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場電影,口袋君選擇了《1917》。
雖然早在半年多前,就已經下好了頒獎季慣常會洩露的DVDscr資源,但口袋君分了好幾次才在電腦上把全片看完。
完全沒有Get到為什麼此片能斬獲豆瓣8.5的高口碑。
而這次在電影院看完此片後,口袋君直呼「臥槽!好看!真香」。
的確,像《1917》這樣視聽效果別具一格、獨具匠心的電影,真的是為大銀幕而生。
01
一鏡到底的爆米花戰爭電影
雖然在年初的奧斯卡頒獎禮上,薩姆·門德斯的《1917》完全被奉俊昊的《寄生蟲》搶走了風頭,
但10項奧斯卡提名斬獲3座大獎(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的事實,依舊證明了:
《1917》能代表當今好萊塢工業拍攝體系下的最高藝術水準。
故事本身很簡單:
1917年4月6日,一戰的法國戰場上。
兩位士兵被挑選擔任信使,去傳遞一項極為重要的情報。
這封情報能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的性命。
其中,就包括一位信使的哥哥。
而他們要面對的是要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內,穿越極為兇險的德軍佔領區,以及被焦土覆蓋的死亡無人區。
從DC《小丑》和奉俊昊《寄生蟲》的大熱就能看出,
電影發展到2020年,真正的當代傑作,一定要在形式感和概念執行上做到極致。
顯然,提到這部《1917》,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一鏡到底的戰爭片」
在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攝影大師之一羅傑·狄金斯(16次奧斯卡提名、2次獲獎)的主導下,《1917》呈現出了難度極高的概念完成度。
將「美學」與「戰爭」這兩個過去八桿子打不著的主題完美融合,堪稱近年來「最美戰爭電影」。
所謂「一鏡到底」的攝影技法很好理解,就是電影從頭至尾,幾乎看不到任何一個鏡頭被剪輯過。一個長鏡頭直接搞定。
不得不說,
這樣近乎於電子遊戲般的形式用在戰爭片中,顯然是在表達一種蔑視高高在上的精英主義視角、選擇與年輕一代普羅大眾站在一起的電影觀。
薩姆·門德斯親口承認:
「如今進電影院的主力人群已是90後00後,他們出生在和平年代,對大開大合的傳統戰爭電影並不鍾愛。
我之所以將《1917》拍成一鏡到底的電玩式體驗,就是希望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去看」。
導演的「算計」果然奏效:
投資9000萬美元的《1917》已斬獲3.7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悲催的2020年極少數實現盈利的大片。
給一個對比數據:
去年,投資1億美元的羅蘭·埃默裡奇戰爭大片《決戰中途島》豆瓣口碑很不錯7.7分
各種蒙太奇剪輯、多機位爆炸和高速戰爭大場面,但最終僅拿下1.25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博納的8000萬美元投資血本無歸。
不過,對於《1917》而言,真可謂是「成也長鏡頭,敗也長鏡頭」。
在奧斯卡上,來自韓國的《寄生蟲》歷史性地大獲全勝後,就有毒舌影評人指出了《1917》的致命弱點:
整部電影就像在遊戲中開啟了幽靈模式,讓觀眾一路尾隨兩位士兵逛了一座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題樂園:
臉叔、卷福、莫娘、馬強,少狼主這些英倫大明星,成為了NPC般的存在
鐵絲網格、塹壕坑道、斷橋絕壁、德軍領地、法式村舍、死人死馬、櫻花川流,靜謐森林。
不需要知道一戰的開打是多麼此地缺乏意義(這也是一戰電影如此之少的本質原因:一戰打得毫無意義),也不需要祭奠當年被貴族野心吞噬的上千萬年輕生命,更不需要背負沉痛的歷史枷鎖
只需要隨主角玩家們一同喘息、遊弋、奔逃,打卡即可。
看完電影,就像逛完一個大型遊樂園。
娛樂完,什麼都沒留下。
一言以蔽之,《1917》是一部爆米花戰爭電影。
對於這樣的提法,
口袋君覺得對於不求甚解、娛樂至死的普通觀眾而言,的確如此。
但對於整個好萊塢製片體系和求甚解的戰爭片影迷來說,《1917》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02
挑戰行業新標準的攝影盛宴
雖然未能斬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這兩項備受矚目的大獎,但《1917》依舊拿下了包括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這三項奧斯卡行業大獎。
