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進入正題。
央視之所以能夠在媒體圈得到市場和觀眾的一致肯定,更多是因為其在新聞類節目上的話語權以及分量。
而對於新聞類節目主持人來講,能夠登上央視新聞節目的主持舞臺,對他們的主持能力是一種肯定,其事業發展的情況相較於其他主持人自然也要更加出色。
在觀眾的印象中,出現在鏡頭中的央視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多是以端莊的形象出現,甚至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畢竟和文藝類節目不同,新聞類節目需要傳遞給觀眾的要素只有兩個:真實、及時。
而針對於這兩點要素,新聞類節目所呈現在電視熒幕上的特點就是「冰冷」,或許新聞內容有溫度,但新聞的傳播過程必須是客觀、「冰冷」的狀態。
基於新聞類節目的特點,在新聞類節目主持人的選擇上會出現和文藝類節目主持人較大的差異。
文藝類節目主持人側重於和觀眾減少距離感,而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則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同時也需要提高觀眾好感度,畢竟新聞類節目的製作方向相對統一,除了內容本身之外,吸引觀眾的就是主持人本身的魅力。
從這一點來看,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工作時需要注意更多。
就央視新聞類節目主持人來講,「國字臉」已經成為知名主持人的「標配」。
《新聞聯播》上一代代表主持人王寧、張宏民,當下節目主持人剛強、郭志堅,哪位主持人不是國字臉?甚至於剛從事主持行業的康輝還是瓜子臉,如今因為多年頻繁的播音練習,出現在《新聞聯播》的畫面中也成為所謂的國字臉。
正如王寧等主持人退休之後,剛強等人頂替他們的位置,主持人這個行業總是會在更替和傳承間不斷發展,而隨著剛強等主持人年齡逐漸提高,他們未來也會有一天離開新聞節目的直播間,到了那個時候又有哪些主持人可以頂替他們的位置呢?
從當下央視在年輕主持人的選擇以及主持人的表現上,觀眾恐怕暫時不會認可這些年輕主持人的能力。
以《新聞直播間》的實習播音員王譽博來講,他在節目中的主持表現整體給觀眾一種稚嫩的感覺,當然這是每一位年輕主持人的必經之路,也是每一位主持人在未來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提升的地方。
拋開主持能力、氣場等需要不斷學習的特質不談,就王譽博個人的整體氣質而言,和觀眾印象中的央視新聞類節目主持人還是有一定差距。
從顏值來看,出現在鏡頭中的王譽博並不是的「路人臉」,甚至有一些小鮮肉的感覺,這種氣質可以放在新聞採訪中,可以放在文藝類節目中,但唯獨出現在新聞類節目,多少會讓觀眾覺得有些不合適。
新聞傳遞往往需要三步:收集、整理、傳遞,從新聞發生到分享給全國觀眾的過程中,顯然「傳遞」這一步最為重要,而主持人就是主導這一步的關鍵。
如上文所說,新聞類節目多少有一些冷冰冰的感覺,這種似有若無的「距離感」會讓觀眾對節目內容產生敬畏,而這些內容的傳播會因為主持人的不同在觀眾心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同樣一件事情,顯然「國字臉」主持人的分享更加具有說服力。
倒不是說如王譽博一樣的鮮肉型主持人的能力不足,而是他們的氣場並不適合新聞類節目的主持工作。
有的時候選擇比努力更加重要,新聞類節目和文藝類節目有不同之處,而主持人的風格也是兩檔節目不同的原因之一,顯然長相過於「鮮肉」的主持人無法撐起新聞類節目的主持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