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Polo衫,第一眼見到王建兵,猜不到他的職業,但他的車會「出賣」他。後備箱裡存放著農用物資,下地幹活穿的帆布外套總是放在車裡。
18歲起,王建兵從果蔬批發生意一路打拼,成了一家農產品上市公司高管。2008年,「閒不下來」的王建兵決心辭職做一個職業農民,那一年,他32歲。
起初,王建兵選中了杜公湖畔的一塊土地。這裡曾是奶牛場,土地上一層又一層的牛糞保證了土壤充足的養分。他相信,在這樣的土地上,即使缺乏種菜經驗也能種出好的作物,而在願意種菜的人越來越少的大環境下,他的菜一定會有市場。
原以為會輕鬆掘到創業第一桶金,卻迎來當頭棒喝。創業前兩年,王建兵將自己的積蓄全部賠了進去。
認識到做農民並沒有那麼簡單的王建兵,開始迷茫。
那一年,東西湖區實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給他帶來了新的生機。他開始意識到,將原有農戶分散種植的模式集中起來,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也許是一條可走的路。
2012年,金色惠農生態農業合作社在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正式成立,王建兵被選為合作社理事長,同時成立的還有金色惠農生態農業技術協會。
王建兵設計了兩種入社模式:農戶以託管的形式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統一經營,自己則到合作社就業,年收入保證不低於3萬元,另加年終分紅;另一種是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農資、技術指導及收購標準,農戶自己種植,合作社統一銷售。方案出臺後,156位農民自願報名加入。
「合作社統一購買農資,然後低價分發給農戶,比市場價低15%,然後在收購菜價上按照市場價再高出20%,另外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降低成本、提高售價,農戶的收入無形就增加了。」王建兵表示,農戶的菜種的越多越好,就掙得越多,現在,合作社已經吸納了200多家農戶,讓農產品暢銷武漢三鎮乃至更多地方。
到2019年,200多家農戶的年收入目前已基本超過10萬元。
除了農戶,還有分揀、配送、辦公室文員等崗位近40個,王建兵首選了本地村民,開出每月3200元的工資,讓他們得以安心工作。此外,合作社每年3月到7月的農忙時期,還要招大量臨時工來幫助種植、採收,一年總計要請3000人,每個臨時工的日工資為120元至150元,比同時期其他偏遠地區的臨時工工資高了50%。
合作社成立之初,王建兵就把自己的微信暱稱設置為「職業農民-王建兵」。他說:「我仍深愛農業,帶領廣大農民一起致富,這是我不變的初心和夢。」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