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高山鄉的報告丨留守兒童想媽媽 向「心靈小屋」傾訴

2021-01-10 浙江在線

2017-02-17 09: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應全 胡昊 區委報導組 蘭劍 視頻編輯 唐夢霞

編者按:大學生在基層生活、工作得好嗎?遇到了什麼難題和困惑?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選擇麗水蓮都區最偏遠、海拔最高的峰源鄉,調查大學生們在基層就業的情況。首篇推出碩士豬倌林昌俊,第二篇推出麗水蓮都區峰源鄉大學生公務員蔣洪勇。第三篇推出囿山小學峰源校區教師群體。

「你想爸爸、媽媽嗎?」記者問。

「想啊,可是沒有辦法。」女孩說。爸爸在外地打工,媽媽很多年前就跑了。

「老師對你好嗎?」

「好。他們教我們吹葫蘆絲,教我們打桌球,教我畫竹畫,就沒那麼想了。」

「媽媽來看過你嗎?和媽媽有聯繫嗎?」

「沒來看過。和媽媽有聯繫,用微信。」女孩說。

記者一聲嘆息,又感到有些放心。

在麗水市蓮都區囿山小學峰源校區,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不是特例,而是許多。

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怎麼會天天有笑容?教師們該怎麼應對,才能讓他們減少思念,沒有心理陰影,從而健康地成長?記者通過走訪,來這裡尋找答案。  

2月17日,記者走進囿山小學峰源校區,諾大的校園裡寧靜祥和,空空蕩蕩,籃球場、桌球室、圖書閱覽室、師生宿舍、浴室、食堂等各種設施非常齊全,但是師生數量不多。  

囿山小學峰源校區寧靜祥和。照片均由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應全、胡昊、區委報導組蘭劍攝

據該校校長葉永海介紹,峰源鄉只有一所小學和一所附屬幼兒園。2013年8月,峰源小學與囿山小學結成城鄉緊密型共同體,掛牌囿山小學峰源校區。學校有7個班級(含幼兒園),學生共61名,其中小學47人(住校生22人)、幼兒園14人。隨著人口外流加劇,生源逐年減少,最少的一年一年級學生僅入學3名。

2月16日,囿山小學峰源校區,一個教室只有4個人在上朗讀課。

儘管學生數量少了,但教師的數量比較充足。峰源校區共有15名教師(其中兩名代課教師),其中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有13人,基本是畢業不久的師範類專科、本科大學生。教師性別女多男少,有5名男教師、10名女教師。全校師生加起來只有76人。     

老師們在接受記者採訪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學校留守兒童多,其中許多又是單親家庭。這種雙重屬性是學校學生構成的最大特點,也是教師們教書育人需要攻克的最大難點和重點。

當地複雜的歷史和經濟狀況,造成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多。留守兒童的母親多來自雲南、貴州等地,有的甚至來自越南,生下孩子後,有的回到老家生活,有的則不辭而別、不知所蹤。父親又為了生計,一般外出打工,將孤單的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照顧,家庭教育質量堪憂。因此,教育留守兒童的責任、解決孩子們成長煩惱的問題都落在這群年輕教師身上。  

一張張照片展示社會各界對留守學生的關愛。

如果公開談論留守兒童的話題,我們的心情一定不會輕鬆,甚至會略顯沉重,然而記者在校園裡看到,這些孩子十分陽光、樂觀、懂禮貌,見人主動熱情地打招呼,沒有誰見到陌生人就遠遠躲開。學校是怎麼做到的?細細一番深究之下,是老師們潛移默化立德樹人、育人,將愛心、細心、真心化作一道道溫暖的陽光,照亮孩子們的心靈。

王智文:「心靈小屋」藏好孩子們的秘密 

我們聽說過樹洞的故事——我今天在這裡向樹洞靜靜訴說,樹洞與我做了一個交易。樹洞替我永久將秘密封存,但作為交換條件,我必須在以後的生活中快樂。

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峰源校區。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一般孩子多。針對留守兒童多的情況,學校3年前專門成立「心靈小屋」,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由年輕教師王智文負責。

