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見習記者 林堅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鋒 北京報導
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一歲」。一年裡,從「中國芯」中芯國際回歸,到「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挺進,再到螞蟻集團計劃上市,科創板迎來一個又一個「香餑餑」。頂層設計定調,各方合力參與,一年來,越來越多科技企業得以跨過盈利、股權架構等門檻實現上市、市值飛增。
從最初的25家到如今的140家上市公司入駐,總市值逾3.1萬億元。實踐證明,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科創板上市隊伍不斷擴充,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實現從無到有,已然成為中國科創企業圓夢的地方。
巨頭湧入慶生一周歲
在「生日」的兩天前,阿里巴巴(BABA.NYSE)兄弟企業螞蟻集團官宣,啟動在上交所A股科創板和港交所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以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位化升級做大內需,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
估值過萬億的螞蟻集團選擇在兩地上市,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表示:「我們欣喜地看到,科創板和香港聯交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創新的舉措,為新經濟公司能更好地獲得資本市場支持包括國際資本支持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很高興能有機會參與其中。」
此前曾有消息稱,螞蟻原計劃僅赴香港上市,後因為科創板推出,有關部門希望螞蟻也能在科創板上市,所以才推遲原有的上市計劃,至今才官宣。但無論如何,螞蟻集團的進場無疑是科創板歷史進程中一件裡程碑式的事件。
螞蟻官宣同日,「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688256.SH)也正式登陸科創板。數據顯示,當日,該公司發行價每股64.39元,收盤價為212.4元/股,漲幅約229.86%,總市值達到1016.25億元。
同月16日,中芯國際(688981.SH)回歸科創板,發行價27.46雲/股,開盤後猛漲245.96%,升至每股95元,市值一度飄升至6780億元。
科創板的集聚效應顯然正不斷增強,市場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正不斷提升。22日當天,7隻新股掛牌科創板,至此,科創板共140家公司上市,總市值達31246.61億元、募資總額2060.94億元。
截至22日收盤,中芯國際、金山辦公(688111.SH)、寒武紀在科創板個股中市值位列前三甲,分別達到2743億元、1770億元和1124億元。此外,中微公司(688012.SH)、瀾起科技(688008.SH)、滬矽產業(688126.SH)市值均超過千億。
截至22日收盤的總市值排名,數據來自同花順iFinD
突破限制承載科技夢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設立科創板,稱科創板是獨立於現有主板市場的新設板塊,並在該板塊內進行註冊制試點。
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開板;同年7月22日,25家公司率先在科創板上市,股票高開高走,截至當日收盤,有4家公司漲幅超過200%;同年8月8日,第二批科創板公司掛牌上市。開市至今,科創板累計向上市企業「輸血」超2000億元。
設立科創板是中國資本市場一項重大改革。2020年7月22日,在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指導支持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和申萬宏源有限公司研究所共同編撰的首部《科創板白皮書2020》(以下稱「白皮書」)向社會發布。白皮書說道:「作為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對於改變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通過直接融資方式提高資源向科技企業的配置效率,進而培育出眾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企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上交所表示,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能力、增強市場包容性、強化市場功能的一項資本市場重大改革舉措。通過發行、交易、退市、投資者適當性、證券公司資本約束等新制度以及引入中長期資金等配套措施,增量試點、循序漸進,新增資金與試點進展同步匹配,力爭在科創板實現投融資平衡、一二級市場平衡、公司的新老股東利益平衡,並促進現有市場形成良好預期。
科創板是國內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和制度建設的結果。《白皮書》指出,創設以來,證監會和上交所在一系列配套制度設計上作了突破和創新設置,包括審核、發行、配售、交易等多個環節。採用全流程公開的電子化審核、設置多套市值為核心的上市標準、接納紅籌和同股不同權乃至虧損企業、提高首發定價市場化程度等。例如,制約網際網路公司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因素問題得以解決,這也是此次螞蟻集團能夠在科創板上市的前提條件。科創板現有「同股不同權第一股」 優刻得(688158.SH)、第一家未盈利企業澤璟製藥(688266.SH)、「紅籌第一股」華潤微(688396.SH)、首家同時實現「A+H」上市的中芯國際等代表企業。
