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這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到底該如何理解?

2020-12-23 綠波花影

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之所以聊辛棄疾詞中的這一句,是因為這句太有爭議了。而主要的爭議點在「那人」二字上,「那人」究竟是辛棄疾的心上人,還是辛棄疾本人,抑或是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的人呢?

針對這一問題,學術界引發了許多熱議。其中有四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

一、以「瓊瑤」為代表性的「愛情」本義

雖然這句詩在詩詞界非常經典,但我相信仍然有一部分人是通過電視劇《還珠格格》切身理解到它的情味。

一簫一劍瀟灑走江湖的「蕭劍」與皇宮貴養的端莊格格「晴兒」,他們的初見除了瓊瑤賦予的浪漫故事性,更在這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詮釋下,意韻悠長。

沒有"相見恨晚"的遺憾,卻有一種"原來你在這裡"的恍然如夢。

我們來看這首詞,首先題目"元夕",點明了時間和主題。"元夕"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

上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都在寫元宵節燈市的熱鬧場景。

下闕的"蛾兒雪柳黃金縷"有人理解為鬧市中的女子,眉如蛾,腰如柳,青絲在燈光的映襯下絲絲縷縷,非常動人。

同時,也有人理解為蛾兒、雪柳、黃金縷,都是那些女子美麗的頭飾。

不管怎麼被理解,這句本意確是形容女子的無疑。

所以緊接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本義上理解「那人」就是辛棄疾的心上人,或者燈市中其中一位陌生女子,都沒有毛病。

二、以王國維為代表性的「境界」含義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當中提出的「境界」美學,將原本寫兒女私情的三句詞,以小見大,巧妙借用來講做事業和學問。

其中第三境,就是引用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一句。

這裡的第一境講我們事業和創作要登高望遠,了解全局,方能明確目標與方向,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第二境有了目標與方向就必須堅定不移,執著忘我,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境經過奮鬥和磨練,積累經驗,自然會融會貫通,豁然領悟,達到一定的成就。

王國維的這一視角,更宏大寬廣,經他全新理解,不僅這句,乃至整首詞,都顯是」高大上「許多。

三、「那人」即辛棄疾本人

站隊這一觀點的網友非常之多。

我們細看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正是南宋國力日衰,內憂外患之時。

辛棄疾這位文人中的硬漢子,內心的憤懣與憂慮自不必說。他欲救國家於危難,挽人民於水火,卻孤掌難鳴,無力回天,空有一腔抱負而無處施展。

此時,那燈火闌珊處的女子,也就順理成章被理解成了作者本人。他孤芳自賞,孑然獨立,身影在昏黃的燈火中也有了飄渺之感。

融入這首詞的創作背景,許多人都覺得辛棄疾不能是那種兒女情長的書生,畢竟他的傳奇人生已深深烙印在世人眼中。「那人」從一定層面上來講,說指辛棄疾本人亦不會失了偏頗。

四、「那人」指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的人

從第三種理解觀點延伸開來,辛棄疾當時救國有心無力,內心困惑迷茫,渴望著,能有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出現,早日實現復國大業。此時燈市接近尾聲,他望著遠方,朦朦朧朧,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等著他。

如此,他的內心又燃起了希望和鬥志!

這樣的理解,似乎比第三種理解更多了些深度,能夠有這種感悟的人,想必內心很是細膩,並且擅長閱讀和思考。

總結:詩詞"意象"的多重理解

那麼,我們必須從其中選擇一種理解來對號入座嗎?當然不必。

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葉嘉瑩女士曾經說過:詞在初起的時候,本來就是那些個詩人文士寫給美麗的歌女去歌唱的歌詞,沒有想把我的思想懷抱、理想志意都寫到詞裡邊去。

每一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思想文化教養性格的種種不同的背景,去寫作和欣賞詩歌,都無法避免,你就是你,你無論是解脫,無論是創作,都帶著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

因此,對於這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管是哪一種理解,都可以被接受。

這也從側面說明,這首詞成功地引起了世人的共鳴,更讓世人發掘到了作者」有意掩蓋「卻又」不經意表露「的另一種思想情懷,它是一首真正意義的好詞!

