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都和我講,不要抹殺國軍抗戰的功績。
事實上,我們從來都不想抹殺國軍抗戰的功績,他們都是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先烈,我們對國軍將士非常尊重。
但是,我們應當反對借著「還原歷史」的名義,無中生有,捏造史實,用單純的「國民黨抗戰」詮釋抗戰的全貌,把一個抗戰中的悲劇、「表演戰」,神話成一個不可或缺的「大場面、大轉折」,這才是對國軍將士的不尊重。
電影開篇第一句話:「他們在保護我們」。
這就是一句謊言,四行倉庫之戰,根本不是在保護上海市民,也不是在「斷後」,而是在淞滬會戰慘敗之後,蔣介石派一支被放棄的部隊,在英國人的租界裡,打了一場給歐美列強賣慘的「表演戰」,試圖讓西方人同情,希望得到國際調停與援助。
其實整個淞滬會戰,都貫穿著這樣的理由,蔣介石從未下決心與日寇真正決裂,而是一次次希望西方列強可以調停,可以和日軍談判,他把一支支國軍部隊派上前線,卻不給任何戰略部署,指揮呆板,用這些大好男兒的血肉之軀,接受日軍的艦炮轟炸。甚至在前線準備進攻的時候,蔣介石又首鼠兩端,命令部隊暫停進攻,再次等待調停,以至於貽誤戰機,禍害全軍......要知道,1937年,當日寇肆虐淞滬、國軍將士血染疆土的時候,蔣介石政府甚至都沒有對日本宣戰,直到四年之後的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才跟在英美的後面宣戰。
《八佰》夾帶的私貨,和那年諾蘭的《敦刻爾克》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在上周,我寫過一篇《為什麼要抵制八佰》的文章,被某公司投訴了,今天,《八佰》,有人說拍得好,但我依舊要抵制,大家可以看,但我不會說它一句好話。
在《八佰》電影中, 把四行倉庫戰鬥渲染成了一場波瀾壯闊、以寡敵眾、日軍全力進攻,炮火不斷,八百勇士用血肉之軀阻擋敵軍,保護上海人民,以至於雙方血流成河的「血戰」。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場面。
四行倉庫根本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鬥,日軍也根本沒有強攻,根本沒有使用重炮,進攻四行倉庫的不是日本帝國陸軍,而是海軍陸戰隊,雙方也沒有大規模傷亡,日軍僅僅死了1人,這就是一場4天的圍困戰、「表演戰」。
當時的日軍主力在做什麼?在全力進攻蘇州河南岸,日軍投入105毫米加農炮,120毫米榴彈炮,150毫米榴彈炮,240毫米重型榴彈炮。主攻師團為第3師團,第9師團。這才是慘烈的戰鬥,光日軍第3師團第34聯隊在這次渡河作戰中就戰死285人,重傷538人。第九師團整個渡河作戰中傷亡達2804人。稅警總團在蘇州河的劉家宅與日軍第九師團和第三師團展開血戰,在蘇州河戰鬥中第五團團長丘之紀上校戰死,剛剛升任第2支隊司令官的孫立人重傷。
而所謂的「800勇士死守四行倉庫」,與蘇州河南岸真正的血戰相比,只是一個被後世輿論包裝出來的神話。
四行倉庫戰鬥的所有戰績,其實來自於一本地攤文學作品,就是飛將軍孫元良的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此人沒文化,把光年當做時間單位。
管虎之所以跑去見他的後人,大概也是信了飛將軍的某些描寫。
孫元良在書中寫到,四行倉庫之戰,八百勇士激戰四天四夜,擊斃日軍200餘人,擊毀2輛坦克……其實純屬胡謅腦補,因為戰鬥開打後他早就跑了,根本沒有見證全過程。
實際上,蔣介石想要打一場「表演戰」,吸引西方列強的同情,所以才派了這400人留守四行倉庫,這裡是英租界,日本人不傻,並沒有全力進攻,更沒有出動坦克和重炮,甚至根本就沒有發生幾場大規模戰鬥。
圍攻四行倉庫的日軍是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土師大隊,這支部隊並沒有坦克。日軍也沒有出動坦克的記錄。在所謂的整個「閘北追擊戰」中,日軍總共就只有42人受傷,其中唯一傷重不治的死者是日本海軍特務少尉田中士陸。也就是說,如此「壯烈」的戰鬥,就打死日軍一人?