科創板的特點與優點
在網際網路、科技主導的經濟背景之下,科創板看重的是企業是否具有核心技術以及增長潛力,讓有潛力的公司上市,撐大其發展的想像空間,科創板無疑為中國科創企業量身定做。據計算,在目前140家上市公司中,企業高度集中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佔44%,生物醫藥產業佔23%,高端裝備產業佔15%,新材料產業佔14%,節能環保產業佔4%。
科創板結合科創公司的實際情況,在退市、股權激勵、持續督導、經營性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等方面做了不同以往的處理,改革創新的一一落地,讓科創企業獲益匪淺。一年以來,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穩步增長,根據現有140的上市數推算,每間隔3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記者了解到,近來有多家公司計劃登陸科創板,例如吉列汽車、微眾信科、京東數科等。
創新是科技企業的靈魂,也是科創板的重心。上交所數據顯示,2019年度科創板公司共計投入研發金額117億元,增幅23%,研發費用率平均為12%。當前,科創板中平均每家公司擁有107項發明專利。《白皮書》數據顯示,報告期內研發投入佔比平均為11.29%,遠高於同期上市的A股其他板塊新股,核心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佔比高達63%,另有佔比21%的企業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關注科創板的未來,除了重視科技創新,國際視野也是一個重要的維度。在沒有科創板以前,科技類巨鱷普遍遊向海外或者香港地區,但隨著科創板的國際地位和市場影響力提升,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包括中概股、港股公司有意回歸科創板。
今年4月30日出臺的《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公司相關安排的公告》,為更多已在海外上市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了對接國內資本市場的路徑。
從美國退市後於港股掛牌的中芯國際僅歷時29天在科創板發行上市、螞蟻集團官宣兩地同步發行上市計劃,科創板將迎來第6家A+H上市公司……一年來,優質紅籌科技企業將科創板作為首選回歸地的趨勢愈發明顯。
螞蟻起到一個微軟的作用
科創板未來如何?不妨從螞蟻集團計劃登陸科創板中窺探一二。
在業界看來,螞蟻集團宣布入場,是對一歲「科創板」的最好生日禮物。螞蟻集團官宣後,上交所隨後表示,歡迎螞蟻集團申報科創板,這展現了科創板作為中國科創企業「首選上市地」的市場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
《螞蟻金服》作者、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由曦認為,螞蟻集團在科創板上市,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因為螞蟻集團是中國首個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網際網路公司選擇在境內上市,BAT、京東、美團等不是在港股就是在美股上市。在他看來來,這說明我國資本市場制度設計越來越符合科創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實際融資的需求。
把未上市、估值就萬億的螞蟻集團當作一個風向標、一個錨,其落戶之後,將可能吸引到其他科技龍頭登陸科創板,屆時,科創板將成為重要的資產配置方向,激發企業科技創新。
從集聚效應看,如果把科創板比作納斯達克的話,螞蟻將起到一個微軟的作用。1986年,微軟上市讓納斯達克開啟「科技造富的時代」,隨後,越來越多公司被納斯達克吸引,成為創業者的溫床。
據本報記者梳理,1996年,雅虎登陸納斯達克;1997年,亞馬遜登陸;2000年,新浪網、網易、搜狐登陸;2002年,Netflix 登陸;2003年,攜程登陸;2004年,盛大網絡、谷歌登陸……按此類比,中國「科創」前途無量。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今年的陸家嘴論壇發言中表示:「我們將繼續推進科創板建設,加快推出將科創板股票納入滬股通標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許IPO老股轉讓等創新制度,抓緊出臺科創板再融資管理辦法,推出小額快速融資制度,支持更多』硬科技』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發布科創板指數,研究推出相關產品和工具。」
論壇上,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表示,上交所將配合證監會積極研究推出鼓勵、吸引中長期投資者的制度。條件具備後,擬通過自願安排或承諾等方式,對真正採取長期策略的機構投資者建立公開備案名單,使其在發行詢價、定價、配售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獲得更多的機會,並自願承擔長期投資的相應責任,推動市場投資者結構逐步趨於合理。
根據市場走向,以及政策調性,制度設計上的突破,法治和監管的完善以及其他多方面、多層次的優化,科創板的成長性也許會比主板更強。科創板,讓更多企業邁上未來的臺階,擁有探索未來的勇氣與能力。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