在峰源校區,今年31歲的王智文是為數不多的「外來戶」,而且是全校唯一每周七天都留守校園的老師(其他教師周末大多回麗水市區)。他是雲南昭通人,2013年從麗水學院中文師範專業畢業以來一直在該校工作。  

王智文老師在輔導學生閱讀女童防止性侵的宣傳手冊。

該校校長葉永海為什麼確定他作為學校心理輔導員的最佳人選,想必他身上具有某種優秀品質。

通過接觸,記者發現王智文善良、細心、考慮問題比較周到,非常懂得兒童心理,注意維護學生們的尊嚴。記者還了解到,他2015年被評為蓮都區「孝老愛親好人」——平時拿到手的工資一部分寄回家供弟妹讀書,孝敬老人、為家裡購買肥料;每年春節和暑假,必定背上幸福的行囊,長途跋涉兩天兩夜,從麗水上火車,到金華轉車到貴陽,再轉車到昭通,然後坐汽車、步行回到山頂的家中。歷經這麼艱難的旅程,只是為了回老家看看親人。  

名為「心靈小屋」的學校心理輔導室設立在教學樓二樓。記者在「心靈小屋」看到一隻特殊的泡沫箱子,裡面裝著幾百張內容不便翻看的紙條,上面寫著學生們心靈深處的小秘密。

王智文解釋說,孩子們心裡的很多小秘密,不好意思跟老師講,但喜歡給老師悄悄寫紙條,有文字、有圖畫,以反映想念父母、講述學習困惑、傾訴成長煩惱為主,有些行為還必須立即去矯正。王智文無論多忙,有信必復,然後找適當的機會,把回信悄悄地塞到學生手裡。  

王智文老師在和學生談心。

有的留守兒童寫著:「我好想遠方的父母,可是父母不愛自己了,感到好無助、不快樂。」王智文在悉心安慰、開導孩子的同時,也注重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教孩子們吹笛子、葫蘆絲等樂器,讓他們找到快樂、忘卻煩惱。

作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苗族子弟,王智文兼任全校樂器輔導員,負責竹文化「竹樂清音」課程,吹起笛子、葫蘆絲等樂器,有模有樣、技高一籌。

他的學生夏雨菲也是留守兒童,喜歡音樂、跳舞,在王老師悉心指導下,通過兩周時間的練習,不僅能用葫蘆絲熟練吹奏出《荷塘月色》這樣的高難度曲子,還在鄉政府大禮堂參加元旦表演,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學校的老師們也群策群力,教孩子們跳竹竿舞和火筒舞、畫竹板畫,培養他們的特長,豐富他們的生活。

在王智文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放著一包糖。他笑著解釋:「孩子來這裡受到表揚離開時,我會給他一顆糖作為獎勵。孩子如果在這裡受到批評,離開時,我也會給他一顆糖,讓其他孩子知道他今天受到表揚,而不是受到批評。孩子的心很敏感,要照顧孩子的尊嚴,讓他們每個人都開朗自信。」這一顆顆飽含愛心的糖果,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吳菊青:「知心姐姐」願意聽聽知心話   

 像王智文這樣細心的,不止一人。

記者在校園裡遇到今年25歲的「知心姐姐」吳菊青。她是蓮都區太平鄉人,從麗水學院數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在該校教二年級數學、六年級科學。

吳菊青老師在上課。

出身單親家庭的吳菊青一直自立自強,讀大學期間就靠勤工儉學、做家教等籌集學費。她格外關心班上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常常以自己的經歷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心裡要陽光、對生活要樂觀,成了學生們的「知心姐姐」,堅信教書可以成就孩子的未來、改變孩子的命運。  

缺少母愛的留守兒童特別需要得到老師關照,但是自尊心又很強。「有些孩子逆反心理比較強,我單獨找他聊聊,講講自己的經歷,讓他們放下心來信任你、親近你,這樣才會感覺和你是朋友,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吳菊青說,學生感冒發燒了,她呵護有加;孩子們有什麼困難,她私下向孩子了解情況;有的孩子幾周不洗澡,她拿出香皂,讓孩子在學校浴室洗得乾乾淨淨。  

