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 心 兒 童 成 長·關 注 藝 術 百 態///
《灰姑娘》
《賣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兒》
...
當這些已經最了解的童話故事
繪成一張張精緻的插畫時
你會不會想到
畫這些畫的竟然是一個89歲的老人?
/
柯薇塔是誰?你可能對這個名字不熟悉,但對捷克人民來說,這是他們最受尊敬的國寶級藝術家,今年已經89歲高齡啦!(完全不像啊有沒有)
這位老奶奶非常了不起,她本來就是捷克著名的藝術家,50多歲才開始創作繪本,結果迅速成為了代表世界繪本頂尖水平的藝術家,幾乎拿遍了世界所有重要童書獎項,更獲得了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安徒生大獎終身成就獎,孩子們暱稱她為「魔法奶奶」。
2015年,87歲的柯薇塔來到臺灣開個展。她身穿黑色系的服裝,有時加一頂帽子,或是披一條圍巾。她的打扮很「新潮」,絕不像一般的老婆婆。
這一身「勁裝」,加上特有的「童心」,讓我不由得心裡納罕:是什麼樣的文化孕育了這位酷而優雅,且生命力旺盛的藝術家?
她的家鄉在捷克布拉格,布拉格有著濃鬱的文化氣息,音樂廳、歌劇院、博物館、美術館等隨處可見,是歐洲的文化重鎮之一,作曲家莫扎特、作家卡夫卡,都曾經在這裡進行過創作活動。
對柯薇塔來說,出生於文化重鎮,又從小在文藝世家中成長——父親是歌劇歌手,母親是外語教師,家中雖曾歷經戰亂,但是她的奶奶用繪本撫慰了她幼小的心靈,也為她埋下了日後創作繪本的種子。
用顏色變出魔法
柯薇塔的圖畫即使沒有文字,也會因為自然揮舞的線條與鮮豔的色彩,吸引大人和小孩的目光,因此,她也被公認為是「色彩魔法師」。
看她的這本《顏色的故事》,你就能感受到她的獨特了。
這本書原版出版於1992年,次年榮獲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最佳童書獎。全書最突出的顏色,是鮮豔又大膽的紅色,加上不同素材和拼貼的技法混合得水乳交融,不但不俗豔,反而創造出別致的版面和視覺效果,令人一看就愛不釋手。
當故事裡的小蝸牛抱怨自己身上沒有顏色的時候,柯薇塔藉由青蛙之口說出自己的主張:「灰色不是顏色嗎?只有一種灰色嗎?還有灰白色、淺灰色、深灰、灰黑……」
在柯薇塔看來,黑與白都是顏色,是更豐富的顏色。
這個精心設計的繪本讓我們看見更多色彩的可能性,不只是正色,不只是傳統印象中某種物體就應該是某種顏色。她以藝術家的敏銳協調著對比色之間的關係,精準拿捏著構圖比例與色彩音符間的韻律。
更可貴的是,柯薇塔創造了三個簡單的故事人物(青蛙、蝸牛、卡斯帕),帶領孩子認識對比色和混色,也提醒我們,最棒的色彩教室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這種體悟,何嘗不是一種指向心靈的哲學?
讓數字和字母講故事
柯薇塔認為,在鮮豔活潑的圖畫中,複雜的文字描述是多餘的,色彩和造型本身就是在說故事。
比如,這本《數字馬戲團》就像一個真正的馬戲團,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
書中那帶著紅色尖帽的小丑,仿佛被吊線牽動著,忽而彎曲,忽而伸展四肢——他扮演的就是1~10的數字。
宛如玩起紙上魔術,那些幾何構圖和抽象線條,那些搭配疊印、模切、翻頁、拉頁以及不同紙張的拼貼,讓繪本與數字充滿了詩一般的美感與韻味!
再比如這本《奇妙的字母世界》,它更像是一個充滿現代感的紙雕塑綜合體,是柯薇塔立體藝術成就的全方位體現。
它基本可以算作一本無字書,整本書就像一棟紙房子,住在裡面的ABC都長得不一樣,也有著不同的個性。
字母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各有各的聲音、顏色、形狀和長度。這樣的藝術品擺在孩子面前,難道僅僅是為了讓他認識26個英文字母嗎?
柯薇塔打破圖書和藝術的界限,打破二維的平面,與孩子一起,藉由一種「多感官的閱讀」來認識世界:耳朵在聽、手在觸摸、眼睛在看,大腦在想像未來的無限可能……
她坦誠地披露了自己在使用繪畫素材上的秘訣:「將鉛筆的線條與彩繪混合起來是很令人雀躍的嘗試,就像我們在嘗試表達和創作的思考途徑,它是創造尊嚴與自由的主體間互為傳達的媒介。」
沒錯,縱觀柯薇塔的諸多作品,我們發現她喜歡採用塗的、描的、撕的、貼的、刻的,形式不拘;
對於書中的角色,她喜歡畫成矮矮胖胖、方形臉、尖鼻子;
對於線條、形狀、顏色和空間的處理,她則完全天馬行空,來去自如。
她像畢卡索一樣,洗盡鉛華,返璞歸真,如孩子一般去創作。她說:「我喜歡剪紙或3D立體浮雕,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讓兒童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寫給大人和孩子的情書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跟隨著柯薇塔,加入童書插畫領域。這也許是因為藝術家更能掌控繪本的創意設計,更能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現在的繪本中,各類創新和技巧隨處可見,表達的深度和廣度也令人嘆為觀止,但我們知道,為兒童而創作的繪本,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或前提,即繪本應該加入兒童的目光和思想,並跟兒童進行溝通。
「童心未泯的樂趣」正是柯薇塔繪本裡的重要元素。她在書中所有材質或者形式上的實驗,都閃耀著童心。對她來說,繪本創作最重要的是以兒童的角度思考,如果不能有同理心,書就失去了生氣。
這三本繪本,儘管是基礎認知內容,但依舊精心設計故事場景,它反映了藝術家對兒童的同理心,還有深沉的愛。
而且,好繪本是可以跨越國際,跨越性別與年齡的。英國泰德藝術基金會就盛讚柯薇塔,「啟發了各年齡層讀者的想像力」。
在我眼中,這一冊冊用美和愛創作的繪本,不就是一封封寫給大人和孩子的「情書」嗎?
也許你會疑心,這些畫既「抽象」,又「現代派」,「小孩子能看懂嗎」?
對這個問題,柯薇塔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孩子不會問為什麼,他們只會享受其中。」
美國教育家斯金納曾說過:「所謂教育的本質,就是當我們把所學的知識都忘掉後,還剩下的東西。」
什麼才是教育的本質,什麼才是剩下的東西?可能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答案。但柯薇塔想通過繪本給孩子們「剩下」的,應該是想像和創造的種子,還有對生活的熱情與好奇。
-END-
- 以美化育 以藝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