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兩個字在農民看來,似乎一直都有不一樣的含義,相信很多農村80後都記得小時候跟家裡的長輩進城的場景,一般來說農民不到城市裡邊去,只有需要買什麼比較貴重的東西或者辦比較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才會進城,順帶著捎帶上家裡的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到城市看看轉轉,漲漲見識。後來經濟的發展縮短了農民和城市之間的距離,農民在進城的時候方便了很多,可是農民又不僅僅滿足去城市裡邊充當一個過客,看看就走,在農民的理解裡,進城成了一個目標,那便是脫離原本的農村戶籍,變成城市人,可以說這種思想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這邊農民雞頭白臉想進城,那邊城市也在為自己的發展做著規劃,也提出了各種考核農民落戶的指標,說白了,只有農民當中比較有本事的才能到城市裡邊落戶,很多農民工在城市打工一二十年,最終還是被城市拒之門外,只得返回農村。不過在幾年前,農民進城的門檻一下子降低了,那便是有專家提出來了「合村並鎮」的概念,說白了就是把原本的農村自然村落給釋放出來,農民由單獨的宅基地變成集中居住,這樣不僅能擴大農村耕地面積,還能讓農民變成城鎮居民,一舉兩得。
說實話,在這個說法被提出來的時候,很多農民眼前一亮,覺得自己和城市生活之間原來一點也不遙遠,對於合村並鎮,很多農民充滿期待,巴不得自己所在的村子馬上能行動起來。可每兩年,農民的想法又發生了變化,現在來說,更多的農民反而選擇了不參與合村並鎮。其實對這個說法,專家的看法也有分歧。近期溫鐵軍教授就明確表態,痛批合村並鎮的思路,他認為忙著拿走農民的徒弟就是「不負責任」。此言一出,很多人都說溫教授是譁眾取寵,但是大多數農民卻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有農民還頗具針對性地說了3點,句句都是大實話。
第一、因為打工,宅基地空著,因此算閒置,不合適
可能很多農民都看到過說農村無用閒置的宅基地,村裡會收回,雖然全國各地的執行的情況不一樣,但這不是說說而已,有些地方確實已經這樣做了。可是這樣真的合適嗎?要知道農民出去打工是因為農村沒有收入來源,起碼沒高收入來源,現在消費那麼高,不打工根本沒法支撐,農民普遍離家,宅基地空著,這也是必然結果,但這不代表農民不要這塊宅基地了呀。可能很多農民只是想著攢點錢,然後再回來蓋房子呢?總之一點,因為農民打工不在家就把宅基地算閒置,有點不合適。
第二、農村進步不能寄希望於「一拆一合」,要從根本上去解決
農村常住居民少了,村子變荒涼了,缺少居住的人氣兒了,這些固然是實情,但要解決這個問題,完全寄希望於先拆了,在合併,然後看起來就熱鬧了的思路就有點不合時宜了。我承認,可能在這樣算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的辦法,更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農民離家的原因是沒有工作,掙不到錢,要想讓農村進步,難道不該思慮怎麼解決農民在周邊村子就能就業的問題,不該考慮怎麼提高農業耕種效率和效益嗎?畢竟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所在。
第三、合來合去,賠的是農民
之前的時候,很多農民沒算明白一本帳,總感覺合村並鎮好像自己沾了光一樣,因為從原本破敗的村子住上了看起來和城市一樣的漂亮房子,現在農民回過來這個神兒了,其實合來合去,賠的是農民。舉個例子吧,農民的宅基地加耕地,一共100畝,通過合併釋放出來了,然後找一個20畝的地方給農民統一蓋房子供農民住。到這並沒有結束,不是還有80畝的數額嗎?那在保障100畝土地不變的情況下,從城市划走80畝,用作商品房開發,合理合規。如果你沒看懂,仔細看看,仔細想想,賠的是誰?
我認為溫教授說的絕對不是譁眾取寵,相反是為了農民考慮,只是有些農民至今沒反應過來罷了。當然了,這事兒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有些農民本身就不要需要老家的那些地了,所以巴不得賠點錢,但對更多的農民來說,不管你搞不搞得懂,還是聽溫教授說的比較靠譜,畢竟有句話叫「農村人住了樓,苦日子開了頭兒」。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