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21:4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昭通大關縣上高橋鄉寨林合作社緊扣市委「133」脫貧攻堅工作思路,構建社員利益聯結機制,吸納村民抱團發展,讓昔日被撂荒的土地長滿了「金豆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走進上高橋鄉大寨村,成片的馬鈴薯讓人眼前一亮,馬鈴薯花已凋謝,粗壯的秸稈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合作社社員毛國鳳看著長勢良好的馬鈴薯,忍不住動手刨起來,大個大個光滑的馬鈴薯從泥土中冒了出來。毛國鳳和合作社其他6個種植組長分別管理著7 個片區,各自在自己的片區上盡職盡責。
「以前我們這裡很多地都是荒著的,後來租給了合作社,大部分農民都在這個合作社務工,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兩倍,大家都很高興。」毛國鳳告訴記者。
大寨村種植馬鈴薯由來已久,但由於品質不好,沒有市場,4毛錢一斤都賣不出去。種地沒有效益,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成片撂荒的土地雜草叢生。寨林合作社組建起來之後,引進優質馬鈴薯品種,和龍頭企業進行合作,統一良種,嚴格種植標準要求,組織群眾科學種植管護,馬鈴薯種植獲得了豐收。
據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明崗介紹,2020年,合作社的馬鈴薯種植規模擴大到了1600畝,帶動群眾種植2000餘畝,預計總產值將突破1000萬元。
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得益於合作社的帶動。在起初流轉土地發展合作社時,村民大多對此不屑一顧,抱著等待觀望的態度,資金成了合作社發展路上的「攔路虎」。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動員下,49戶村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戶)以勞動力或現金2000元的方式入股,再加上多方籌集,合作社有了發展的第一桶金20萬元。
如何破解融資難題,合作社一邊運行、一邊摸索。2018年,合作社創造性地提出了選準一個產業、組建一個規範合作社、引進一家龍頭企業合作、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解決五個後顧之憂的「11115」五環工作法,充分發揮了小額信貸資金助推產業發展的作用,改變了群眾不願貸、商業銀行不敢放的問題,有效解決了合作社發展壯大的資金難題。
為激發股東社員的積極性,合作社提出了社員積分管理制度,對社員出勤、單項工作完成、獲得表揚等情況給予10-100分不同層次的積分獎勵,對工作完成不好、受到批評的扣罰積分,同時分別納入表揚欄和批評欄,並在村上顯眼的位置張榜公示,積分可兌換肥料、農藥、鐵鏟、大米、鮮肉、食用油、毛巾、洗衣粉、香皂、牙膏等生產生活物資。合作社通過一系列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社員們真正成為了合作社的主人,寨林合作社悄然之間變成了村民口中的「我們的合作社」,並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於2019年獲得市級示範社榮譽稱號,社員已從最初的49戶發展到了353戶。
王明崗認為,「通過合作社的規範運行,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助推了鄉村振興,主要體現在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兩個方面有了很大變化。」
「獨木不成林」,在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同時,合作社積極爭取鄉黨委、政府的支持,種植綠化樹、養殖黃牛和蜜蜂,逐步形成多元發展模式。
今年57歲的李自全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和10多個村民正在打理雪松地裡的雜草。雪松有些扎人,但李自全渾然不顧,奮力揮舞著手裡的鐮刀。他邊忙碌邊說,「我們搞綠化種植還學到一些經驗和技術,比如怎麼種、綠化樹怎麼樣才長得快,這些方面我們都逐步掌握了。」
合作社不但發展種養業帶動群眾致富,還為群眾開發了許多就業崗位。今年1至7月,合作社7個種植組繼續創造務工崗位,穩定帶動130戶家庭解決就近就業問題,群眾增加務工收入80餘萬元,戶均增加務工收入6000元以上。
今日推薦
來源/大關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 晏清琴
原標題:《昭通大關寨林合作社:科學種植 規範管理 社員致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