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強迫農民「上樓」?農民要的可不是一刀切,而是實在惠農

2020-12-20 阿兮隨筆

對北方農村來說,「上樓」,絕對是農村人牴觸合村並鎮的原因之一,不得強迫農民上樓,真是禁止得好!

說實話,合村並鎮,若是城中村,或是城鄉結合部,農民的土地被流轉,拆遷後「油水」足,那還痛快些。若是遠離城鎮的鄉村,合村並鎮後還要以種地為生,讓農民同意上樓,是有些難度的。

這組圖是阿兮昨天下午剛拍的,地點就在招遠南部村莊。招遠屬於丘陵山地,位於膠東半島,也算是北方農村了。

北方農村為什麼喜歡住四合院?自然是因四合院適合北方氣候。因煙臺是著名的「雪窩子」,冬天下雪是常態,民房與柴火灶相連的大火炕和隱藏在牆壁裡的煙道,房頂的煙囪,等於一套原生態的冬季保暖設施,還能同時做飯燒水,節約能源,同時院子裡還能放各種農具,鹹菜缸,糧食甕,以及其它罈罈罐罐和生活用品。

大家看上圖,農家平房頂劈好的柴禾,門口的小菜園,民居根據地勢自然高低錯落。這是丘陵地區村落的真實狀態,大多傍水,在藏風處,依著丘陵高低之勢,民房錯落修建居住。很難想像,這些地方起高樓的樣子。

個人分析,農民排斥上樓,有這麼幾個擔憂:

一是上樓後費用增加,無力承擔(這是主要擔憂點)。

像現在這樣獨門獨院,柴禾不花錢(作物秸稈,果樹剪枝等足夠),糧食自己種,家有小菜園,再養幾隻雞鴨,養只羊,禽蛋奶糧食果蔬都有了,大不了逢集市買斤五花肉,花費很少。

若是上樓,柴禾是燒不了了,那就要用電用氣,而且沒有火炕取暖,冬天還需要空調,哪哪都要錢。農民朋友也不傻,他們想想這些隱憂,難免牴觸。

二是樓房未必是一分錢不花拎包入住。有人覺得農民貪得無厭,住新房還不想花錢。其實這事換個角度去想,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有好些老農民,或貧困戶,他們現在居住房屋就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挪窩卻非人人都能挪得起,因為手裡沒有餘錢。

三是村莊老齡化嚴重,除非是電梯房,否則住樓房對老農來說,上樓就是遭罪,太不方便了。

上圖是我剛訪村拍攝的村莊一角,這一堆老人裡,最小的也七十多,其中兩個90多,三個80多,住平房,他們可以直接溜達出來街頭,聚在一起嘮嗑曬太陽。若是上樓,他們的腿腳就困難了。

四是上樓無處安放農機具和糧食等。農民為什麼花費少?還不是因為自種自給嗎?農家住平房,房前屋後就是小菜園,上樓後咋辦?

五是丘陵地區地塊小,不具備土地流轉大型播種收割管理的條件。原來耕地隨村莊,農人就近耕種,也不覺得什麼。現在若是一下合併到一個地方,距離所屬土地太遠,以後農民耕種土地怎麼辦?

以上這五點,都是合村並居農民擔憂的事,若是能解決掉農民的後顧之憂,讓這些隱憂不再是事兒,合村並鎮的優勢,對農民還是有吸引力的。這吸引力表現在:

合村並鎮後,社區化服務更到位。社區醫院、社區養老、學校、銀行等等,都會跟上。相比於現在很多空心村,村莊老齡化,學校幼兒園好多村才有一個,村裡至多有個「赤腳醫生」水平的藥店,農民生活質量會有明顯提升。

綜合以上幾點,阿兮覺得,合村並鎮甚至「上樓」並非洪水猛獸,被視為洪水猛獸的原因是一刀切和違背村民的意願,不因地制宜變通,不分地區和實際情況,硬逼著農民上樓。只要解決了農民擔憂問題,切實為農村人所思所想,才能讓這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相關焦點

