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雍正帝在民間的知名度很大,因為他的一生都可以說是一樁大疑案,比如繼位、死因,這兩個事件就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關於他統治時期中的一件事情。胤禛在沒有當皇帝的時候因為生性多疑,時常板著一張撲克臉,看上去給人們一種難以親近的樣子,所以人們給他取了個外號"冷麵王"。
而且,他登基之後處理朝政大事都非常的獨斷專行,加上人們對他登基一事有許多猜測。導致在清朝後半期這個小說非常火的時期,小說裡經常會出現這位飽受討論的君王名字。
小說中的雍正雍正在小說中被改為了聰明睿智、文武雙全的一位野心勃勃的人。在小說中還寫道他私自把一群武藝精湛的高手養在府中,並命令他們發明了一種取人首級的兇器,名字叫做"血滴子",這是他要為日後奪儲做的準備。
把"血滴子"丟在敵人的腦袋上,敵人的腦袋就會斷掉,之後放出"血滴子"的那個人再把"血滴子"撿回來,這就是"血滴子"的使用方法。這僅僅在小說與外史中才會被寫到,正史中並沒有寫到。
正因為歷史沒有做出任何記載,所以那些外史更加肆意妄為,他們把"血滴子"的形狀,想像成各種各樣的,比如一根箭、一隻鳥等等,他們有的人甚至會想到"血滴子"在射出去的時候,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總之"血滴子"的形狀與聲音還有作用在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之下變得特別神秘,會使人特別害怕。
正史中的血滴子歷史上對"血滴子"是沒有任何的詳細介紹,這個東西好像是在人們在豐富的想像力之下才誕生的產物,然而就算是這樣,也不可以說是沒有一點證據的,因為正史寫到的特務機構和大家所想像的"血滴子"關係很大。
胤禛還是雍親王的時候,他最討厭夏天,因為他天生不喜歡比較吵鬧的環境,而每到夏天就充滿了蚊蟲鳴蟬的吵鬧聲,這等於是打擾到了他。在這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創辦一個從事捕捉蚊蟲鳴蟬的隊伍,他親自給這支隊伍取了個"粘杆處"的名字。
到了後來爭儲之位時,雍正也與眾皇子一樣全力以赴地想要登上那九五至尊的寶座,他表面上沒有什麼動作,其實背地裡卻暗暗下功夫。他把"粘杆處"的人手加多了,並每日裡對他們進行著魔鬼訓練,其實他增添過來的人手絕大部分都是江湖高手,都還要如此訓練,可見他是多麼想要得到這個皇位。
他把這些江湖高手全部制服之後,就派他們去搜索消息,消滅對自己有威脅的皇子,這是為了給自己的繼位掃除一切有威脅性的障礙。
終於,雍正如願以償地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位。"粘杆處"在這個時候又發揮了它的作用,雍正把"粘杆處"創辦的更大,甚至還給"粘杆處"的人另一個身份,這個身份就是當官。為什麼雍正登基之後沒有廢掉"粘杆處",反而使它越做越好呢?原因是雍正為了更好地獨自掌握政權。
使用血滴子的特務們能當上"粘杆處"的首領絕對不是一般的人,他們都是立過功的人,地位很高,勢力很強。"粘杆侍衛"是他們在"粘杆處"的稱號。"粘竿處"的其他成員地位不高,工資也不多,然而能夠經常待在皇帝身邊,也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所以這份工作也非常搶手,他們在"粘杆處"的稱號是"粘杆拜唐"。
雍正皇帝於他登基後的第3年,下了一道旨意把自己以前住的雍親王府邸換了一個名字,雍和宮就是它的新名字,還規定雍和宮不準閒雜人等出入,還明確表示雍和宮是"龍潛禁地"。
秘密毒藥說是人們想到的"血滴子"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認為"血滴子"是一種特殊的毒藥,毒藥的材料主要是毒蛇的毒液和毒樹的汁液,然後把它們混合在一起,煉成一顆顆小毒藥,然後把這些毒藥倒入皮革做的袋子裡。"血滴子"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
原因是"粘杆處"的特務們會把抓來的人裝入這些有毒藥的袋子裡,因為這兩種毒性混合在一起,所以有非常強的侵蝕功能,因此人們只要進入這種袋子裡,不一會兒,就只能變成一堆血。
結語:
出於對雍正的好奇,民間創造了雍正發明血滴子這種武器,並且依靠著使用血滴子的特務而奪得皇位的說法。儘管,我們難以想像血滴子的樣子,但是它為許多武俠小說創造了靈感。
參考文獻:《細說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