相關焦點

  • 每周新歌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也不免訝異:那個「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的辛棄疾,那個高唱「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辛棄疾,筆下也有這樣的柔腸百轉啊!有人評價辛棄疾的《摸魚兒》詞為:肝腸似火,色貌如花。是說語言極美,而感情極厚。這首《青玉案·元夕》,又何嘗不是呢?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闌珊何意?詩詞大會難倒不少高手
    是不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年,王國維說辛棄疾這首詞是做學問三大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讓這首詞紅得發紫。但事實上,對於這首詞中某些字眼的意思,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詩詞大會曾出過這樣一道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中的「燈火闌珊」指的是什麼地方?
  • 《辛棄疾1162》: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照見了自己
    辛棄疾歸來後,招募了五十人敢死隊,束馬銜枚,闖入了金軍地盤。辛棄疾以五十人,衝進五萬人的金軍大營,生擒還在暢飲的張安國。隨後快馬疾馳,日夜兼程,將張安國押送至南宋政府,將其處斬。以上便是,辛棄疾戎旅生涯中最為光輝的時刻。也是他在日後不得志時的經常回憶。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人會背,卻常常理解錯這兩字!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談論「古今大學問者」所經歷的「三種境界」時,說到「第三境界」,就引用了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李準基《步步驚心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宋代 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解樹啊,燈火闌珊處那絕世獨立的身影,是不是你?富貴貧賤不能移,三觀漸遠可嘆息。最初,你們的相愛是因為彼此安慰;如今,你們的隔膜是因為立場不同。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王昭的眼神裡有著無限的留戀,也不及他內心難捨的萬分之一。那些沒能對解樹說出的壓力苦衷,王昭不會忘記自己的承諾,也不會對解樹放手。
  •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為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
  • 【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朝的元宵節沒有宵禁,單身男女可以大膽地走街賞燈,向意中人表達心扉。放燈時間為五天,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許嵩的《千百度》靈感來源於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詞句震鑠古今,更是成為王國維人生三境界裡的第三層意思,頓悟之後是豁然開朗。
  • 數字情人—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她卻在燈火闌珊處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出自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街上多是熙熙攘攘的人,我費力在人群裡尋找她的身影,然而蹤影全無,回首望去,她竟在一旁冷落的殘燈旁側。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辛棄疾生下來,就是個「亡國奴」。他生在被金朝奪去的土地,也就是淪陷區之中。他去參加金人舉辦的科舉考試,有「亡國奴」一心求的是功名,辛棄疾求的卻是情報。在京城,辛棄疾走到那裡,眼神瞟的都是倉庫、兵營、人員輪班情況.他一心想的都是:「哪天要是我帶著軍隊打到這裡來,我該怎麼搞。」
  • 當辛棄疾寫起婉約詞,燈火闌珊處的婉約,更勝過金戈鐵馬裡的豪放
    當辛棄疾寫起婉約詞,燈火闌珊處的婉約,更勝過金戈鐵馬裡的豪放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中,有兩顆瑰麗的耀眼明珠懸在高空,一個是唐詩、一個是宋詞,提及宋詞又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蘇軾、辛棄疾為首的豪放派,一派是由李清照為首的婉約派。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迴避現實的人,未來將更不理想。 3、命運總是光臨在那些有準備的人身上。 4、每一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 5、鏡子反映了真實 ,但事實卻是相反的。 6、願時光能緩,願故人不散。
  • 山東女排: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目前已經三個3:0連勝三場,對山東女排來說,真可謂: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山東女排能打球的人多,如何調配好一套穩定、高效的主力陣容確實是主教練李巖龍面臨的實際問題。在排超聯賽前半階段,山東女排成績並不理想,問題之一就是對場上隊員的不自信,輸球就換,看似誰都能打,但誰打都沒信心。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王國維《人間詞話》之二六「成大事業、大學問」,是指追求真理,而非世俗的學問和事業。
  • 好書推薦|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是心動呀就像作者所說的那樣:「我們」,兩個字雖然簡單,但意味深長,因為在她看來,無論是小說中的人物還是現實中的讀者,很多人的感情其實都是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莫幹山闌珊山居-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莫幹山民宿闌珊山居民宿』,大概就是得名於此。夜裡漫步在這林蔭古道中,伴著夏日蟬鳴,聽著溪水流淌,放眼望去,置身於大自然的清新空氣中,似與山林共度這夜幕裡面的少許寧靜。
  • 電影課: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1162》
    中原百姓不堪嚴苛壓榨,奮起抗金,年方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在家鄉濟南四風閘聚集鄉眾起義。結果遭到金將忽爾巴圍攻。辛棄疾在亂軍中四處拼殺救下女英雄霜花、榔頭等人。四風閘是辛棄疾的家鄉,這一情節電影虛構的較多,大量動作鏡頭著力塑造辛棄疾的武功高強,重情重義的特點。突圍之後的辛棄疾帶領眾人前去泰安,準備投奔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辛棄疾的同學賈瑞為了考驗他,故意讓他去襲擊金兵的運糧隊。
  • 仙劍3的遊戲情緣,源於遊戲的中式婚禮,燈火闌珊驀然回首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在燈火掩映之間,若是見到了決心追尋一生那個人,不免駐足久視凝望。——劍俠情緣三「煙火誓詞」也許很多人開始揣測「遊戲情緣呀」!莫不是前世註定,又哪來的情深意切。
  • 【將進酒Bar】詞豪辛棄疾:一切柔情,皆在燈火闌珊處
    這一次才仔細看明晰眼前的景:田野裡柔風輕露,酒醉的人滿眼溫柔,看著萬家燈火,聽著歡聲笑語……感恩夜裡風露對千頃稻香的滋潤。扶著松樹起來後,卻懷疑松樹要扶自己,一把推開還說道:「一邊去吧!」畫面感太強了。這個憨態可愛的老頭喝醉後,一肚子不合時宜,又不便明言,戲耍起了一棵松樹。
  •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紀念王國維先生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40周年『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段極為精彩的議論,集北宋詩人晏殊《鵲踏枝》,北宋詩人柳永《鳳棲梧》(又見歐陽修《蝶戀花》)和南宋詩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詞句,十分精確地闡述了人生和學問事業成功的境界,即樹立目標,孜孜追求,頓悟成功。
  • 歐陽修這元宵詞,被辛棄疾《青玉案》碾壓近千年,懂詞的表示可惜
    又是一年元宵節,這是一個極富東方色彩的浪漫節日。每年此日,男女老幼,上街賞燈,不免生出許多「驀然回首」的往事。人生最難忘的,恰是那「燈火闌珊」,意猶未盡,夢尚未醒。於是,辛棄疾一首《青玉岸·元夕》從此人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