能量。研究認為,宇宙中那些旋轉的黑洞未來或許都會是人類主要的能量來源。這類旋轉黑洞的中心是一個奇環,裡面分有內、外兩個視界,在這兩個視界之間,存在著一個夾層,這個夾層就是所謂的能量層,又被稱作「能層」。
  • 銀河系現巨型黑洞,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會把地球吞噬嗎?
    它雖也存在於宇宙中,但卻不如恆星、行星那麼普遍。相比之下,黑洞更像是從地獄來的使者一樣,凡是它所到的地方,都將會寸草不生。 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附近有大量黑洞,而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是麒麟座V616,距離我們的太陽系也就不過2800
  • 科學家公認的宇宙最強能量,足以和宇宙大爆炸時釋放的能量相比
    γ射線γ射線的本質是高能光子,能量強於X射線,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可以輕易地穿過金屬、混凝土強等。γ射線暴是宇宙中γ射線突然增強的一種現象,γ射線暴產生的能量可以與宇宙大爆炸產生的能量相併論,這種射線持續時間短,但是它的能量能夠傳播到宇宙空間的500億光年之外,可想而知這種能量的強大。γ射線堪稱宇宙最強能量,根據科學家們的計算,γ射線暴在幾秒鐘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幾百個太陽在100億年中所釋放能量的總和。
  • 實力碾壓黑洞,宇宙的「能量之王」
    當然,地球是唯一一個存在智慧生物的星球,所以說它自有它的奇妙之處,那麼,宇宙中有沒有特別厲害的星體呢?有些人一定覺得是黑洞。因為黑洞引力強大,而且我們也知道黑洞可以吞噬宇宙的任何物質,包括光線。這不禁讓我們感嘆黑洞的恐怖。但是,即使黑洞是引力最大的,它卻不是宇宙中最強的天體。而是一個叫類星體的天體。黑洞跟它比起來,也要顯得遜色不少。
  • 擁有密度無限大的黑洞奇點,那會不會擁有質量無限大的黑洞?
    因為黑洞的奇點擁有無限大的密度,於是就有網友問:黑洞的質量有沒有上限呢?會不會一個黑洞質量是無窮大的?黑洞的質量有沒有上限?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其次需要了解的是黑洞奇點的密度為什麼會無窮大,再次是必須要弄清楚的是在沒形成黑洞之前的黑洞,即是黑洞的前身,它是什麼,它的質量有多大。弄清楚了這三個問題,很自然地,會不會有一個質量無窮大的黑洞的問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
  • 人物素描:霍金的黑洞理論
    霍金的研究對象是宇宙,但他對觀測天文從不感興趣,只有幾次用望遠鏡觀測過。與傳統的實驗、觀測等科學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覺。「黑洞不黑」這一偉大成就就來源於一個閃念。在1970年11月的一個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時開始思考黑洞的問題。他突然意識到,黑洞應該是有溫度的,這樣它就會釋放輻射。也就是說,黑洞其實並不那麼黑。
  •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未來或成星際旅行「充電站」
    提起黑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其能夠吞噬一切的巨大引力。想像一下,如果在星際旅行時遭遇黑洞,將是一件多麼恐怖、絕望的事情。然而,對這個連光也無法逃脫的「魔窟」,科學家們卻想要從中「榨取」能量,為我所用。近期,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嘗試著去解答這個困擾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黑洞中獲取能量嗎?
  • 2019年黑洞最大的發現,其中科學家發現黑洞噴出不明飛行物
    不可能的大黑洞可能只是一個常規大小的黑洞,而最初處理數字的研究小組在解釋黑洞/恆星雙星系統產生的光發射時犯了一個錯誤。發表在arXiv上的研究發現,通過用黑洞的吸積盤或環繞其嘴的物質環的微弱輻射,將伴星的光線混入,研究人員至少高估了黑洞的質量兩倍。黑洞作為星系生命給予者黑洞是宇宙史詩故事中的超級惡棍。它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人。
  • 磷酸鐵鋰電池熱失控過程中釋放能量分析
    本文採用間接測試的方法進行電池熱失控過程中釋放能量的研究,即把電池的能量值看作一個狀態函數,只與電池熱失控前後的狀態有關,與熱失控過程無關。針對目前常用的磷酸鐵鋰電池,本文利用氧彈量熱儀測試並計算磷酸鐵鋰電池熱失控前後的燃燒熱值,研究磷酸鐵鋰電池熱失控過程中釋放的能量,明確電池荷電狀態(SOC)對熱失控過程釋放能量的影響,研究結果將為鋰離子電池的安全防護及消防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