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歌劇」=星球大戰?原來這麼多年我們都誤會了

2021-02-08 賣書狂魔熊貓君

相信所有熟悉科幻的讀者,都對「太空歌劇」這個名詞不陌生。

 

一般我們認為,「太空歌劇」是發生在深空中酷炫宏大的宇宙史詩,比如《星球大戰》《銀河帝國》。

雖然《星球大戰》系列,確實對「太空歌劇」概念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或許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概念在最開始是完全貶義的

如果阿西莫夫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後人稱為「太空歌劇」,估計要被氣得活過來。

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太空歌劇」?它又是如何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如今重要的科幻分支?

這一期的科幻播客節目——驚奇電臺,熊貓君就請到了電子騎士嚴蓬老師和科幻作家張凡老師,

和大家一起聊聊「太空歌劇」以及它的代表作品——《海伯利安》系列

 

01

「太空歌劇」最初是個貶義詞?

 

為啥說「太空歌劇」是個貶義詞呢,這可不是熊貓君亂說,而是確實存在歷史淵源。

 

「太空歌劇」(space opera)最初是和西部片(horse opera)、肥皂劇(soap opera)並列的一種命名,只是這兩個概念都沒翻譯出「歌劇」。

指的是上世紀四十年代那種陳詞濫調的、在太空船裡發生的故事,其實在當時是個貶低的詞。

其實最開始的「太空歌劇」,就是把類似騎士小說、冒險小說的故事搬到太空裡

一個英雄主角跑到外星,贏得了公主的青睞或是把那個星球的人民解放出來,並沒有什麼科幻感。

因為當時,很多科幻小說都處於沒有發展成熟的狀態,所以「太空歌劇」最初有種地攤讀物的意味。

而隨著後來慢慢出現一些不錯的作品,所以大家對「太空歌劇」這種科幻形式就開始重新看待了。

尤其是1977年《星球大戰》上映,把「太空歌劇」在影視方面拉到一個高峰。

再後來,一些好的科幻作品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種英雄式的主角和星際戰爭的主線感興趣。

所以後來的人們重新梳理「太空歌劇」的概念時,也把這作為很重要的特徵。

其實從語言和文風來講,「太空歌劇」某種程度上確實有歌劇的華麗色彩和一種燦爛輝煌的效果。

這種崇高美需要宏大的設定,很多故事發生在宇宙深處的遙遠星系,給人空間上的震撼感,而且大多會寫成系列。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空歌劇」並不非常在意科學細節方面的合理性,他們可能會書寫出一些不那麼嚴謹的技術點子。

一些對科幻的定義比較嚴苛的讀者或作者,甚至會認為這不屬於科幻。

阿瑟·克拉克就說過,他雖然很喜歡《星際迷航》以及盧卡斯創造的恢弘宇宙,但他覺得那些作品都不屬於科幻。

但作為小說,「太空歌劇」的盛行還是提供了非常多的經典作品,其中就包括神性與詩性齊飛的科幻神作——《海伯利安》系列

02

《海伯利安》的神性與詩性

 

《海伯利安》系列一共四部曲,作者是美國作家丹·西蒙斯。

第一部《海伯利安》在出版的第二年就橫掃了各大科幻獎項,包括雨果獎、軌跡獎、日本星雲獎等。

書名取自英國詩人濟慈的同名長詩《海伯利安》,在故事情節中也處處可見作者對這位詩人的致敬。

在作者構想的28世紀,1600億人類散布在200多顆星球上,他們分成了不同的派別,通過可瞬間傳遞的傳送門連接起來,組成了所謂的環網。

一顆名為海伯利安的行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謎團,為了解開這些謎團,7名來自不同星球,擁有不同職業、背景,懷揣著不同目的的朝聖者前往那裡。

在旅途中,他們講述了各自的故事,這幾個故事就構成了第一部的主要內容。

這種故事的結構,會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

丹·西蒙斯選擇了「海伯利安」這首詩的名字為行星命名,又採取了這樣一種傳統民間故事的寫作方式作為小說的主要結構,有著相當多的考慮。

首先,他營造了一個環境,就是大家坐下來圍著篝火聽故事的模式,這是特別容易做成故事裡套故事的一種形式。

其次,《海伯利安》有著非常宏大且陌生的設定,一個敘述者的視角很難完整概括,這種情況本身就比較適合藉助多個故事敘述者的方式。

所以第一部選擇了7個人,每個人的角度、性格、遭遇都不太一樣。而在講故事和設定的同時,把最終落點落在人性上,這也是《海伯利安》的一個重要特徵。

把科幻設定做得複雜、宏大,是很難,而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通過這些設定展現出來,則是更難,而《海伯利安》做到了。