一次上班會課,一個孩子給吳菊青遞上紙條:「老師,我想申請困難補助,但我不敢,因為覺得丟臉。」吳菊青看到後,私下找到孩子,了解到她家並不寬裕,姐姐在上大學。她開導孩子說,申請補助並不是丟臉的事情,表揚她遇到困難懂得求助,答應以後有機會就為她爭取,儘量做到公平公正。    

還有一個堅強面對生活磨礪的女孩,其境遇令記者感到深深的同情。先是她媽媽離開家庭遠走高飛,她本人曾經被拐賣到外地,後來歷經一番曲折,才回到麗水。女孩最近個性上出現偏差,喜歡跟人唱反調,一次故意躲起來好幾個小時,就是讓人找不到她。吳菊青和孩子成了好朋友後,女孩告訴她:「爸爸在外地打工,除寄錢外,不太關心我。我唱反調,就是為了讓你們更加關注我。」經過細心開導,老師們對她更加愛護,還主動找老師談心:「我可以單獨來找你嗎?我今年要好好學習。」得到孩子的信任,吳菊青總是特別開心:「你只要關心學生一下,她對你就特別好。」

記者查看學生寢室。

朱虹:零基礎的孩子也是天使,不能歧視

這種拳拳愛心,不光體現在經驗豐富的教師身上,在剛剛踏上崗位的年輕教師身上也能看到閃光點。

1993年出生的朱虹去年畢業於麗水學院,家在麗水經濟開發區。雖然才來一個學期,但對關愛留守兒童也頗有經驗:孩子的頭髮髒了,打電話給他家裡給他洗洗;有些孩子口吐髒話,提醒家長要有榜樣意識;孩子有什麼困難,也願意找老師說說。

朱虹老師是90後。

有個孩子也是單親家庭,爸爸在麗水市區打工。他從別的學校轉來讀二年級,既不會拼音,更不會識字,也從來不做作業。朱虹發現他性格孤僻,平時一聲不響,問他問題既不點頭也不搖頭,老師不在時卻經常大笑。朱虹耐心開導他,他昨天寫了5個生字,今天在老師的鼓勵下寫到30個,雖然沒有達到100個字的指標,朱虹仍滿心歡喜,誇獎他有進步。「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我們都要因材施教。零基礎的孩子也是天使,我們不能歧視,只能通過價值觀的引導、正能量的灌輸,讓他一點一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朱虹說。

除學校教育外,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也十分關心,送來書包、文具和圖書等,還為孩子們的寢室免費裝上格力空調,讓他們的冬天不再寒冷。就在記者採訪的當天,恰逢蓮都區司法局志願者來給孩子講「開學第一課」,不僅教孩子們如何遠離五花八門的毒品,而且帶來農村兒童防止性侵害的宣傳手冊,讓孩子們早識邪惡、遠離黑手。    

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愛心、細心、真心將如沙漠甘泉般滋潤孩子心田,呵護他們茁壯成長。