因此,拍攝《1917》背後的故事和電影本身同樣迷人,是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團隊通力合作和極致匠人精神的完美結合。
本質上而言,奧斯卡就是行業獎,同行給同行頒獎。
《1917》能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本身,就證明了此片在好萊塢業內備受推崇。
對於一鏡到底的戰爭電影來說,難度最高的就是:既要要保證鏡頭的連貫性,又要避免穿幫。
為了保證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避免露出剪輯點這樣的馬腳,劇組需要克服各式各樣的技術難題。
首先,劇組需要搭建一條超長距離的戰爭通道。
死亡戰壕、焦土無人區、燃燒小鎮、櫻花河道這一系列場景均需要花費大價錢做布景和按照道具,並做到無縫連接。
其次,就是要控制光影。
為了讓影像質感與戰場的氤氳氣氛相匹配,攝影師羅傑·狄金斯要求所有場景在「陰天」拍攝。如遇上大晴天,全劇組只能改為彩排。
僅僅是演員的走位和攝影機的路徑,就排練了整整4個月。
第三,就是要多個部門極為精準的通力協作。
為了要儘可能保證鏡頭的連續性,《1917》每個鏡頭都需要天氣、演員、攝影、燈光、爆破等多個部門的全力配合
只要當中有一丁點差錯,都要重來。
特別是攝影機景別的切換極其複雜:
平拍、俯拍、仰拍、旋轉、廣角、全景、中景、特寫
電影中的兩位小兵要完成一項不能失敗的任務。
而現場拍攝的電影人也齊心協力完成好萊塢近年來最為精密而複雜的攝影盛宴。
最終,
《1917》很好地讓年輕一代秒懂真實的一戰現場究竟是怎麼樣的:
恐怖骯髒的前線戰壕、命懸一線的敵方陷阱、橘色的暗夜火光、燃燒的末日教堂、櫻花飄絮的河流。
這樣的戰場既是殘酷無情的煉獄,又擁有殘損美學的詩意。恰好點出了《1917》的真正核心主題:
03
即使在死寂的戰區依然有盎然的生機
由於是疫情復工後,第一次去影院。
看完《1917》後,口袋君非常有儀式感地與影片海報合影:
當時就覺得這張海報很有意境,現在仔細一想,絕對是點睛之筆。
海報中的鐵絲網與櫻花寓意非常明顯:
鐵絲網代表死,死寂的戰區。
櫻花則代表生,盎然的生機。
看過電影的童鞋都知道,
對於兩位年輕的士兵而言,戰爭就像一個「上帝擲硬幣」的遊戲,硬幣的兩面代表生存或死亡,一切皆靠運氣。
作為一戰最具代表性的視覺元素,《1917》對於無人區的刻畫,超過了很多同類作品。
因為敵我雙方長時間的僵持和不斷的炮擊,交戰雙方戰壕之間的空檔地區逐漸會淪為泥濘的焦土,最終形成了無人區。
No Man's land,一塊不受任何勢力控制的死亡地帶。
這些分隔兩大勢力的土地,在長達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直被彈坑、屍骨、毒氣和帶刺的鐵絲網覆蓋著。
雙方交戰後的士兵屍體浸泡在滿是彈坑的積水中,有的相對完整、有的殘缺不全。
配合千瘡百孔的地表、和在其中撒歡的老鼠蒼蠅,無人區簡直就是死亡之景的代名詞。
回顧影史,真正高級的優秀戰爭片最終的落腳點無一例外都是反戰。
如何通過電影來傳達反戰?
竭盡全力將戰爭中令人窒息的真實細節刻畫出來。
通過血淋淋的視覺真相告訴所有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一定要避免戰爭,因為人的生命權高於一切。
因此,導演通過角色的逃生之旅,告訴我們:
即使在煉獄般的戰區百米之外,依舊有著盎然的生機:
隨著男一號在德軍的圍追堵截下,逃出生天,迎接他的是充滿生命力的美妙歌聲和柳絮一般的漂亮櫻花。
與主角同呼吸的觀眾也感受到劫後餘生的暢快,即使穿越醜陋兇險的戰區,依舊覺得人間值得。
▼
若用中國的教育系統來作類比,
《寄生蟲》很像是一位擅長精密計算、巧思設計的理工科學霸。
從最近曝光的分鏡本來看,奉俊昊在開拍前將每一個鏡頭全都畫下來,才打造了這樣一部無懈可擊的神作。
而《1917》則更像是一位偏執、理想主義的卓越藝術生。
為了拍成一部讓觀眾代入感十足的一鏡到底戰爭片,不惜一切代價。
在2020年奧斯卡上,理工科學霸擊敗了藝術生。
雖然這個信息大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正被理工男統治,但依舊需要天馬行空的藝術家。
《1917》的結尾,男一號又回到樹下,一片小白花靜靜地呆在一邊。恍惚間,讓人想起影片開頭,兩位年輕人在樹下小憩。
一切好像都沒有發生,都又好似經歷了一切。
剎那間,悲涼的情緒隨著影片的終結,開始洶湧泛濫。
在恐怖的戰爭黑影席捲過後,溫暖的人性成了最終的贏家。
別在家看盜版了。
這部為影院而生的爆米花戰爭電影,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