日軍方面的記錄:在10月31日的1點45分,日軍以炮火壓制國軍,並從下午3點開始突擊。到3點10分,整個四行倉庫被完全佔領,國軍遺棄屍體約100具,其餘人逃向更南面的公共租界。隨後被駐紮的英軍解除武裝。追擊戰中。日軍僅有1人左下腿血管被子彈貫通受重創,兩日後不治身亡,另有42人受傷。
女童子軍楊慧敏冒著「槍林彈雨」渡河,送青天白日旗,這是當時「美化」出來的新聞,她送旗的時候,堂堂正正從橋上走的,沒有槍林彈雨,沒有裹著青天白日旗渡河,沒有那麼兇險壯烈。
著名報人、時任戰地記者的曹聚仁對泅渡進入四行倉庫的說法予以根本否定:「那位獻旗的楊惠敏女士在漢口對記者所說,如何遊過蘇州河,從前門衝進去的謊言,原是十分可笑的。」
而且,四行倉庫升起的那個青天白日旗,和楊慧敏送的,也不是一面,四行孤軍倖存的老戰士李錦堂、張青軒、曹明忠、於長壽、周俊明都曾敘述,肯定楊惠敏於1937年10月27日來到四行倉庫慰問孤軍,由機槍連連長雷雄接受,接受楊送來的一面國旗,但「因尺寸較小未被孤軍懸掛」。
楊女士在當時,進入孤軍營送旗,可以大大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戰時期,作為輿論宣傳並無不可,但不應到了今天還過分誇大。
這個事情,用在電影裡煽情炒作,太刻意了一點。一面青天白日旗,救不了孤軍,也救不了中國。
救中國的,是正確的領導和指揮,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是科學、理性的戰略戰術。
此外,88師師長孫元良,正在這個當口上,侵吞上海市民捐贈的物資,強姦前來勞軍的女學生,然後拍拍屁股跑路,丟下400個「孤軍」不知所措。
「1937年10月上旬我到上海,那天正好遇到上海學生代表在四行倉庫88師師部慰勞,這時孫元良看到一個女學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語要該女生單獨在師部多玩一下,企圖強姦。這個情況被該師副師長馮聖法知道後,曾前往勸解無效。這時我到師部,馮要我再去一勸。我照馮意對孫勸說後,他竟說:『英雄總是和美人聯繫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歡美人,尤其是我們在上海作戰有功,做這一點小事沒有什麼。」
不但如此,孫元良還在上海抗戰期間大發國難財,當年上海人民滿腔熱擁護抗戰。他們冒著槍林彈雨上前線協助作戰、搶修工事,節衣縮食集資慰勞軍隊,稱得上是共赴國難。然而呢,孫元良派師少將參謀長張柏亭、上校師附張裕良和上海各團體接洽,將一部分慰勞物資變為現金……令該師軍需主任宋尚魯(宋希濂的胞弟)把上海搶劫來的棉紗等偷運武漢出售,所得的錢轉其妻吳懿輝。
1937年11月5日,淞滬會戰期間,日軍第10軍登陸杭州灣金山衛,形成對淞滬前線中國第三戰區部隊的包抄之勢。國軍反擊未果,為避免全軍覆沒,下令「轉進」,實則為潰退。孫元良又下令88師524團第1營的400多名官兵,固守四行倉庫陣地,並親手將「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交給謝晉元團長。
有人說,電影沒有拍孫元良,是的,確實沒有。但是用了孫元良為自己表功的地攤文學來拍電影,導演去見孫元良的後人,鼓吹孫元良的功績……那又有什麼分別?
我非常敬佩謝晉元團長,非常同情400壯士,他們被腐朽的國府扔在了被放棄的戰場上,四天之後,又被國府、英國人、日本人聯合要求「放下武器」,謝晉元本來已經做好了殉國的準備,但來自上面的命令讓他和戰友們放下了武器,實質上做了英國人的俘虜,被關進了「孤軍營」。
孤軍營,其實就是租界的「戰俘營」,是英國和日軍妥協的結果,營地條件惡劣,毒蟲遍地,還有白俄士兵看守,400壯士們的境遇十分糟糕。謝晉元團長還被手下變節士兵殺害……
最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攻破英租界,400壯士們被日軍抓進集中營百般折磨,還有的被日軍押到東南亞做苦力,從此一去不復返。二戰結束後,東南亞的倖存下來的八百壯士不到百餘人,最後被澳大利亞派船隻將他們送回了中國。
這些被「拋棄」的400壯士中,只有少數從孤軍營逃了出來,被當地的新四軍搭救,加入了共產黨的隊伍,繼續戰鬥,堅持到抗戰勝利。
如果我拍這部電影,我不會把重點放在4天的「表演戰」上。
我會把重點放在400勇士被國府拋棄、出賣,被英國人關進戰俘營,謝晉元團長被四個叛徒刺殺,日本人攻破戰俘營,有人被抓去南洋做苦力,有人九死一生逃出來,加入新四軍......這才是真正悲壯、英雄主義、可歌可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