1487294910000

相關焦點

  •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新華社報導,在湖南省祁東縣啟航學校有一個留守兒童合唱團,最近這個合唱團登上了國家大劇院舞臺,演唱的歌曲感染了大眾。據介紹,這所學校四面青山連綿,有留守兒童1361人,佔學生總數近9成。  對留守兒童來說,學校能有個合唱團真挺難得。從七八歲開始,父母外出務工,筆者就成為留守兒童,學校開設的主要課程除了語文就是數學,音樂課則可有可無。這是挺無奈的現實。一方面,貧困地區師資缺乏,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另一方面,貧困地區很多人覺得學音樂沒有實際用處。可很多年過去,學校老師教會的課本知識大多遺忘,但課間教會我們唱的《我的祖國》卻深深烙在心中。
  • ​關愛陪伴·至善綿竹——記紫巖小學留守兒童與愛心媽媽結對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李勇)冬日的暖陽照耀紫巖小學,12月18日上午,「關愛陪伴·至善綿竹」紫巖小學留守兒童與愛心媽媽結對活動在紫巖小學學術廳舉行。由於疫情原因此次結對活動簡樸而又熱烈,來自綿竹市民政局、綿竹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綿竹愛心互助協會的愛心媽媽代表及紫巖小學留守兒童與部分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伊始,綿竹市愛心協會會長唐順玉女士向孩子們表達了濃濃的關愛,說明了愛心媽媽與留守孩子結對子活動的意義,旨在為孩子們提供心靈陪伴,組織孩子們一起參加各類有益身心的活動。
  • 懷化:「電」亮留守兒童的世界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頓 通訊員 蔣葉子 郭虹霖 麻陽報導「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了,我想你們送我去學校。」國網麻陽縣供電公司黨委書記王璞告訴記者,公司的志願者來村小開展活動已成常態,「很多留守兒童缺乏用電安全知識,他們的爺爺奶奶根本就不會講這些知識。」在光明小屋,王璞還教授留守兒童們用電安全知識。他告訴孩子們電從哪裡來,電燈亮起來就要通電,需要有電線桿、電線、燈泡等。在他的指導下,小餘畫了一幅畫。
  • 短片丨「稅務媽媽」溫暖守候 缺愛兒童不再孤單
    短片丨「稅務媽媽」溫暖守候 缺愛兒童不再孤單 2021-01-14 2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江市鶴湖學校「心靈小屋」暖心
    給人溫暖,給人希望,那就是鶴湖學生們都熟悉的心靈小屋。心理健康教育是鶴湖學校打造幸福校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為了抓實抓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熊秋瑾校長親自掛帥,率領主抓初中部教學的蔡燕萍主席及兩位專業心理諮詢老師,開展心靈小屋的心理諮詢工作。熊秋瑾校長在心靈小屋的工作會上說:「我們要真心對待每一位來求助的學生,去溫暖感染每一顆心。」
  • 1.14億元保障讓331位童伴媽媽放心守護留守兒童
    參加本次培訓的300多位「童伴媽媽」分別來自黑龍江、湖南、廣西、四川、廣東、上海等全國15個省/直轄市、40餘個地市、50餘個區縣,培訓內容包括「童心港灣」建設管理、疫情期間自我防護以及兒童心理建設、防拐防侵害等知識。培訓考核後,300多位「童伴媽媽」將分散到全國各地為近2萬名留守兒童提供關懷服務。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近日,睿睿參加了「愛的留聲機」活動,和媽媽在網上重逢。富德生命公益項目"小海豚計劃"繼去年發起"讓愛團圓"活動後,在疫情大背景下,特別推出了"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捐贈智能學習機給201名留守兒童。學習機內除了包含著父母的勵志話語,還有孩子們的夢想,志願者的來信以及抗擊「瘟疫」的逆行英雄講述的故事等等,給留守兒童以鼓勵和陪伴。雖然近幾年來,留守兒童群體得到了政府、媒體的重視,但也無法彌補他們童年時期父母不在身邊的孤單。
  • 貴州威寧回應本報留守兒童報導
    10月9日,中國教育報編輯部收到了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關於營山小學核查情況和採取措施的報告》。報告稱,威寧縣教育局對本報《探訪營山村》的報導高度重視,並組織調查組對報導中提及的牛棚鎮營山小學學生情況進行核查。
  • 長篇人物通訊《留守兒童的媽媽朱秀霞》引強烈反響
    在卡片上,他們或表達對遠在他鄉父母的深深思念或感恩在家照顧自己的爺爺奶奶,感謝學校老師的教誨或囑咐爸爸媽媽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一字一句打動了隊員們,許多隊員禁不住流下了淚。隊員們也在卡片上寫出了對孩子們的祝福與希冀。  組織留守兒童觀看勵志電影  為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開闊孩子們的視野,7月27日下午,社會實踐服務團的隊員和留守兒童一起觀看了勵志電影。
  • 定遠縣藕塘小學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慶元旦 迎新年」活動
