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高管當農民!這位東西湖「職業農民」帶著社員一同致富

2020-12-25 武漢三鄉工程網

牛仔褲,Polo衫,第一眼見到王建兵,猜不到他的職業,但他的車會「出賣」他。後備箱裡存放著農用物資,下地幹活穿的帆布外套總是放在車裡。

18歲起,王建兵從果蔬批發生意一路打拼,成了一家農產品上市公司高管。2008年,「閒不下來」的王建兵決心辭職做一個職業農民,那一年,他32歲。

起初,王建兵選中了杜公湖畔的一塊土地。這裡曾是奶牛場,土地上一層又一層的牛糞保證了土壤充足的養分。他相信,在這樣的土地上,即使缺乏種菜經驗也能種出好的作物,而在願意種菜的人越來越少的大環境下,他的菜一定會有市場。

原以為會輕鬆掘到創業第一桶金,卻迎來當頭棒喝。創業前兩年,王建兵將自己的積蓄全部賠了進去。

認識到做農民並沒有那麼簡單的王建兵,開始迷茫。

那一年,東西湖區實施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給他帶來了新的生機。他開始意識到,將原有農戶分散種植的模式集中起來,成立合作社抱團發展也許是一條可走的路。

2012年,金色惠農生態農業合作社在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正式成立,王建兵被選為合作社理事長,同時成立的還有金色惠農生態農業技術協會。

王建兵設計了兩種入社模式:農戶以託管的形式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統一經營,自己則到合作社就業,年收入保證不低於3萬元,另加年終分紅;另一種是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提供農資、技術指導及收購標準,農戶自己種植,合作社統一銷售。方案出臺後,156位農民自願報名加入。

「合作社統一購買農資,然後低價分發給農戶,比市場價低15%,然後在收購菜價上按照市場價再高出20%,另外免費提供技術指導,降低成本、提高售價,農戶的收入無形就增加了。」王建兵表示,農戶的菜種的越多越好,就掙得越多,現在,合作社已經吸納了200多家農戶,讓農產品暢銷武漢三鎮乃至更多地方。

到2019年,200多家農戶的年收入目前已基本超過10萬元。

除了農戶,還有分揀、配送、辦公室文員等崗位近40個,王建兵首選了本地村民,開出每月3200元的工資,讓他們得以安心工作。此外,合作社每年3月到7月的農忙時期,還要招大量臨時工來幫助種植、採收,一年總計要請3000人,每個臨時工的日工資為120元至150元,比同時期其他偏遠地區的臨時工工資高了50%。

