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鄉賢力量,推動鄉村發展,是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安福縣洋門鄉積極挖掘和發揮鄉賢作用,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鄉賢資本、智力、人才回鄉,助力鄉村振興。
返鄉創業 帶動一方
冬日暖陽,漁味濃濃。近日,走進省級貧困村安福縣洋門鄉嘉溪村的弘錦蝦蟹養殖基地,岸下,幾位幫工;岸上,基地負責人曹亮明帶著村民正往兩臺魚罐車裝載桂魚。「夏賣蝦,秋賣蟹,冬賣魚。今天這兩車桂魚走南昌,賣了3萬元。」大半天的忙碌也掩不住曹亮明滿臉收穫的喜悅。他的養殖基地從300畝擴張到600畝,每年有近百萬元收益。
這是該鄉鄉賢返鄉創業的縮影。在鄉賢的示範帶動下,洋門鄉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整合多方人才、資金、技術資源,扶持高產油茶擴面1萬餘畝,新增蝦蟹養殖1000餘畝,積極推動高產油茶主產業提質升級,瓜果、苗木、藥材種植、肉牛等綠色產業遍地開花。
此外,該鄉重視搭建鄉賢交流平臺,聯絡洋門籍在外鄉賢百餘名,定期召開「三請三回」聚力家鄉獻策會,成功引進永德立新能源、東精達五金、金谷機電、和聲電子等多家鄉賢企業進駐縣高新技術園區。這些企業在用工、納稅、完備產業鏈等方面,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回報桑梓 不遺餘力
去冬今春,新冠肺炎疫情讓各地一「罩」難求,洋門籍在外鄉賢時刻關注家鄉疫情。「現在還缺什麼物資,我儘量去籌集。」「口罩到了,請派人去取貨。」「捐哪裡,我也出一份力。」疫情發生後,在各鄉賢群裡總能看到種種暖心發問。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鄉賢共為家鄉籌措2.3萬餘只醫用口罩、100餘個體溫計等緊缺防護物資,並第一時間送到家鄉抗疫一線。
在鄉親最需要的時候,鄉賢們總會不遺餘力地伸出援助之手。鄉賢朱軍求等籌資40萬元修復槎江中橋,楊喜光捐資30餘萬元用於嘉溪村村級建設,唐新明捐資15萬元為沛溪村塘坊安裝65盞太陽能路燈……近幾年來,洋門鄉賢為家鄉捐款捐物數百萬元,用於修路修橋、環境整治、新農村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鄉親們打造美麗宜居的幸福家園。
傳承古韻 記憶鄉愁
嘉溪村鄉賢王勳燦,除了他本職的村醫身份,還有另一個身份——「嘉溪村管樂隊」創始人。父親王紹嶽是祖傳嗩吶人,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對吹嗩吶這一民間藝術發生了極大的興趣。2000年,他組建了「嘉溪村管樂隊」,受到周邊群眾熱捧,曾先後多次參加市縣鄉舉辦的農村特色文化品牌展演。他所收集整理的《十番鑼鼓》已收錄至《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被稱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的「活化石」。
小橋流水桃源家,青磚黛瓦馬頭牆,冬日,嘉溪村風景如畫。這幅風景的背後,得益於村裡王樵生、王夏峰、王仁峰等鄉賢成立的嘉溪古村落保護工作理事會。他們建言獻策,為嘉溪村古村落保護修繕起到重要的作用。2018年12月,嘉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此外,該鄉「古法榨油」、「中秋燒塔」,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有著鄉賢們的身影,他們在發掘、保護、傳承中這些帶著鄉愁元素的文化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 劉志宏、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