    值新年來臨之際,為了讓留守兒童在校園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情,號召全體教師明確愛心與責任,2021年1月5日下午,藕塘小學舉行了以「濃濃尊師意,款款愛生情」為主題的慶元旦迎新年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副校長管國忠、留守兒童之家管理李偉偉老師、全體愛心媽媽到聯歡現場和26名留守兒童一起共享慶祝盛宴。
  • 一燈如豆 溫暖心靈——記九江市鶴湖學校心靈小屋心理健康諮詢
    給人溫暖,給人希望,那就是鶴湖學生們都熟悉的心靈小屋。  心理健康教育是鶴湖學校打造幸福校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抓實抓牢九江市鶴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校長熊秋瑾率領主抓初中部教學的蔡燕萍主席及兩位專業心理諮詢老師,開展心靈小屋的心理諮詢工作。校長熊秋瑾在心靈小屋的工作會上說:「我們要真心對待每一位來求助的學生,去溫暖感染每一顆心。」
  • 「我絕不向命運低頭」丨從留守兒童到教師,她跨越逆境向陽而生
    紅網時刻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中國最牽動人心的總在最柔弱、最貧瘠的地方——農村,而農村中最柔弱、最牽掛人心的地方,無疑集中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在與留守兒童相關的新聞中,有太多讓人無法承受的傷痛,那些碎片般的悲劇,只是我國600多萬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教育管理問題,正越來越被社會各界關注。
  • 湖南祁東:用歌聲打開留守兒童的心門
    歌聲來自湖南衡陽祁東縣官家嘴鎮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作為湖南省第一支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合唱團,它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留守兒童版「放牛班的春天」。這些孩子因唱歌而快樂,因快樂而自信,更在歌聲中打開了一道通往夢想和希望的大門。
  • 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對於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這類小朋友,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父母們總喜歡用一句話去平復孩子的內心,「你在家要聽爺爺奶奶的話,爸爸媽媽出去掙錢給你們買好吃的,很快就會回來了。」於是寒來暑往,一年一見甚至一年未必能見的親子關係佔據了孩子的童年。
  • 崔媽媽為留守兒童築起溫暖的家
    崔媽媽為留守兒童築起溫暖的家 作者:曲宏 2018-11-15 06:50   來源:遼寧日報
  • 「向日葵姐姐」何平開設「心靈小屋」
    6月5日,何平在我市澄潭江中學、瀏陽交通廣播電臺掛牌成立「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她希望通過「向日葵姐姐·心靈熱線」,帶給大家正能量。  心靈小屋成立,迎來首批小客人  澄潭江中學的教學樓四樓,新掛牌成立的「向日葵姐姐·心靈小屋」簡單而溫馨,迎來了首位小客人。
  • 花開西陵·益起行丨關愛留守兒童,我們是這樣做的···
    花開西陵·益起行丨關愛留守兒童,我們是這樣做的······ 2020-09-29 1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矩陣丨莆田:關愛留守兒童 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春天」
    據林國洪介紹,這是該集團第二次向該校學生捐贈物資。今年共資助132套鞋服,總價值約13萬元。他希望社會上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九三學社荔城區支社走進岱峰中心小學關愛留守兒童九三學社荔城區支社慰問岱峰中心小學留守兒童活動 圖片來源:九三學社莆田市委會  1月27日,九三學社莆田市委副主委、荔城區支社主委、荔城區人大農業農村工委主任林岐峰帶領部分骨幹社員到岱峰中心小學開展留守兒童慰問活動,為孩子們送去來自黨和政府的深切關愛和誠摯的新春祝福
  • 6000萬留守兒童中的幸運兒
    輪到馬虎出場時,畫風完全變了——他大方杵在鏡頭前,「大家好,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然後就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馬虎雖然是在十字鄉十字路口被教練發現,但他確實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媽媽拋棄他後爸爸常年不回家,奶奶年齡大眼睛看不見壓根管不了馬虎,「哪一天馬虎跑了,我都不知道去哪找他。」
  • 「代理媽媽」魯庭芳與留守兒童的故事
    我特別喜歡魯媽媽,她就像我自己的媽媽一樣照顧我.」留守兒童楊樂樂仰起紅撲撲的小臉,閃著亮晶晶的大眼睛開心地對扎西微時空說到。8月13日,得知「代理媽媽」魯庭芳將結對子關愛的留守兒童楊樂樂接到縣城玩後,扎西微時空隨即前往魯庭芳家中看望樂樂。小女孩穿著魯媽媽剛買的新衣服,扎著精巧的小辮子,笑得十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