合作社成立之初,王建兵就把自己的微信暱稱設置為「職業農民-王建兵」。他說:「我仍深愛農業,帶領廣大農民一起致富,這是我不變的初心和夢。」

來源:長江日報

相關焦點

  • 新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施行,重慶農民「抱團」致富更有底氣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7日訊(記者 劉雪琴 路奧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合作社法》)2018年7月1日施行以來,重慶市認真宣傳貫徹,積極引導和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在決戰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勞模風採丨唐建業:葡萄「串」起致富路 帶領農民奔小康
    在羅定市素龍街道鳳塘村有位遠近聞名的女致富帶頭人,她從一線城市返鄉創業,建起了葡萄種植基地,辦起了公司和農民合作社,用葡萄串起了當地貧困戶和農民的致富路。
  • 敕勒川英才|致富路上的領頭雁——記土右旗新型職業農民王屯良
    ,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現任將軍堯鎮鎮長助理、將軍堯鎮肉羊產業黨委書記、將軍堯鎮王保公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保公村黨委書記兼包頭市豐閏園養殖貿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一個強烈的念頭在他的頭腦中縈繞不散:鄉親們太窮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大家共同致富!經歷過多年市場大潮洗禮的王屯良,悟出了一個道理: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農民單靠一家一戶零散、粗放的生產模式,不僅風險大而且成本高,根本不可能實現富裕。
  • 農民的兒子王永存:願傾注畢生心血幫農民走上致富路
    ,他卻決心通過學習知識幫助農民改變貧窮的生活。在農民心裡,只要是王永存教授的種植技術,沒有不成功的。每次只要他下鄉,有問題的農民瞬間就會把他圍得水洩不通。豐潤區新軍屯鎮楊家莊村的康久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永存下鄉從她的地裡路過,看到她的生薑種植方式和管理方法不當,王永存立刻站下來指導,當得知康久珍家是貧困戶,以前也沒有種大棚蔬菜的經驗,王永存決定把她家作為技術推廣的一個示範戶。2018年,康久珍在王永存的指導下種植生薑3.5畝,畝產量達8500斤,年新增利潤3.2萬元,僅一年就脫貧了。
  • 無為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圓滿收官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是一項常規性工作,如何常抓常新,抓出成效,是當下培訓工作中的一個難題,為此,無為市農業農村局認真總結了歷年培訓工作驗,並與培訓機構和學員進行溝通,在2020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開展了3項創新,培訓工作取得實效。
  • 「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向企業展示農業新成果 根據農戶需求隨時「出診」「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8月3日,盛夏酷暑,遼陽縣甜水滿族鄉謝家大榛子種植家庭農場的大棚靈芝剛進入噴粉時節食用菌是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項目,近年來,遼陽科技共建高效食用菌產業「科技小院」科技服務團隊立足重點科技示範戶、科技帶頭人、合作社領頭人等,建設打造「科技小院」,不僅讓農民嘗到了科技幫扶的甜頭,也讓「科技小院」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加油站。
  •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做給農民看 教會農民幹 幫著農民賺
    原標題:做給農民看 教會農民幹 幫著農民賺   「喂,趙老師嗎,啥時給我家剪樹呀?」「下午就來了,你那2畝地就是半晌功夫」。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3.6萬名職業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生力軍
    榆樹市恩育鄉西關村農民在巾幗職業培訓學校網創班學習建設網站,把自家的特色農產品通過網絡進行銷售。從2014年開始,唐明亮就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通過學習,唐明亮將保護性耕作等種植技術和統一購買農資、統一耕種土地、統一秋季收穫的「三統一」的模式應用到合作社經營中,使合作社每公頃地節約成本1000多元,實現了節本增收。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 「百佳農民」獲表彰,宜昌市歡慶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今年9月23日,農曆秋分時節,我國將迎來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一個屬於億萬農民的節日,也是全國人民一同慶賀豐收、享受豐收果實的節日。9月21日,宜昌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六屆湖北宜昌柑橘節在夷陵區開幕,國內外客商、電商代表,各地農民群眾代表等齊聚官莊,共慶豐收。
  • 我們家的新型農民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有一個平凡又勵志的家庭,夫妻二人自主創業、勤勞致富,從一戶普通的水上人家打拼成為遠近聞名的魚苗養殖大戶,並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在家庭的影響下,大兒子選擇回鄉紮根基層,當上了新型職業農民。
  • 面孔2020|農民老劉:帶著家鄉一起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2020年6月,42歲的劉樹海卸去淄博高青縣常家鎮副鎮長職位,回到蓑衣樊村做回職業農民,並玩起短視頻,想要帶著這個黃河水鄉一起紅。回鄉當農民、拍攝短視頻、發展鄉村旅遊,老劉這一年很忙活。如今小半年過去了,老劉的「網紅夢」實現了嗎?老劉的職業農民幹得咋樣?他與蓑衣樊村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老劉很忙談起2020年,老劉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滿挑戰」。今年6月18日,,他的人生迎來重大轉折——辭去公務員崗位,回到了蓑衣樊村。「我內心紮根農村,還是放不下鄉村旅遊的情懷。」
  • 昭通大關寨林合作社:科學種植 規範管理 社員致富!
    昭通大關寨林合作社:科學種植 規範管理 社員致富!合作社社員毛國鳳看著長勢良好的馬鈴薯,忍不住動手刨起來,大個大個光滑的馬鈴薯從泥土中冒了出來。毛國鳳和合作社其他6個種植組長分別管理著7 個片區,各自在自己的片區上盡職盡責。「以前我們這裡很多地都是荒著的,後來租給了合作社,大部分農民都在這個合作社務工,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兩倍,大家都很高興。」毛國鳳告訴記者。
  • 做給農民看 教會農民幹 幫著農民賺 寶雞眉縣「金剪子」技術服務隊...
    12月16日,由寶雞市眉縣產業脫貧技術服務110指揮中心舉辦的眉縣「高素質農民助力脫貧攻堅冬剪技術服務活動」啟動儀式剛一結束,邀請高級農藝師趙驊冬剪果樹的電話就接連不斷。至此,由專家教授、高素質農民等組成的「眉縣高素質農民助力脫貧攻堅冬剪技術服務隊」活躍在全縣溝溝岔岔和貧困戶田間地頭,再次燒起獼猴桃冬剪這把「火」。
  • 小康聲音丨「職業農民」劉樹海:蓑衣樊村在奮鬥中變美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山東戰貧鬥困,不獲全勝誓不收兵,湧現出許多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隊員、村支書等成為這場「攻堅戰」的一線「領頭雁」、致富帶頭人,他們或為鄉村帶去產業振興的源頭活水,或為鄉村社會治理出謀劃策,或紮根鄉村服務百姓,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小康路上的生動實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熱血撒荒坡,藥香飄中山 ——助力脫貧攻堅戰,引領青年農民致富奔小康
    多年來,我們堅持與國家及省市相關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的協作關係,既請他們來培訓指導,又與他們一同進行科技示範、科技攻關、課題合作。在進行的所有共同示範、攻關、課題合作項目中,我們都精心挑選大中專畢業人員參與進來,給他們壓擔子、加責任,使他們在學者、專家的栽培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專長和致富泵領,進而帶動全縣中藥材種植技術和水平的不斷提高。
  • 北流桃衝村:立體種植果飄香,農民增收有保障
    ▲請點擊觀看視頻 北流市民樂鎮桃衝村近年來依託大容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組建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檸檬+百香果+蜜柚」立體種植,帶領當地農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之路。
  • 農民也有職稱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危小芳介紹,十多年前去浙江學習種植栽培的相關技術,通過學習種植技術,回鄉後先在28畝的田地裡進行實驗種植草莓和西瓜,在種植過程中自己看書慢慢學,然後結合自己的農場慢慢摸索,如今,危小芳的經驗更加豐富了。「職稱對農民來說是一種激勵!獲得職稱後我會更加努力工作,爭取把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推廣給更多農民,帶動大家一起致富!」危小芳說,今後他會繼續當好農業發展的帶頭人,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 扎果鄉樟村邦隆牲畜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舉行分紅儀式
    扎果鄉樟村邦隆牲畜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舉行分紅儀式 2020-12-2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