《海伯利安》的大背景是所謂逝去了的世界,這和濟慈詩歌中對過去美好的歌頌是相近的,所以它天然的詩性特別蓬勃旺盛。

《海伯利安》中每個故事,都能感受到作者但·西蒙斯苦心經營的詩性和神性的疊加。每個故事都代表某一大方面:第一次接觸、軍事、語言、人工智慧……

書中的故事並不是簡單的並列,而是形成了一種復調的結構,一個一個故事看下來,加在一起才能感受到全知全能的世界。

由於7個人的經歷、背景各不相同,讓故事呈現出豐滿真實的狀態,對作者本人的知識要求極高。

書中關於考古、宗教、詩歌等等現象的描述,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作者極高的知識儲備和藝術修養

更難得的是,這些淵博的知識完全沒有影響故事的進展。丹·西蒙斯非常明確的知道,寫到多少的程度是最合理的。

既能充分展現故事和設定,讓讀者受到詩性和神性的感動,又不會陷入掉書袋的情況,將所有想要表達的東西,收斂卻又一分不少地傳遞給讀者。

或許正因如此,時至今日,《海伯利安》仍是科幻文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複製下方紅色淘口令,

即可購買《海伯利安》四部曲

 

本期文章來自科幻音頻播客節目:驚奇電臺

這是一檔由熊貓君出品,JustPod製作的科幻主題播客節目。

 

在這裡,我們一起聊一聊科幻作家腦袋裡最偉大、最詭異、也最惡趣味的點子

 

每期節目有2-3位參與者,以圓桌漫談的形式呈現每期希望討論的話題。

戴錦華:著名學者,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多次開設中國電影系列專題講座;

吳巖: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創始人之一,著有《生死第六天》《引力的深淵》等。

丁丁蟲:科幻文學評論者、翻譯者,網絡雜誌《幻動》、幻想文學評論雜誌《邊緣》編輯;

陸大鵬: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精通英德法三種外語,代表譯作《金雀花王朝》、《伯羅奔尼撒戰爭》等。

.

節目製作完成後將在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蘋果播客、小宇宙APP等多渠道上線。

這套節目的製作團隊也是曾經出品過《忽左忽右》《跳島FM》《創業內幕》《杯弓舌癮》等節目的JustPod

 

目前,《驚奇電臺》已經更新了15期:

01 克蘇魯神話中「不可名狀的恐怖」到底是什麼?
02 戴錦華談厄休拉·勒古恩:如果你愛她,又怎麼會絕望?

03 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冷爛欠」笑話,是怎麼出圈的?

04 特德·姜的治癒系宿命論:存在便是一個奇蹟,思考就是一件樂事

05 威廉·吉布森的碎片化寫作:對電腦一竅不通,卻成賽博朋克之父

06 影響劉慈欣的人:阿瑟·克拉克,用文字轉述了宇宙之廣袤和深邃

07 謙稱自己只是排第二的科幻作家,但阿西莫夫創造了偉大的基地

08 文學年菲利普·K·迪克:在破碎的生活中嘲諷一切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訂閱「驚奇電臺」欄目,和大佬一起暢聊科幻吧!

