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的時候,如果聽到院外邊傳來「砰」的一聲巨響,大人們就會裝點大米、玉米,拿點零錢飛快跑出去,排隊爆米花。而孩子們對於那巨大的聲響,心裡既是害怕又是滿滿的期待,一大盆的爆米花端回家,就像收穫了戰利品一樣興奮。
如今大叔還是帶著他那「老搭檔」,往那一坐便會吸引很多人圍觀,大人們還會邊等邊圍著老師傅聊聊天,孩子們則好奇的看著老師傅一手轉動扶手,一手拉動風箱。撲嗒、撲嗒,隨著風箱有節奏的響起,煙霧升了起來,香味也隨之四散傳開,愈來愈濃。
隨著香氣瀰漫四周,到了最關鍵的時候了,爆米花的火候是有講究的,火大了、時間長容易爆焦了米花;火弱了、時間短又會爆成啞巴花。所以,老師傅說「引爆」的時間點是非常重要的,沒點真技術的人還真掌握不了。
這不,老師傅終於動身了,只見他拎起葫蘆鍋,將鍋口對準了有鐵皮口的麻袋,一隻腳踩在鐵鍋上。一瞬間,孩子們條件反射的捂上自己的耳朵,跑到了大人的身邊。只聽見「砰」的一聲巨響、一團白煙騰空而起。一時間,香氣四溢,原先的兩斤米,蹦出來的竟是白生生滿滿一袋。
爆出的米花白白胖胖,可以直接一把一把抓著吃,又脆又香;也可以做成米花糖,又脆又甜。做米花糖需要米花、芝麻、麥芽糖、白糖、花生等材料,首先將白糖、麥芽糖、芝麻等熬製成糖漿,再將米花倒入快速翻拌均勻,最後將翻拌均勻的米花糖倒入烤盤中壓平壓實,壓實的米花糖自然放涼後倒扣在案板上脫模;用刀切成小塊裝起來就是一袋袋的米花糖啦。當然,老一輩的人還會自己在家製作炒米花,首先在大鐵鍋裡炒米就是相當辛苦和費時間的。不能吃苦的人,根本不可能炒出米花來,更談不上要做「炒米糖」了。不同於電影院的爆米花,用「鐵葫蘆」爆出來的爆米花是圓圓滾滾的,表皮雖然碎裂成細小的碎塊,但都還緊包在玉米粒的外表,就好像爆開的時候外邊有一層堅固的網包著玉米,沒有讓表皮飛出去還貼在玉米上。而電影院賣的爆米花,就像從內往外炸開,表皮被拋飛並且成了不規則形。前一種爆米花被稱為「蘑菇球形爆米花」,而後一種則被稱為「蝶形爆米花」。
說到這,感覺周圍都瀰漫著米花和爆米花的香氣,口水都止不住的流下來,如果你有幸在街頭遇到了,那一定不要錯過了這一傳統美味,畢竟它比起現在的爆米花,更多了一份珍貴的記憶,更多了一份傳統老手藝的繼承,正如霜打過的青菜總是比大棚裡的甜;手工磨的「老豆腐」總能比機器做豆腐香.
丹陽市融媒體中心(傳媒集團)記者 郭淑
編輯 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