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憶 龍 山 雪
作者:祁增偉
前幾天,合肥下起了2020年的第一場雪,也許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因吧,微信朋友圈滿屏都是發布與雪有關的照片,有的表達遇到「白雪公主」的喜悅與浪漫,有的表達「瑞雪兆豐年」的祝願與祈盼,也有的表達在雪地裡撒野的童趣與天真.
我的思緒,卻隨著那紛紛揚揚的雪花,飛到了距合肥兩千多公裡外的吉林省梅河口市龍山,因為那是我在軍營工作了18年的第二故鄉所在地。
龍山隸屬梅河口市山城鎮,距市區四十公裡,與遼寧清原縣接壤,地處偏遠,條件艱苦。它曾經是個行政村,現在連行政村也不是,但是只要你到梅河口,一問龍山,一般人都知道。我認真地查過,在全國叫龍山的地方很多,但是位於沈(陽)吉(林市)鐵路龍山火車站附近的龍山,卻獨此一處,而且就是龍山駐軍的代表與化身。
龍山有歷史!那裡曾是參加抗美援朝的某集團軍數萬人「班師回朝」後的駐紮地,據說也正因此,原鐵道部專門在那裡開設了龍山站,北京到圖們、吉林到寧波等列車均在那裡停靠,就是為了部隊的戰備訓練和官兵的出行,直到上世紀70、80年代,因為換防,駐軍才逐漸減少。
1998年8月份,我軍校畢業剛去單位報到時,看到周邊那麼多閒置的老營房,高高的早已廢棄的水塔,時隱時現在草叢中的沙石路上,以及紅磚牆上依稀可辨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等字跡,都可以想像在那在奇冷異常的惡劣環境中,曾發生了抗美援朝、珍寶島戰役等驚天地、泣鬼神的北疆戰鬥故事。
龍山有血性!
近些年龍山的駐軍雖已不多,但是那裡有開闊的地幅與便利的交通,是極佳的外訓場地。一年四季,大批部隊集結在那裡駐訓演習,成千上萬的軍人云集於此,一呆就是好幾個月,各種運輸車、裝甲車、火炮等裝備一齊亮相,威武壯觀。特別是冬天,龍山訓練場冰雪閃亮,車輪滾滾,馬達轟鳴、炮火連天,一大批有靈魂、有血性的新時期革命軍人,在那裡爬冰臥雪,刻苦訓練。
我的女兒從小就在龍山軍營,聽著那槍炮聲長大,現跟我轉業一起回來後,還時常「回憶」說:那時龍山的槍炮聲,給了我最大的安全感,因為鬼子再也不敢欺負我們了!剛上初中的她,竟能說出這麼有深度的話語,讓我愕然。
龍山有回憶! 無法統計,有多少官兵在龍山那塊冰冷而又火熱的土地上,留下青春的足跡,灑下辛勤的汗水,他們常年默默守護著祖國的北疆,度過他們人生最寶貴的時光。而我也是其中光榮的一員,從意氣風發的青年直到年過不惑轉業,我的青春韶華都在那裡度過,我對龍山的每一塊土地,是那麼的熟悉與熱愛;對龍山的春夏秋冬,是那麼的痴迷與眷戀;特別對龍山的
雪,是那麼的刻骨銘心,魂牽夢縈.
部隊有句話:下雪就是命令。意思是說,只要一下雪,就默認為接收到鏟雪的「命令」,必須馬上拿起北方軍隊特有的、每人必備的工具——掃把、鐵鍬、鎬頭、木製推雪板(有的需五六個人協作才能進行作業)等,與雪「戰鬥」,全力以赴地清理營區所有道路上的積雪,並且要像疊軍被一樣,修成直線加方塊,有的還砌成雪雕、冰雕,成為北方軍營的「特產」。
好處有四:一來利於戰備與訓練,確保部隊隨時拉得出;二來方便官兵生活與出行; 三來磨練官兵意志與品格,培養戰勝嚴寒、迎難而上的精神; 四來可以打造北方獨特的軍營文化。
有的用雪雕成英雄畫像,表達對先烈的哀思與敬仰,有的用雪堆成「長城」,用樹枝在側面鑲上「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等字樣,昭示中央軍委與習主席提出的強軍目標既深入兵心,又無遠不屆。
遇到大雪、暴雪,鏟雪的任務極其繁重,「命令」來了,大家用鍬的,用鎬頭的,用掃把的,協作用推雪板的,用卡車改裝成的鏟雪車的,紛紛出動,人員合理編組,強弱搭配,領導與官兵均參與,人力與機械相結合,迷彩服與雪地互輝映,機器轟鳴聲與人員口號聲齊起伏,形成轟轟烈烈的鏟雪場面。
大家臉上的汗水、融化的雪水,凝結在眉毛和頭髮上,黑髮少年驀然成了鬚髮盡白的「老者」模樣,儘管累得腰酸背痛,但是看到整齊劃一、直線加方塊的美觀雪型時,看到xx座庫房周邊的硬化路面全部「露出雪面」、又能給其他部隊快速發放物資、實現「保障有力」的目標時,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
