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的『系列構成』小林靖子也說:這並不是一般那種看完覺得很有趣的作品。
小林靖子(左),古橋一浩(右)
原作漫畫誕生於1967年,第一部動漫誕生於1969年,時隔這麼多年,無論如何都是會有所謂的時代的「代溝」的。
《多羅羅》1969年動漫
況且,講述妖怪的番已經不是當下主流動漫迷的愛好,比如被稱為「過氣番」的《滑頭鬼之孫》,又比如有口碑卻止步於第二季的《野良神》,還比如堪稱藝術作的《怪化貓》,以及,被很多人遺忘在記憶角落裡的神作《犬夜叉》。
因而,《多羅羅》能在獲得成功,除了歸功於原作者手塚治虫大神賦予的深刻內涵、獨特設定外,其動漫製作組也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這部歷時52年的作品在現代復甦,除了要顧及原著粉,還要吸引新的觀眾,以及如何在改編的基礎上傳承作品核心思想、而又在新的時代有新的解讀與拓展,這些都是需要一一考慮的。
而本作的【導演】古橋一浩和【系列構成】小林靖子則在這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MAPPA製片人大塚學曾在今年4月《Animage》的採訪中談及《多羅羅》的製作幕後。
之所以請古橋一浩監督,是因為他對於時代劇風格的作品把握非常到位,有獨特的詮釋。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浪客劍心》。
古橋一浩:自由動畫人。Animation監督、Animation演出。
以作畫監督、原畫出道,代表作品有《亂馬1/2》《浪客劍心》《機動戰士高達UC》等。
古橋一浩最引人稱道的作品是1999年的《浪客劍心追憶篇》ova,該ova一改TV動畫少年漫的畫風,分鏡層次細膩,人物描繪細緻,演出特徵上傾向於場景寫實,成為了不少漫迷心中的神作,雪代巴與劍心的雨中相遇片段驚豔了多少時光。
《浪客劍心追憶篇》
時代的悲壯氛圍,歷史的厚重感在畫面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很難讓人相信這是1999年的作品。
而當他把這種風格與融入《多羅羅》,首先帶來的,便是視覺與風格上的煥然一新,以及時代氛圍渲染下的蒼涼與歷史厚重感。
對於這部作品,古橋一浩認為:因為之前有過黑白動畫,所以要思考去怎麼改變,如果跟原來的一樣,那麼動畫本身存在的價值就弱了。所以希望做了改編的內容能變得有價值。
正因為是50年前的作品,所以希望做出年長觀眾也能看的作品。
其後,製作方們經過認真商議,希望選一位能寫出硬核故事的人,於是便請到了小林靖子擔任系列構成。
系列構成(日語:シリーズ構成)是外來語,即「總編劇」,影視動畫的職位之一。系列構成負責進行統合、整理、修改分集劇本。
說到小林靖子,大家一定不陌生,只要是她的作品,幾乎就具備了「爆款」的潛質。翻開這位傳奇的夫人閃耀的履歷,我們會發現不少寶藏:《死亡筆記》、《進擊的巨人》、《極道鮮師》、《灼眼的夏娜》、《假面騎士龍騎》、《JOJO的奇妙冒險》……都是耳熟能詳的佳作。
MAPPA製片人大塚學認為,因為原作有很多沒有交代的內容,希望這些原創的部分交由小林執筆,而自己也希望能夠看到小林筆下的詮釋。
縱觀小林阿姨的作品,除了硬核的劇情外,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充沛的感情。
比如特攝神作《假面騎士龍騎》,雖然故事是13個騎士的戰鬥(TV中並未出現13個),但其內核思想通過主角、通過故事,一直貫穿全劇:在利益和欲望至上的世界,真摯的信念也不會消失,星光縱然微弱,在黑夜中仍然可以指引人們前進的方向。
《假面騎士龍騎》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小林阿姨的加持下,動漫《多羅羅》除了原作尋回器官的劇情線,還多了一條關於情感的線索:百鬼丸在尋回器官的同時,也在一點點找回身為人類的情感。
得到腳時,踩到火堆上感受那份痛感的新奇與享受:
一點點找回人類的情緒的設定,無疑是及其吸引人的。每一次百鬼丸有了一點點與往日不同的情緒表達,彈幕就炸成一片,頗為壯觀。
百鬼丸第一次叫「多羅羅」
相比於原作漫畫對百鬼丸的設定,這個改變讓故事對於觀眾而言又多了一些期待:希望看到百鬼丸的更多情緒表露!
