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遭受山洪災害的浙江省江山市秀峰村迎來了一件大事——同濟大學與江山市聯建的人才培養基地掛牌。我校交通學院周順華教授告訴記者,發動自己的學生、朋友助建、免費設計的秀峰村第二座橋——知新橋等六處建築竣工,這個掛牌儀式就算是竣工典禮了。
3年前,按照父親的遺願為老家修了一座「衝不走的橋」
去周順華教授的老家浙江江山秀峰村是今年一場大雨過後。山坑溪水依然有些渾濁,貼山的公路路基已經被掏空,水泥路面的板子兀自懸在那裡,裡面隱隱約約的黃土空洞已經快到山腳了。
專家們在考察水毀村莊
「這裡是填起來的?」我問。
「是。路基就靠外面一層麻石遮護,衝掉了就是黃土,很容易就掏空了。」秀峰村張淑華書記說。
「山洪下來,水沒出路,肯定要斷了村裡的通路。」我說。據了解,這條路是通往遂昌的縣道。
洪水掏空了路面地基
秀峰的日常是青山綠水、小溪潺潺,但山洪一來就毀房屋、斷橋梁,所到之處霸氣十足。但是,被毀道路下遊百米處、山坑溪上2016年修築的豐禾安橋穩若磐石,走過平坦寬闊的橋面,耳邊又響起周順華老父親周延泉臨終前叮囑他的話:「為大家修一座衝不垮的橋」。於是,周順華和自己的學生們紛紛捐款,籌集啟動資金,多方齊心協力最終建成了「豐禾安橋」。
豐禾安橋讓周順華在秀峰村、江山市有了別名:鄉賢。橋也成了村裡的文化教育基地: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阿基米德、普羅米修斯、網際網路、高鐵,甚至還有納米、雙螺旋結構等等微觀世界的元素……橋欄上,我們一一看過去。「我喜歡看,放學了、路過了都要看看。」一位燦爛笑臉的小男孩說完,一溜煙跑開了。「愛心橋變成了科普橋、知識橋,大人小孩橋上看不明白的文字就到橋邊村部樓裡的『周延泉圖書室』找資料。他在扶貧,更在扶智、扶文化。」張淑華書記很是為鄉賢周順華的做法自豪。
第二座橋修好,村裡景觀瞬間上了檔次
第一座橋修好了,原來的錢款還有剩餘。周順華又與張淑華商量,在上遊再修一座橋,設計方案出來了,村民們眾口一詞:造一座有頂棚的風雨橋,這樣下雨天也能跳廣場舞了。華東院軌道交通與市政工程院的設計者們說,等到上遊的那座橋建成了,秀峰村的這條小河就成了景觀河,河兩岸的文化圈就形成了,這裡真就成了「世外桃源」。
「還是『眾籌』嗎?」記者問周順華。他說:「我的學生越來越多的,他們只要聽說建新橋的事情,可能還會自發『眾籌』的。」周順華告訴記者。
果然,秀峰村第二座橋修得很快,去年初動工,去年八月就竣工了。設計者還是臧延偉帶領的華東院軌道交通與市政工程院,免費,建設施工單位通過招投標確定。同時建成的還有村中其它五座建築:格物榭、中和廊、思文軒、養志亭、清心亭。
知新橋
「第二座橋名字叫知新橋。孔子有言,溫故而知新。秀峰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好好珍惜、咀嚼,變成前進的新動能。」周老師看著我,目光堅定。我問他,橋什麼時候動工的,他說不知道;又問他,什麼時候竣工的,還是不知道。但他知道,這座橋竣工時,張淑華書記的心情很激動,但自己沒讓張書記搞竣工典禮,說:「村裡還不富裕,我們還是把錢省下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六處新構築,周順華的思路從功能轉向文化
掛牌儀式的間隙,記者仔細觀看知新橋:溪中兩橋墩、三涵孔,灰白的橋體上飛架紅紅的楹柱、黛色鴛瓦的廊亭,橋頭那翹角翬簷高高地揚起驕傲的雙翅,仿佛想從山澗高飛遠走。忍不住上了長廊,上面早已坐滿了鄉親,大家的腦袋都朝著一個方向:村中廣場。那裡正在進行同濟大學—張村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
放眼環視,雨後的青山輕紗嫋嫋,牽著樹枝,戀著樹冠,纏繞著、婉轉著,欲離又還;山澗的水漸漸清澈,陽光下白白的、晶瑩的,流珠淌玉一般讓人歡喜;溪那邊,一位農人正在插紅薯秧子,另一側,周順華的聲音沙而亮:「村口的清心亭那副對聯:清流一溪盡芳華,心明二界有神靈。說的是我們張村秀峰有長流不息清澈純淨的溪水,盡顯我們美好的年華;『二界』內容豐富,既說我們村古建築豐富,也有現代建築;既有古老文化,也有現代精神;既有內心清明淡定,眼前儘是美好的意思,又表示我們秀峰山頂太陽山(道教)、山下溪西殿(佛教)兩層含義。」周順華教授正在講解他為六座新建築所撰對聯的含義。