  • 2021年起,農村「4大禁令」不再一刀切,農民發展不用擔心了
    ,公路資源匱乏,那麼農民想出去那是真的難。這幾年我國對農村的建設也是有著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是農民有目共睹的,就像現在的農村裡,你基本是看不到那些草屋和破舊的小屋,現在換來的是農村的高樓林立,還有的就是農村已經進行合村並鎮,農民也是住上了「高檔社區」,可以說現在的農村和以前的農村是發生了大變化,實現農民過上小康生活也是我國對於農村經濟建設的一個主要目的。
  • 哈爾濱銀行與2500餘名農民朋友共慶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
    2020年9月17日,哈爾濱銀行雞西分行雞東支行與農民朋友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惠農誠信客戶節」溫暖接續,助力優化農村信用環境。自2019年起,哈爾濱銀行以每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契機,舉辦「惠農誠信客戶節」,並將其打造成為回饋誠信客戶、傳播惠農文化的品牌活動。
  • 當代中國農民最怕什麼,該如何解決?
    2019年8月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不僅對可徵收土地的6種情形作了詳細規定,也制訂了新的徵地補償標準,健全了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可喜的是,根據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民朋友能在徵地中拿到更高補償了。
  • 不當高管當農民!這位東西湖「職業農民」帶著社員一同致富
    2008年,「閒不下來」的王建兵決心辭職做一個職業農民,那一年,他32歲。起初,王建兵選中了杜公湖畔的一塊土地。這裡曾是奶牛場,土地上一層又一層的牛糞保證了土壤充足的養分。他相信,在這樣的土地上,即使缺乏種菜經驗也能種出好的作物,而在願意種菜的人越來越少的大環境下,他的菜一定會有市場。
  • 廣州各區喜慶農民豐收節
    9月22日,是我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在這個屬於農民的節日裡,廣州市各區舉辦了一場場特色活動,慶豐收、迎小康。 據了解,本屆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為期兩天,由文藝匯演慶豐收、直播預熱迎豐收、土地流轉促豐收、各鎮專場展成果、職業農民展風採、特色農產品展銷、傳統民間技藝展示、鄉村振興成果展示、農事體驗憶農耕等9部分組成,在太和、鍾落潭、江高、人和舉辦4個專場,慶祝農民豐收的同時,全面展示白雲區鄉村振興新面貌、農業產業新成就以及新型農民新風採。
  • 種田打工兩不誤,不強迫農民做「選擇」!
    入市還是觀望,農民當家做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這次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最大的亮點。它取消了多年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流轉的二元體制,為城鄉融合發展掃除了制度上的障礙。最直觀的影響便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因為這項權利是農民全新獲得的,如何保障這項權利不受幹擾的實現?如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也成為了廣大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
  • 央視網評: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遊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6月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銀川市賀蘭縣,調研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一番話飽含著對農民兄弟的深情,溫暖人心,滋潤心田。
  • 9月22日起,農民豐收節期間到穗住宿享4折起優惠
    記者今天了解到,廣東省慶祝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大會暨廣州市系列慶祝活動,將從9月22日起展開。除了活動啟動晚會,還將舉辦全省鄉村振興成果展、現代農業嘉年華和「農民進城,市民下鄉」文旅體驗主題活動等。其間,有關方面將發布廣州市惠農十大禮包。超百種優質農產品近10萬株蔬果會在廣州城市中心華麗亮相。
  • 「農民有錢,心裡卻犯難」,這「3害」不解決,農民幸福感無望
    筆者記得前些年,真正外出打工的農民不多,多數還是農村種地或者做個小買賣,大錢雖然賺不到,起碼也能掙個養家餬口的錢。後來城市建設進入高峰期,外出打工逐漸流行,越來越多的農民湧進城裡,不少人也因此在城裡賺到了第一桶金,甚至在城裡買房最後定居到城裡。
  • 發揮郵政優勢 推進惠農合作 助力鄉村振興
    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市場對於中國郵政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即便不是生死存亡之決定,也必定是興衰成敗之關鍵。     二要準確把握農民合作社對農村市場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要認識到農村市場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農民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一兩年就會如同毛竹形成澎湃滌蕩之勢,這種變化是對郵政已有產品、服務、渠道以及市場的顛覆。