相關焦點

  • 《星球大戰》六部曲——太空家庭倫理劇
    那《星球大戰》到底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這一切都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某一天說起了。PS:星球大戰的拍攝動用了大量的模型,你甚至可以把這個電影說成一個科幻特攝!(其實早期科幻電影很多都是用模型)連結地址【正片花絮】當然,每個成功的電影都離不開製作者的精雕細磨。
  • 比《星球大戰》早二十年的科幻電影,是一曲理想裡的太空歌劇
    所以可以直接舉證後世許許多多經典太空歌劇電影電視劇都致敬借鑑甚至直接抄襲了本片的種種設定。太空歌劇電影的先行者,經典之作,能夠無休止地運行下去,就像是我們說的「永動機」。而這個隱形的神秘怪物,其實就是博士自己的潛意識,在星球上生活了大半輩子,最後他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原來20年前的人類科考隊全軍覆沒,也是拜他所賜…最後為了消滅這個怪物,摩比斯博士最後選擇毀滅自己和這個星球。
  • 《星球大戰》音樂導賞
    2015年年末和2016年年初,全球文化界最大的盛事之一就是《星球大戰第七集:原力覺醒》的公映了。在首映不到三個星期的時間裡,《原力覺醒》的票房已經超過了《阿凡達》;僅在美國和加拿大,《星球大戰》的票房就已經超過7582萬美元。從誕生伊始到現在,《星球大戰》系列在經歷了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不僅沒有過時,甚至贏得了超越年齡的喜愛。場面浩大的星際戰艦大戰和異想天開的外星生活環境,固然讓人大開眼界;史詩式的宏大銀河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也讓觀眾浮想聯翩。
  • 一份關於《星球大戰》的文明診斷書
    從1977年的首部《星球大戰》,到如今2019年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橫跨四十多年的「星戰」宇宙,其中的人物關係已經從「原來誰是誰的親爹」,穩步發展升級到了「原來誰是誰的親爺爺、親姥爺」的地步。
  • 集齊九部《星球大戰》,教你如何把家庭倫理拍成太空歌劇
    今年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依舊是黑暗與光明、西斯與絕地、家族與個人的經典「二元對立」敘事,只不過添加了與時俱進的女性獨立和少數族裔。不過越是強調什麼,恐怕就越是缺了什麼。《星球9》為了圖省事,直接讓蕾伊和芬恩各自按膚色找了對象。白歸白,黑歸黑,機器找鋼盔。都說英雄不問出處,如此按圖索驥的感情線頗為扭捏。
  • 《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原來這麼有趣!(附觀影順序)
    自此《星球大戰》打開了科幻電影的新篇章,甚至很多人,看完電影把自己的信仰都改了。其中英國就有39萬人在自己的個人宗教欄裡填寫為「絕地教」。而作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更是把《星球大戰》奉為「教科書」,因為這就是NASA的夢想——太空戰艦、外星人、未知的銀河……幾乎每次電影上映,NASA都會舉辦關於《星球大戰》的活動。除了「願原力與你同在」之外,另一句臺詞甚至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那就是「我是你爸爸!」(I'm your father)。
  •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拍了42年的星球大戰究竟講了什麼?
    你或許不是《星球大戰》的粉絲,但你一定聽說過它。作為星戰系列的收官之作,《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全球票房超10億美元,開啟預售前一小時的成績,比《復仇者聯盟4》還要高出45%。這個全球粉絲不計其數、拍了42年的超級IP「星球大戰」究竟講了什麼?
  • 《星球大戰裡的科學》中文版上市
    ★如果《星球大戰》是一部太空歌劇,本書則為這部歌劇搭建出現實的舞臺。內容簡介前NASA天體物理學家珍妮·卡維洛斯對《星球大戰》中各種科幻元素是否可以變為現實進行的一場科學暢想。·能造出像「死星」這樣摧毀整個星球的武器嗎?·為什麼達斯·維達需要人工呼吸器?·我們造出的機器人與C-3PO和R2-D2有多相像?·能造出「光劍」嗎?如果可以,它將如何工作?·《星球大戰》中的各種外星人看起來像「真正的」外星人嗎?·像塔圖因星球一樣的沙漠星球能誕生什麼樣的生命?·我們能運用「原力」進行「意念移物」和心靈溝通嗎?
  • 為什麼你應該去看《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
    上禮拜我們公司搞觀影團,隔壁廳就是《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的點映。電影還沒開始,我親眼看見兩個外國老哥披著絕地武士的袍子,拿著光劍走進了影廳。然後影廳內掌聲一片。其實,這還只是冰山一角。在海外很多國家,《星球大戰》的點映場必然是一票難求,座無虛席。而現場的觀眾,不僅有打扮成絕地武士的,還能看到黑武士、萊婭公主、衝鋒隊等所有電影中的主要角色。
  • 最好玩的《星球大戰》遊戲就是它