走到知新橋正中,那就是思文軒了。為何名「思文」?《詩經·周頌·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體會周順華引述這段文字的良苦用心,周族祖先開創農事,養育萬民之功德。在秀峰村,周為大姓,故引此詩;「中和廊」的命名源自《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周順華命依水而建的廊為「中和」,祈祝天地各歸其位,萬物滋長榮發,田間蛙聲一片。還有格物榭,希望村裡的鄉親格物致知,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榭名取格物,以求探究事理,懂得為人處世應正心誠意;而小學邊立「養志亭」,鄉賢周順華用心至深。
「這些橋亭廊榭,既是周教授回報鄉裡的實際行動,更表達了他希望我們張村重振昔日文化興村的輝煌,湧現出更多鄉賢。周教授用心良苦,他身上古風昭然。」張淑華說。
歷史悠久的秀峰文化底蘊深厚,周順華說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
掛牌儀式結束,周順華就和同行者商量起來:「有條過道要穿過秀峰村,我看交通學院的研究生們可將此列入調研計劃,比勘一下,是走村外還是走村內好。」
「周老師回饋老家發自內心。」人群中有人情不自禁地說道。「周老師不僅用知識,還用知識的成果——學生,齊努力,為村裡造橋,造亭子,造太陽宮,等等。周老師的做法應該稱作『鄉村振興的鄉賢模式』。」我校交通學院黨委書記吳兵教授稱讚道。
行走在秀峰村中,滿眼都是徽派風格的民間建築樣式,粉牆大多剝落而斑駁,黛瓦有的依然古風漫溢,有的已經歪斜難支了;周氏大宗祠大門樓五簷列兩邊、翬簷朝青天,蔚藍之下宛如雁陣,「撲撲」向蒼穹而去;黃氏宗祠亦如式,但木雕更為繁富,畫面更為繁華,所刻皆是祖先行跡。走著看著,山泉水正從農戶門前流過,農人站在水裡洗洗涮涮,見到我們秋菊般地臉滿是燦爛;總兵府早已沒了蹤影,只有兩尊殘舊的石獅子,一隻歪斜斷裂,另一隻正用前掌護著小獅子,小獅子墊腳翹首頑皮的樣子十分可愛,母子倆形象靈動,場面溫馨。那總兵就是村裡的武狀元黃瑞了。「小時候,我們常到溪西殿來玩,你看著冬瓜梁、穿鬥柱,都成這樣了。」周順華指著溪西殿裡歪在地上的桁條,沒了屋頂的梁柱,說「溪西殿一定要儘快修復,下一步張村的道教、佛教建築都要恢復起來」。秀峰有近一千五百餘年建村史,向以「耕讀傳家」,三張四進士的張家、「令德傳後,縉紳不絕」的周家、「武將輩出,儒學仁厚」的黃家等家族均聲名遠播,以至於「浙江古鎮古村落叢書」中收錄的張村秀峰被稱作「宗祠聖地,狀元故裡」。
陪同我們的張淑華書記說,村民們最愛的還是豐禾安橋、知新橋這些通風敞亮、遮陽避雨的地方,那是他們練習威風鑼鼓、黃家拳的好場地,每天清晨傍晚,這裡就是「大集」;中和廊裡更是村裡的「南京路步行街」,一天到晚人多。說著走著,就看見知新橋上孩子們正在練習拳法:8個孩子或分紅、或青白的衣裳,正隨著音樂節奏,騰挪跳躍,一招一式,有模有樣。「女孩子練拳可以保護自己,身體好,還能拿冠軍。」13歲的柴晨瑩告訴我們說。當地媒體說,71歲的村民黃玉珊,每天都會到這廊橋上舞劍、練拳,報導稱:「周順華還被浙江省聘請為張村鄉的駐鎮規劃師。這兩年,得益於他的規劃指導,張村鄉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展順利,秀峰村也因此舊貌換新顏。」
周順華說,村裡文化底蘊深厚,只是現在大多還蒙了一層灰。美麗鄉村、振興鄉村,對於秀峰來說首先要擦亮傳統文化這張獨一無二的名片。下一步,我要把精力集中到讓這些好東西放出光彩來。(程國政)
呼喚更多的鄉賢
周順華教授在老家秀峰村修橋構亭的舉動,讓村裡村外的人們盡生「鄉賢」之嘆,有甚者還說這是「鄉村振興的鄉賢模式」。
