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新冠疫情仍在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9月9日上午11點,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7477049例,死亡896127例:
在和病毒抗爭的過程當中,疫苗始終被大家認為是一張行之有效的終極王牌。
但是根據英國9月8日的最新消息,此前被寄予厚望、由阿斯利康公司研製的全球最早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由於一名參加試驗的志願者出現疾病,將暫停試驗。
不僅如此,進入8月份以來,全球多國都爆發了反對接種新冠疫苗的活動:
8月1日,德國柏林約17000人走上街頭,打著「反口罩」「反疫苗」口號,要求德國政府取消因為新冠疫情而採取的限制措施等。8月29日,大批英國群眾聚集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進行反封鎖抗議遊行,要求結束新冠病毒的限制活動,呼籲「不要接種疫苗」。9月5日,澳大利亞的陰謀論者和反疫苗接種團體舉行了未經批准的「自由日」抗議活動。同日,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爆發了遊行示威活動,民眾稱「注射疫苗就會在身上留下魔鬼印記」。
根據蓋洛普8月份的民調顯示,即便新冠疫苗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的批准,並開展免費接種,仍有超過1/3的美國人表示不會接種……
面對愈演愈烈的「反疫苗」運動,上周五,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
「公眾不應被反疫苗運動迷惑,若有疑問,可以親自好好查查疫苗的歷史。疫苗的歷史紀錄不言自明地體現了它徹底消滅某些疾病、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作用。」
所以,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人對疫苗持有著如此根深蒂固的敵視?這究竟是基於科學的事實還是出於陰謀和私利?阿信今天就來好好梳理一下其中的歷史細節。
1、震驚全球的一針
要弄清楚現代人為什麼會對疫苗持有如此強烈的偏見,我們的故事,要從20世紀30年代,「震驚全球」的那一針疫苗開始說起。
1939年,在那段極其艱難和動蕩的歲月裡,珀爾·肯德裡克、格雷絲·埃爾德林、瓏內·柯林頓·戈登3位美國女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了如今被稱作「全細胞百日咳疫苗」的製劑。
(從左至右:珀爾·肯德裡克、格雷絲·埃爾德林、瓏內·柯林頓·戈登)
一舉攻克了折磨了兒童長達4個多世紀之久的百日咳。與此同時,美國密西根的科學家開始將全細胞百日咳疫苗和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結合起來使用。
這種三聯療法後來被稱作DTP(百白破)疫苗,一經面世就立馬引爆了全球,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兒童可以徹底免受這三種臭名昭著疾病的折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年內,疫苗被廣泛使用。以日本為例,截至1947年,幾乎每年都有超過20000多名兒童死於百日咳,而到了疫苗普及的1972年,這個數字下降到零。
然而,1973年英國兒科醫生約翰·威爾遜在英國皇家醫學會的一場演講改變了整個情況。他指出,接受百日咳疫苗接種的一些兒童會突發高燒,然後出現癲癇症狀,之後還會陷入昏迷,產生永久性腦損傷,甚至死亡。
可憐天下父母心,但凡涉及自家孩子健康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家長格外緊張,各國皆然。這一針疫苗的「真相」被揭露後,不明就裡的全球家長被徹底震驚到了……
自此,許多發達國家憤怒的家長們開始組織反疫苗運動,強制兒科醫生停用疫苗。
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疫苗接種率驟然下降。結果百日咳感染率迅速反彈,1978—1979年,僅英格蘭一地的感染就超過每年10萬例。
1982年4月19日,席捲英國的反疫苗風暴跨越大洋,來到了美國。當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電視臺WRC-TV播放了一則特別報導:《百白破疫苗:疫苗接種輪盤賭》。
