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姐姐」何平開設「心靈小屋」 以交流傳遞正能量
來源:紅網 作者:沈阿玲 編輯:曾小穎 實習生 吳若蘭 2015-06-09 17:22:16
—分享—
紅網瀏陽站6月9日(分站見習記者 沈阿玲)在24歲的女孩何平身上,發生過太多不幸的事情。父親癱瘓多病、母親間歇性精神障礙、弟弟先天性心臟病……從小,家庭的重擔就壓在了她瘦弱的肩膀上。面對種種災難,這個堅強的女孩卻一直燦爛地笑著,一邊努力支撐支離破碎的家,一邊刻苦勤勉地學習,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向日葵女孩」。
何平現為湖南科技大學英語筆譯專業碩士研究生。走過這些年,何平沒有在心裡留下對苦難的抱怨,而是一路感恩一路向上,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回報幫助過她的人,回報帶給她溫暖的社會。
6月5日,何平在瀏陽澄潭江中學、瀏陽交通廣播電臺掛牌成立「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她希望通過「向日葵姐姐·心靈熱線」,帶給大家正能量。
心靈小屋成立,迎來首批小客人
澄潭江中學的教學樓四樓,新掛牌成立的「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簡單而溫馨,迎來了首位小客人。何平面帶微笑,側身坐在書桌前,首先打開了話匣子,「你現在讀初幾啦?」對面坐著的女孩小聲答應著,「初二。」何平看著她,接著說,「初二多了門物理,我那時語文和英語比較好,物理不太好。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煩惱?」
在何平一點點引導下,女孩慢慢吐露心聲,「我最近一個星期心情都不太好,覺得做什麼都沒意思。」至於為什麼不開心,她卻說不出具體的理由。何平輕聲地問,「這件事有沒有跟家人或者老師、同學講過呢?」女孩表示沒有跟任何人講過,因為她認為其他人都無法理解自己。
「我在你這個年紀時也有過這種想法。」何平拉住女孩的手,「當時覺得是天大的事,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沒有什麼。」何平告訴女孩,青春期的情緒波動大,偶爾莫名不開心是很正常的。她以過來人的心境給她建議,主動、熱情地和同學交流,就能收穫更多知心朋友。何平拿出紙筆寫下自己的電話和通訊地址,對女孩說,「我願意做你的朋友,以後你有什麼想說的就打電話給我或者寫信給我。」
還有幾位同學,也在何平的鼓勵下勇敢傾訴了自己的煩惱。他們有的苦惱不知如何改善學習浮在表面的現狀,有的羞怯於向老師提問,有的感嘆作業太多……何平聽著、笑著、分析著、勸慰著,幾位小朋友臉上的烏雲漸漸散去,露出輕鬆的笑容。
何平告訴記者,她會請學校的老師幫忙搜集同學們的問題。對於大家的提問,她會及時回復,也會抽時間定期到心靈小屋與同學們面對面交流。
「向日葵姐姐」以交流傳遞正能量
為什麼會想到要建立「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記者問。
何平說,去年她的事跡經中央電視臺報導後,很多熱心觀眾給她打電話。在和眾多觀眾通電話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家長跟我說自己的孩子很叛逆,希望我能跟他們的孩子聊聊。」
何平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得到過太多的溫暖,如果我可以將這份愛傳遞給更多人,我非常樂意。」何平將自己的想法跟瀏陽市文明辦主任潘立說了,得到了潘立的肯定和鼓勵。「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和「向日葵姐姐·心靈熱線」應運而生。
潘立介紹,繼澄潭江中學之後,全市39個鄉村學校少年宮都會陸續掛牌「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何平在瀏陽交通廣播電臺掛牌成立的「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也將以一檔「何平的心靈小屋」的電臺節目形式和市民見面。「這是一檔晚間心理疏導音樂治療欄目,節目的目標對象為青少年群體、夜班工作者和夜班司機,每周播出一次。」
何平關注未成年人心理狀況的熱心行為,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的響應。「心理諮詢師易大華老師了解了我的計劃後,在她的心理諮詢室掛牌了'向日葵姐姐·心靈熱線',這對我是莫大的鼓舞。」何平說,她會努力做好,希望更多專業人士加入心理輔導隊伍,提供更多專業幫助。
澄潭江中學是何平的母校,是在瀏陽市文明辦的大力支持下,何平創立的「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的首個學校基地。回到母校,何平的心中感慨萬千,她把千言萬語寄托在自己的成長故事裡,說給學弟學妹們聽,「但願我的經歷,能給你們一點實際的鼓舞。」
5歲開始在花炮廠打零工,10歲包攬了全部的家務,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懷中撒嬌的時候,何平卻已品嘗過生活的艱辛百味。父親拖著病體在外打工時,何平需照顧心智不全的母親。做飯時切到手、炒菜時被濺起的油燙傷,這是常有的事。何平說,「我也哭過,也抱怨過,但我發現哭和抱怨沒有用,我就選擇勇敢面對。」
為了讓媽媽按時回家吃飯,何平每天從自己打工攢下的零錢中拿出2毛錢獎勵媽媽。對於這種角色互換,何平的感受是,「媽媽開心,我也就開心了。」在她的內心,也萌生過小小的願望。「下雨看到別的孩子有父母送傘,我很羨慕,我多希望也能體驗一次。」然而,何平更多時候這樣安慰自己,「至少我還有媽媽,至少我的媽媽每天都陪伴著我。」
雖然承擔著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壓力,何平的學習熱情始終高昂,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初中畢業後考入瀏陽市一中。命運卻一直在考驗著她,2008年,備戰高考的何平經歷了兩件大事:年初3月,父親突發腦出血癱瘓在床,在醫院救治長達數月;同年8月,弟弟何君心臟病突發,生命垂危。
巨額的醫藥費像座大山籠罩著她,她曾在瀏陽街頭乞討,曾帶著面黃肌瘦的弟弟輾轉長沙各大醫院求助。另一方面,她在深夜的病床前堅持學習,考入湖南科技大學。讀大學期間,她為了更好地照顧家人,一周做7份兼職,帶著全家上大學。何平坦言,那段日子都是站著上課,坐著就會睡著。「我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家人都好好的。」
「感恩是最大的動力,支撐我到今天」
聽完何平的故事,有學生不解地問,「何平姐姐,是什麼力量支撐你走到今天?」何平笑了,「我有三大「法寶」,我知道'難過沒有用',我常常想'至少我還擁有的東西',我有一本感恩日記。」
何平評價她的感恩日記,「它是我快樂的源泉。」何平把一路走來得到的點點滴滴幫助都清楚地記載下來。比如,「我伯母看我個子小、力氣小,特意讓我爸買了小的炊具給我用,我很感謝她。」比如,「今天,在瀏陽北正路,有一位好心人給了我10元錢,不肯告訴姓名。」……
「感恩是最大的動力,支撐我到今天。」何平說,沒有各級政府的幫扶,沒有眾多愛心人士的資助,沒有親戚、鄰居、老師、同學的關心,靠她一個人的力量,她根本走不到今天。儘管生活清苦,還因營養不良暈倒過幾次,何平還是常常擠出生活費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
去年,何平的事跡經中央電視臺報導後,很多熱心觀眾給她打電話,希望幫助她。何平卻一一婉拒,「我們家的債務現在已經還清了,以後我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