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熟悉科幻的讀者,都對「太空歌劇」這個名詞不陌生。
一般我們認為,「太空歌劇」是發生在深空中酷炫宏大的宇宙史詩,比如《星球大戰》《銀河帝國》。
雖然《星球大戰》系列,確實對「太空歌劇」概念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概念在最開始是完全貶義的。
如果阿西莫夫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後人稱為「太空歌劇」,估計要被氣得活過來。
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太空歌劇」?它又是如何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如今重要的科幻分支?
這一期的科幻播客節目——驚奇電臺,熊貓君就請到了電子騎士嚴蓬老師和科幻作家張凡老師,
和大家一起聊聊「太空歌劇」以及它的代表作品——《海伯利安》系列!
01
「太空歌劇」最初是個貶義詞?
為啥說「太空歌劇」是個貶義詞呢,這可不是熊貓君亂說,而是確實存在歷史淵源。
「太空歌劇」(space opera)最初是和西部片(horse opera)、肥皂劇(soap opera)並列的一種命名,只是這兩個概念都沒翻譯出「歌劇」。
指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那種陳詞濫調的、在太空船裡發生的故事,其實在當時是個貶低的詞。
其實最開始的「太空歌劇」,就是把類似騎士小說、冒險小說的故事搬到太空裡。
一個英雄主角跑到外星,贏得了公主的青睞或是把那個星球的人民解放出來,並沒有什麼科幻感。
因為當時,很多科幻小說都處於沒有發展成熟的狀態,所以「太空歌劇」最初有種地攤讀物的意味。
而隨著後來慢慢出現一些不錯的作品,所以大家對「太空歌劇」這種科幻形式就開始重新看待了。
尤其是1977年《星球大戰》上映,把「太空歌劇」在影視方面拉到一個高峰。
再後來,一些好的科幻作品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種英雄式的主角和星際戰爭的主線感興趣。
所以後來的人們重新梳理「太空歌劇」的概念時,也把這作為很重要的特徵。
其實從語言和文風來講,「太空歌劇」某種程度上確實有歌劇的華麗色彩和一種燦爛輝煌的效果。
這種崇高美需要宏大的設定,很多故事發生在宇宙深處的遙遠星系,給人空間上的震撼感,而且大多會寫成系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空歌劇」並不非常在意科學細節方面的合理性,他們可能會書寫出一些不那麼嚴謹的技術點子。
一些對科幻的定義比較嚴苛的讀者或作者,甚至會認為這不屬於科幻。
阿瑟·克拉克就說過,他雖然很喜歡《星際迷航》以及盧卡斯創造的恢弘宇宙,但他覺得那些作品都不屬於科幻。
但作為小說,「太空歌劇」的盛行還是提供了非常多的經典作品,其中就包括神性與詩性齊飛的科幻神作——《海伯利安》系列。
02
《海伯利安》的神性與詩性
《海伯利安》系列一共四部曲,作者是美國作家丹·西蒙斯。
第一部《海伯利安》在出版的第二年就橫掃了各大科幻獎項,包括雨果獎、軌跡獎、日本星雲獎等。
書名取自英國詩人濟慈的同名長詩《海伯利安》,在故事情節中也處處可見作者對這位詩人的致敬。
在作者構想的28世紀,1600億人類散布在200多顆星球上,他們分成了不同的派別,通過可瞬間傳遞的傳送門連接起來,組成了所謂的環網。
一顆名為海伯利安的行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謎團,為了解開這些謎團,7名來自不同星球,擁有不同職業、背景,懷揣著不同目的的朝聖者前往那裡。
在旅途中,他們講述了各自的故事,這幾個故事就構成了第一部的主要內容。
這種故事的結構,會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
丹·西蒙斯選擇了「海伯利安」這首詩的名字為行星命名,又採取了這樣一種傳統民間故事的寫作方式作為小說的主要結構,有著相當多的考慮。
首先,他營造了一個環境,就是大家坐下來圍著篝火聽故事的模式,這是特別容易做成故事裡套故事的一種形式。
其次,《海伯利安》有著非常宏大且陌生的設定,一個敘述者的視角很難完整概括,這種情況本身就比較適合藉助多個故事敘述者的方式。
所以第一部選擇了7個人,每個人的角度、性格、遭遇都不太一樣。而在講故事和設定的同時,把最終落點落在人性上,這也是《海伯利安》的一個重要特徵。
把科幻設定做得複雜、宏大,是很難,而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通過這些設定展現出來,則是更難,而《海伯利安》做到了。
《海伯利安》的大背景是所謂逝去了的世界,這和濟慈詩歌中對過去美好的歌頌是相近的,所以它天然的詩性特別蓬勃旺盛。
《海伯利安》中每個故事,都能感受到作者但·西蒙斯苦心經營的詩性和神性的疊加。每個故事都代表某一大方面:第一次接觸、軍事、語言、人工智慧……
書中的故事並不是簡單的並列,而是形成了一種復調的結構,一個一個故事看下來,加在一起才能感受到全知全能的世界。
由於7個人的經歷、背景各不相同,讓故事呈現出豐滿真實的狀態,對作者本人的知識要求極高。
書中關於考古、宗教、詩歌等等現象的描述,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作者極高的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
更難得的是,這些淵博的知識完全沒有影響故事的進展。丹·西蒙斯非常明確的知道,寫到多少的程度是最合理的。
既能充分展現故事和設定,讓讀者受到詩性和神性的感動,又不會陷入掉書袋的情況,將所有想要表達的東西,收斂卻又一分不少地傳遞給讀者。
或許正因如此,時至今日,《海伯利安》仍是科幻文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複製下方紅色淘口令,
即可購買《海伯利安》四部曲
本期文章來自科幻音頻播客節目:驚奇電臺。
這是一檔由熊貓君出品,JustPod製作的科幻主題播客節目。
在這裡,我們一起聊一聊科幻作家腦袋裡最偉大、最詭異、也最惡趣味的點子。
每期節目有2-3位參與者,以圓桌漫談的形式呈現每期希望討論的話題。
戴錦華:著名學者,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多次開設中國電影系列專題講座;
吳巖: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創始人之一,著有《生死第六天》《引力的深淵》等。
丁丁蟲:科幻文學評論者、翻譯者,網絡雜誌《幻動》、幻想文學評論雜誌《邊緣》編輯;
陸大鵬: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精通英德法三種外語,代表譯作《金雀花王朝》、《伯羅奔尼撒戰爭》等。
.
節目製作完成後將在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蘋果播客、小宇宙APP等多渠道上線。
這套節目的製作團隊也是曾經出品過《忽左忽右》《跳島FM》《創業內幕》《杯弓舌癮》等節目的JustPod。
目前,《驚奇電臺》已經更新了15期:
01 克蘇魯神話中「不可名狀的恐怖」到底是什麼?
02 戴錦華談厄休拉·勒古恩:如果你愛她,又怎麼會絕望?
03 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冷爛欠」笑話,是怎麼出圈的?
04 特德·姜的治癒系宿命論:存在便是一個奇蹟,思考就是一件樂事
05 威廉·吉布森的碎片化寫作:對電腦一竅不通,卻成賽博朋克之父
06 影響劉慈欣的人:阿瑟·克拉克,用文字轉述了宇宙之廣袤和深邃
07 謙稱自己只是排第二的科幻作家,但阿西莫夫創造了偉大的基地
08 文學年菲利普·K·迪克:在破碎的生活中嘲諷一切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訂閱「驚奇電臺」欄目,和大佬一起暢聊科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