(紀錄片《百白破疫苗:疫苗接種輪盤賭》(DTP: Vaccine Roulette)片頭)
這部紀錄片由當地記者莉·湯普森一手策劃。她用選擇性過濾信息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用無數鏡頭展現看著自己的孩子飽受折磨而無能為力、苦苦掙扎的父母。
儘管缺乏醫學和科學可信度,《百白破疫苗:疫苗接種輪盤賭》還是在全美產生了轟動效應。
同時,哈裡斯·庫爾特博士和芭芭拉·洛·費希爾瞅準了其中的商機,利用同樣的手段,選取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放大了無事實根據的報導,出版了一本暢銷書,還藉此創立了反疫苗倡導小組:(美國)國家疫苗信息中心(NVIC)。
(2009 年去世的庫爾特博士沒有接受過醫學或者科學訓練,他是一名社會學家,主張順勢療法。這是一種在18 世紀替代醫學的偽科學療法,其理論基於長久以來一直被科學駁斥的概念。)
為了應對這一騷動,1986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隆納·雷根籤署了《(美國)國家兒童疫苗傷害法案》並成立了一個由優秀調查員小組展開了一項為期20個月的調查,評估所有相關醫學和科學文獻,仔細審查DTP疫苗。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綜合性研究總結報告發表於1990年,該報告完全否定了DTP疫苗和孤獨症、腦膜炎、慢性神經損傷、痙攣及許多其他潛在副作用之間的關係。
儘管如此,對疫苗的歪曲在公眾當中已成為難以撼動的「既成事實」。
2、疫苗行業災難的降臨
儘管各國政府都組織強大而權威的專家團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宣布疫苗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控告DTP疫苗是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原因的案例仍舊不斷在法庭上出現,神奇的是,它們背後都有數年來許多流行病學和病理學研究的證據支持。
雖然「反疫苗」興起於英國,但真正對疫苗帶來毀滅性打擊的,是美國。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美國,做出判決的是情緒化的陪審員,而不是受過嚴格學術訓練的客觀冷靜的法官。
一開始,對於一個在接種了DTP疫苗後患上腦病的嬰兒的家長,他們就裁定了1 500萬美元的補償,從此猶如打開了洩洪的閘門,一發不可收拾。損傷賠償金額穩步上升,從1981年的2500萬美元到1985年的30億美元。
由於這些備受矚目的官司和吸引來的媒體關注,更嚴重的是,由於疫苗生產商越來越多地被個人和集體訴訟所淹沒,公司的責任保險成本像坐著火箭一樣迅速上升。
這樣的情況讓許多公司不得不從產品目錄中撤下疫苗。根據《致命選擇》一書所述,1960年有7家公司生產DTP疫苗,到了1982年只剩3家。其他疫苗產品均受到了同樣的威脅。
(在我們生活中,最知名的反疫苗人士就是《生活大爆炸》的主演馬伊姆·拜力克,她是一名神經學博士。)
並且反常的是,家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傾向於接受疫苗弊大於利的觀點。
儘管《百白破疫苗:黑暗中的一針》和《百白破疫苗:疫苗接種輪盤賭》傳遞的信息已經被許多科學報告徹底否定,但這些觀點多年來早就在許多家長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了。
2010年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對凱撒健康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家詹森·格蘭茨進行了一次採訪,格蘭茨說:「有一部分人對疫苗接種越來越持懷疑態度,他們往往受過高等教育,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
美國50個州內至少有20個州的父母出於自己的人生哲學或者個人信仰,拒絕讓自己的孩子接種疫苗。加利福尼亞州醫學界的一項研究揭示,因個人信仰而拒絕強制性疫苗接種的行為在富裕的白人社區尤為盛行。
3、誤解和欺詐
給人們對疫苗的信心帶來致命一擊的是,1998年2月28日,安德魯·韋克菲爾德在《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爆炸性報告。