何謂鄉賢?古時是指那些因才德崇隆、功業卓著而榮耀鄉裡的賢達,即符合古人所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鄉賢是中國傳統鄉村的社會穩定器、鄉中後生拼搏奮鬥的精神發動機、村民安居樂業的定盤星、鄉風文明的道德支柱,鄉賢身上扛的是忠孝、仁義、愛國和勤奮精進。
農耕社會,官員致仕大都告老還鄉,回到老家辦書院學堂、修橋鋪路,聽理鄉人爭訟,協助指摘彰表官府為政之事。江山秀峰村的集義書院便是。可以說,中國鄉村成為超穩定社會結構,與代代接續、庚戌不已的鄉賢歸老桑梓關係極大,即如周順華的父親老了也在村裡辦圖書室、放映室。
隨著工業化的飛速發展,鄉村不再是從前的桃花源,歲長月深,漸漸就成了空心村、留守村,原本耕讀傳家、子孝孫賢的農村全非舊時模樣。鄉村空了,國焉能安然如故?於是,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兩次將「鄉賢文化」列入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指出:「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
周順華能被大家稱為鄉賢,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他學有所成,幹出了一番事業。他從事的是軌道交通,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他的發明讓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鐵路時不用限速。但他更高興的是為國家培養除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我的學生越來越多的,他們只要聽說建新橋的事情,可能還會自發『眾籌』的。」他說。這是他做善事、做好事的底氣。
再者,他謹守孝道之舉讓人動容。在這個膽量、勇氣和智慧並不缺乏的年代,我們缺的就是穩定器——「德」。何謂德?對於周順華來說,就是謹遵老父親的遺囑,「為鄉親們修一座衝不走的橋」。周順華修了,自己沒有多少錢,便發動自己的學生。周順華知道父命如山,知道一諾千金,知道村裡的鄉親們都在期盼美好生活,他起初雖有些不好意思,但捐錢的話還是說了。說了,學生們都很踴躍,於是橋修成了,也成就了他這位「鄉賢」,他當選了上海市「2017年度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
第三,他回報桑梓的心思沒有盡期。我們在秀峰村青石的巷子裡、高大的牌坊前、頹圮的老宅中,聽著周順華講述小時候的故事,他的聲音很亢奮、表情很激動,小小的身軀裡仿佛正在蓄積能量、血脈賁張:「你看著總兵府,都是我們村研文習武的最好見證,可惜只剩地基了!」「你看這古涵洞,水就這樣流過農戶門前,洗洗涮涮多方便」「太陽山的建築中不能放道教的東西,道教的應在溪西殿」……我鮮明地感到周順華已經從當初的功能助鄉轉向文化興村了。
周順華是位好鄉賢,好就好在他總是先想一步、多走一步,步步都是在真幹。正因為如此,浙江聘請首批鄉村規劃師,周順華在列。
我們高興地看到,新時代的鄉賢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農村基層黨組織、自治組織現任領導、本鄉本土的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鄉村精英、大學生村官只要德行高尚、真幹事真創業都是鄉賢。他們在今天的鄉村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引領我們的鄉村越來越美,讓村民們不離鄉土也能致富的夢成為現實。一茬茬、一代代的鄉賢這樣接續幹下去,一定會止住鄉村空心化的步伐,讓我們的鄉村又成為美好的「桃花源」。
我們呼喚千千萬萬個鄉賢周順華。(鍾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