只能說不得不佩服小林阿姨的能力。
說到動漫與原作漫畫的不同,已經有很多人盤點對比過了,小醬在此說幾個自身對於這方面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首先是畫風和人設的改變:
2019年動漫版
相比原作畫風,動畫將其調整成為更符合當下審美觀的風格。現在的百鬼丸人物十分美型帥氣,首先外型就吸引了一大波顏粉。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顏值即正義~
關於人設,原作的百鬼丸有著「心靈感應」超級外掛,即強大的精神力,沒有五感也可以靠這種能力感知一切,還能靠腹語講話(貌似有點話癆),會笑會與人交流,還有各種各樣的表情,看著與普通人差別不大。
動漫則改成了百鬼丸只能感知靈魂的顏色。
由於設定的改變,百鬼丸從小生活的環境也變成了無法感知外界信息的情況,因而缺少正常人類必要的感情,所以,動漫的劇情除了尋回身體器官以外,伴隨著尋回的還有人類的情感和內心。
這種設定上的改變,使得百鬼丸的「殘缺」由身體上升至心靈,無疑更加突出了作品的沉重感,也加深了觀眾對百鬼丸的心疼。
其次是其他角色的改變:
由於百鬼丸的設定改成了一開始不會說話,因而要將人物角色塑造的更完整,便離不開其他角色的烘託。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是為演活百鬼丸這個角色而存在。
作為收養了百鬼丸的壽海,在原作漫畫中壽海僅出現在初期階段,而動漫中不僅設計了他個人的故事,豐富了人物形象,還在劇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裡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原作漫畫中,百鬼丸的生父醍醐景光將自己的孩子身體的48個器官獻給魔神,只是為了得到天下,滿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而動漫則改成了不僅僅是為了滿足野心,同時也是考慮到百姓的苦難,為了實現自己的「大義」。
雖然這份「大義」並非正確的道路,但無疑使得這個角色更加豐滿。正如製片人大塚學所說,如果把所有的罪惡都推到醍醐景光一人身上的話,那就會變成一部單純的懲惡揚善的故事。
雖然在觀眾看來有點「洗白」的嫌疑,但這種改變也是使得作品更加精彩的一部分。
其他人物的改變也非常多,比如琵琶丸的性格比原作更加溫柔,危難時刻總是出現。
還比如,多寶丸的性格也不像原來那樣"莽撞",反而是受到了極好的教養的貴公子。
百鬼丸的母親也從原來只思念著兒子的可憐母親,變成了同時也會站在領主夫人地位思考的女性。
改變還有很多,並不能一一講述,但這些改變在小醬看來都是很棒的,極大地提高作品在新時代的可看性,同時也保留了手塚治虫原作的精神內涵。
被稱為當代日本動畫的奠基者的手塚治虫大師,由於其個人經歷過戰亂,因而深知戰爭的殘酷。
他也將這種經歷與情緒帶入到了作品當中。於1967年在《周刊少年Sunday》上連載的《多羅羅》隨著情節發展,對社會黑暗面的挖掘也越發深刻,曾一度「斷更」。
關於此次《多羅羅》的改編,另一個製片人山本幸治在說過,這次利用深夜動畫作為載體,想體現出的是「對手塚治虫先生的禁忌或本質的探求」。
在動畫中無疑是做到了的。無論是悲涼的時代背景,戰亂帶來的痛苦,還是百鬼丸的無聲吶喊.都充分體現了這點。關於結局的設置也是留給了觀眾以無限的思考。
《多羅羅》的成功,同時也給「老」作品在新時代的適應提供了一個借鑑方向。讓一部歷時長久的作品重新煥發活力,同樣也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