這份報告表示,對12名兒童的調研發現退行性發育障礙與慢性腸炎有關,尤其與接種麻腮風疫苗(MMR疫苗)相關。
媒體將這一研究發現翻譯成一個更加容易理解的標題並廣為傳播:孤獨症通常由慢性腸道感染引發,尤其是與MMR疫苗的免疫接種有關。
韋克菲爾德撰寫的聲明僅用了不到3000個詞,但無數的電視採訪助推了其負面反應以及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同時,他的僱主漢普斯特德皇家自由醫院調動全部公共關係資源推波助瀾,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沐浴在自家年輕學術明星產生的宣傳光芒之中。
在韋克菲爾德發表報告前幾個月內,孤獨症這種疾病的知名度迅速上升,第一次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圍繞這個話題的焦慮和敏感度不斷增強。
「孤獨症」(autism)這個詞所代表的疾病如今是英語中最具情感衝擊力的診斷。其行為特徵也包括從重複的刻板行為到如天才般的極端表現——就像達斯汀·霍夫曼在1988年好萊塢電影《雨人》中演繹的經典形象那樣。
然而,韋克菲爾德1998年在《柳葉刀》上發表的報告給深受其苦的絕望家長們帶來了他們迫切需要的簡單希望。根據韋克菲爾德的說法,問題就出在MMR疫苗。
事實上,根據醫學專家和科研工作者的仔細研究,韋克菲爾德的研究數據幾乎全是編造的。更糟的是,這篇論文背後的動機可能遠比想像的可疑。
揭露全部真相的是一位常年專注於「疫苗侵害健康」話題的調查記者——布賴恩·迪爾,早在80年代末,迪爾就採訪了瑪格麗特·貝斯特。
這位母親從百白破疫苗製造商那裡獲得了275萬英鎊的巨額賠償金。但在一次深度採訪中,他發現這位母親對孩子在接種疫苗後經歷的神經損傷並沒有說實話。
因此,迪爾開始質疑自己對疫苗的看法:很多聲稱疫苗對自己孩子造成巨大傷害的案件,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為了獲得醫藥公司的巨額賠償。『』
他的文章登上了1998年11月1日的《星期日泰晤士報》,文章揭露了那些律師設下的騙局,他們專門尋找那些相信是百白破疫苗給自己孩子大腦造成傷害的家庭,然後從賠償金中獲利。
2004年,隨著採訪的細節越來越多,迪爾在《星期日泰晤士報》向全世界揭露了韋克費爾德這個「100%的騙局」,並將其描述為貪得無厭的「劫匪」。
事實上,英國律師理察·巴爾花錢資助韋克菲爾德的研究,讓他聯繫上12名出現在《柳葉刀》上的研究報告中的兒童。
韋克菲爾德接受律師的金錢資助並不算什麼事兒。實際上,在全球的民事或者刑事訴訟案中,很多科學家會作為專家證人出庭。
然而,韋克菲爾德沒有披露他的報酬來自許多百白破疫苗訴訟背後的律師,更嚴重的是,當時韋克菲爾德個人其實已經通過訴訟案收受了超過5萬英鎊的費用。
紀錄片《MMR疫苗:他們沒有告訴你的那些事》(MMR—What They Didn’t Tell You)。
就在迪爾開始研究接種MMR疫苗和孤獨症之間的聯繫約一年之後,他的調查成了2004年11月18日英國第四頻道電視廣播公司播放的紀錄片《MMR疫苗:他們沒有告訴你的那些事》的主題。
該紀錄片還包括新的調查研究,揭露了韋克菲爾德不僅給家長製造了無端的恐慌,竟然還申請專利,試圖研發自己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風疹疫苗,來代替傳統的MMR疫苗。
《柳葉刀》雜誌公開撤回了這篇論文,同時地,韋克菲爾德被吊銷了行醫執照,原因是:道德委員會指出其多處行為不當。
但結合今天的現實來看,安德魯·韋克菲爾德的偽科學研究的影響仍然還在蔓延……
華盛頓大學副校長、免疫學家麥可·金奇在《希望與恐懼之間:一部關於疫苗和人類免疫的歷史》中指出:
不斷增多的拒絕接種疫苗的行為,往往聚焦於疫苗和孤獨症之間早已被證偽的關聯,催生出一種如病毒般自我擴散的文化基因,也增強了其中的惡意。
接種疫苗,可以使得群體中有足夠多的人受到充分保護,即使是未受到保護的個體也能夠找到安全的港灣,避免病原體入侵。
然而,如果反對疫苗成為一種趨勢,群體被削弱,有時候哪怕只是失去一小部分,也將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整個人群將面臨毀滅性的結果。
目前,在美國,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傳染疾病感染率的上升,就反映了這一事實。
如果我們稍稍回溯一下歷史,尤其是疫苗反對者和兜售恐懼情緒的販子的歷史,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成為公共健康社區中負責任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