    但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國,《星球大戰》所代表的是一種文化現象、時代記憶乃至民族情懷的高度,而隨它所衍生的「太空歌劇」在幾經沉浮後也成為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藝術風格。是的,在《質量效應》之前,BioWare就已經在太空歌劇角色扮演上有著足以載入史冊的佳績——它不僅僅是玩家媒體之間口碑最棒的星戰授權改編遊戲,更是一款角色扮演遊戲史上舉足輕重的經典,這便是2003年BioWare開發、LucasArts代理發行的《星球大戰:舊共和國武士》(以下簡稱KotOR)。
  • 《星球大戰9》史詩結束
    ***除了電影之外,《星球大戰》也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了起伏變化和發展。在迪斯尼收購盧卡斯之後,承諾將每年產生《星球大戰》一個。自2016年以來,《星球大戰》被交替顯示。第一部三部曲《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實現商業化成功,全球票房20.58億美元,成功位列前五。
  • 《星球大戰7》來襲,2016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太空電影
    口碑爆棚的《星球大戰7》自12月18日登陸北美及全球各大院線以來就一騎絕塵,爆炸式地持續刷新銀河系內各種票房紀錄! 根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報導,1月6日《星球大戰7》終於超越了「北美影史最高」的《阿凡達》(7.6億),星戰粉絲的原力果然勢不可擋!
  • 《星球大戰9》史詩終結
    電影之外,《星球大戰》隨著歲月的流逝也歷經了跌宕起伏的變遷與發展。迪斯尼收購盧卡斯之後,承諾一年一部《星球大戰》。自2016起,《星球大戰》的正傳與外傳交替上映。首個三部曲作品《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收穫了商業上的成功,全球票房20.58億美元,成功躋身前5。
  • 星球大戰:超級經典是怎麼誕生的?
    我們只需要看一下《星球大戰》電影最初的草稿,就知道盧卡斯究竟付出了什麼。初稿故事和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星球大戰》差異極大,甚至連「親粉絲」也無法辨認。傳說喬治·盧卡斯在看過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後,發誓要拍一部屬於自己的太空歌劇電影。1973年,盧卡斯在電影《美國風情畫》的後期製作過程中,一直在構思接下來的「幻想史詩巨作」。
  •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星粉看後,莫名其妙卻要吐槽,缺新意
    其間又誕生過《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2016和《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2018這兩部「星戰」外傳。從1977年的首部《星球大戰》,到如今2019年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橫跨四十多年的「星戰」宇宙,其中的人物關係已經從「原來誰是誰的親爹」,穩步發展升級到了「原來誰是誰的親爺爺、親姥爺」的地步。
  • 是什麼讓《星球大戰》如此迷人?
    它總能創造或打破各種票房紀錄;成為無數男女萬聖節著裝的靈感;它的對白融入並影響好幾代美國人的日常對話;在全球任何角落都能找到自發形成的「星戰粉絲團」……究竟是什麼讓《星球大戰》如此迷人?我們找來了50位星戰粉絲,分享他們的「入坑」經歷。
  • 創造可能:《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的經典往事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此後風靡全球近半個世紀的《星球大戰》的開篇作《星球大戰:新希望》。香港上映時,《星球大戰》海報01「太空歌劇類科幻電影創始」簡單來說,《星戰》系列講述的是一個「起義」的故事:邪惡的銀河帝國為了威懾和佔領其他星系,製造了超級武器「死星」,兩個機器人攜帶著關於超級武器重要的文件資料出逃,然後結識了「天行者」盧克與絕地大師歐比旺,從而捲入到一場針對銀河帝國的鬥爭起義中。
  • 獨播《星球大戰》六部曲大放送
    這部前所未有的科幻巨製從畫面和想像力上徵服了所有觀眾,讓人知道原來電影還可以拍的如此逼真、如此瘋狂。隨後喬治·盧卡斯又於1980年、1983年完成了該片的兩部續集,將《星球大戰》整合為影史最為著名的三部曲。繼而他在《星球大戰:絕地歸來》公映15年之後,重啟這個系列,為《星球大戰》帶來了三部前傳。
  • 賞析 John Williams再度配樂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原力覺醒」
    創下了空前的票房紀錄;也很少有這樣一部電影的配樂,有如約翰·威廉士的《星球大戰》配樂一樣永留青史:罕見地以交響樂為電影配樂,氣象萬千、高潮迭起,將影片中波瀾壯闊的太空場景和星鬥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原聲大碟在短時間內熱銷四百萬張,威廉士也因此獲得了三項格萊美音樂大獎和奧斯卡獎。
  • 穿著「星球大戰」裝甲的迪士尼公主們,史上最酷的公主
    迪士尼和《星球大戰》都給幾代兒童和成人留下了持久而有意義的印象,每個人有時都希望成為公主,公主也可以嚮往太空。一群角色扮演者決定通過這種方式創造一個有趣而奇妙的跨界遊戲!看看這些童話故事與太空歌劇相遇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混搭服裝。也許它將激發您自己的混搭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