但有時高興的太早了!因為這辛勤勞動的成果,時常又被接踵而來的新雪,覆蓋的杳無影蹤。
沒有選擇,重頭再來! 哎,你說這雪啊,像不像個脾氣古怪的精靈?而且每年周而復始,真是可愛又可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軍委與習主席提出新的強軍目標,我們部隊深受鼓舞,作為瀋陽軍區首支戰役後勤支援力量的組成部隊,提出任何時候,部隊都能「拉得出、供得上、保打贏」,而冬季的冰天雪地,則是錘鍊部隊「走、打、吃、住、藏」五種能力的絕佳時機,也是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於是,已任單位業務處長的我,每到冬季,帶領我部抽組的人員,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氣溫下,在荒無人煙的茫茫雪野裡,組織開展實戰化保障訓練。從單兵體能戰術,到物資裝載、途中機動、雪地宿營,再到雪地偽裝、防護、前送等,一步一動嚴抓細摳,參訓官兵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龍山精神,忘我地投入到冬季訓練中來。在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各項訓練指標高標準完成,訓練成果還被解放軍報、軍區前進報、新華網等媒體刊載轉發。
北方雪地的夜晚,滴水成冰,哈氣成霜,夜間宿營的時候,我們把每個帳篷外面四周,都用雪覆蓋好,防止漏風,裡面用柴煤兩用爐生火取暖。為防止煤氣中毒,我們安排專人值班,輪流到每個帳篷巡查和添加燃料,保證帳篷裡的溫度達10度以上。有時我夜間查崗,看到可愛的戰友們,在一天高強度的訓練後,安心的睡在溫暖的帳篷裡,發出均勻的鼾聲,我為經過努力戰勝寒魔而格外高興,每每回想起來,都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三級士官任春,是我部炊事班長,重慶武隆人,沉默寡言且清秀俊朗,遠在老家的妻子,懷孕後血糖血壓極低,醫生警告說:嬰兒出生後可能有風險,家屬需要多照顧。孩子出生後,體質極弱,在重症病房呆了十多天,這位堅強的漢子,因為訓練考核,沒有多請一天假,揮淚返回部隊,也許是上蒼佑護,最終還是母女平安;另一名陝西定邊籍戰士王國雄,一級士官,也在炊事班,圓圓的臉蛋上始終泛著高原紅,微胖的身材,憨憨的性格,我們都親切的叫他「小熊」,從他平時樂觀開朗的言談舉止中,怎麼也看不出他的母親常年生病,唯一的妹妹罹患癌症.
可他倆都能將家庭的不幸深深藏在心裡,並轉化成工作的動力,不論是火熱的盛夏還是在數九的寒冬,每天都能為參訓官兵及時保障味道鮮美的熱食。在「嚴寒條件下的熱食製作」考核中,炊事班三個人,取得了在一小時內為300人保障「四菜一湯」的好成績,受到上級的好評與表彰。「胸前爐火烤,身邊雪花掉。天天圍灶臺,頓頓香飄飄。」--是我在部隊點名時,對他們客觀且真實的評價。
若非親歷,誰能料想:在風雪邊關的軍旅生涯中,還有多少有淚不輕彈的戰友兄弟,內心曾同樣承擔著幾多憂慮,幾多重荷,幾多悲傷啊!
時光荏苒!「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如今轉業已近四年的我,與大多數龍山的官兵一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徵程中,在鄉村振興的崗位上繼續奉獻著綿薄之力。
龍山的雪地上,早已沒有了我們的足跡,但我時常想:在龍山的雪地裡,廣大官兵一茬接一茬地駐守在那裡,他們戰冰雪鬥嚴寒、甘於犧牲的奉獻精神,應該是當今社會最寶貴也最奇缺的精神食糧;他們在雪地上刻苦訓練、摸爬滾打的颯爽英姿,應該是國家安寧、人民幸福的最可靠保證; 他們在雪地裡支起的一頂頂宿營帳篷,似一座座堅實穩固的堡壘,應該是新時代最火熱的「網紅打卡點」; 他們乘坐用白色偽裝網偽裝的多輛軍綠卡車,遊龍般行駛在茫茫雪野中,不正是奏響強軍戰歌的最動聽的樂譜嗎?
(2020年8月份,廬江縣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澇災害,本人在同大鎮白石天河埂邊,參加防汛時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