  • 澄城縣三舉措築牢職業農民服務網底
    近年來,澄城縣積極適應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新趨勢,吸引各類企業、技術、人才加入職業農民協會,實現資源、信息共享,職業農民成為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實施振興鄉村戰略的中堅力量。實施金融幫扶,解決資金難題。通過實施職業農民(免抵押、免擔保)專項產業扶持貸款、「惠農e貸」、小額信貸等方式,為職業農民發展產業提供資金支持。為初、中、高級職業農民授予20萬、30萬、50萬信用等級,提供產業扶持專項貸款,2019年為352名職業農民發放貸款3120萬元,2020年已完成1567名職業農民的入庫調查工作,發放貸款3120萬元。
  • 農村退耕還林後農民如何生存?聽聽過來人的做法,比打工要實在
    導語:農村退耕還林後農民如何生存?聽聽過來人的做法,比打工要實在近年來,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了,特別是農村的退耕還林政策執行,明顯可以看出這是對未來生態環境的一個整合。因此農村的耕地面積隨著綠林的擴大變得越來越少了。
  • 專訪惠農聚寶陳景濤:我們是農業產業鏈金融拓新者
    惠農聚寶聯合農資經銷商,為有資質的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農業生產資料,幫助其擴大生產規模,加速機械化種植,而反過來,長期與農民打交道的經銷商為惠農聚寶提供一手農戶徵信數據,能篩選出優質的借款農戶。這些農戶經過經銷商擔保,採用土地經營權抵押的方式,成功獲得借款。
  • 李克強:凡涉及農民利益的法規文件修訂一定要尊重農民意願
    「廣大農民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 農民為啥難富起來?每天起早貪黑,依然十分拮据!城裡人:難理解
    農業是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也是9億農民賴以生產生活的基礎。近兩年來,國家政策向農村傾斜,城鎮化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得益於國家的惠農舉措,邁向了小康生活。①月入5000已經算高收入農民外出打工一個月能賺多少?種地一季能收入多少?種地收入+打工收入即等於農民打工的總收入。在種地成本高漲的情況下,小農戶一年的種地收入能有5000元的淨利已經算非常不錯了,大多數家庭的支撐來自於外出務工。而外出務工一個月能賺多少呢?
  • 電視劇《老農民》:為農民立傳,功德無量
    田園裡哪有那麼多牧歌.鄉村裡哪有那麼多浪漫.玉米地裡哪有那麼多野合.城裡有「車震」,田裡就要有「田震」,這不胡扯嗎這不.!影視作品必須回到鄉村常識,無非雞狗鵝鴨、家長裡短、婆婆媽媽、婚喪嫁娶、平平安安過日子。我們那些所謂的藝術家們躲在屋裡子憑空捏造。是借農民的角色作外殼,肥自己的腰包而已。
  • 懷柔區第3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31屆農民藝術節慶祝活動開幕!
    31屆農民藝術節」慶祝活動開幕。舞蹈《歲稔年豐》再現懷柔慄農採摘板慄場景、歌舞《走在小康路上》全面展示懷柔農民創業致富經歷、《懷柔請你來》邀約創業者懷柔逐夢……向市民展示了懷柔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開創美好生活的豐碩成果。
  • 廈門市同安區2020年農民豐收節開幕
    舉辦豐收節,就是要進一步動員和聚集各方面資源,增強農民振興鄉村的熱情和信心,全力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 慶祝豐收 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名列前茅上午9點半左右,古坑村千日紅三角梅基地農產品展銷區早已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香甜的龍眼乾、紅撲撲的火龍果、綠油油的香水檸檬、鬆軟的芋頭……在豐收的季節裡,廣大農民朋友帶來了自家生產的優質農產品,在這裡展示銷售。
  • ——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帶動農民增收 - 山西日報數字報
    近年來,我省農業科技推廣者研發出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項目,經過試驗示範以後,向全省農民進行推廣,幫助農民增產增收,走上發展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的道路。武變英回憶起春天的場景仍然心有餘悸,「到了掛果時節,我很吃驚,沒想到我的梨樹坐果率竟達到往年的七八成,多虧我給果樹用了科普惠農推薦的光合細菌菌肥。」  省科普惠農鄉村e站聯盟秘書長閆月根介紹:「光合細菌菌肥是我們2020年新選取的一款農資產品,它主要以光合細菌為主,促進作物光合作用,加強植物營養吸收。
  • 農民起早貪黑工作,還是富不起來,專家不理解,老農算了一筆帳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農村走進城市,但由於我國是農業傳統大國,農民仍然佔大多數。雖然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很多農民都過上了好日子。但與城鎮人口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農民仍然低收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