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5 澎湃新聞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樂亭縣湯家河鎮瑤各莊村位於湯家河鎮東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4公裡,擁有人口162戶、464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小村莊。可就是這個小村莊卻擁有黃瓜溫室大棚150餘座,並靠著種植黃瓜開啟了一條致富路。

瑤各莊村黃瓜大棚種植區

一座黃瓜大棚佔地一畝,卻能實現年純收入三到四萬元,而每個種植戶大多不止一個大棚,最多的甚至達到9個,辛苦一年就可以奔小康。

黃瓜長勢正好

如今,正值黃瓜收穫季,一箱箱的新鮮黃瓜被農民摘下,剛剛運至市場,不一會兒工夫,就被客商打包裝車並發往全國各地,既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菜,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還使得農民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真正開啟了農民特色致富路。

剛剛被採摘下來的黃瓜

湯家河鎮瑤各莊村民周英濤正在搬運剛剛摘下來的黃瓜

原標題:《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勞模風採丨唐建業:葡萄「串」起致富路 帶領農民奔小康
    在羅定市素龍街道鳳塘村有位遠近聞名的女致富帶頭人,她從一線城市返鄉創業,建起了葡萄種植基地,辦起了公司和農民合作社,用葡萄串起了當地貧困戶和農民的致富路。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2017年9月,村裡成立《農民夜校》,葉建軍帶頭做輔導員。開展農戶點菜、幹部配菜、專家做菜的菜單式技能培訓,用貧困戶聽得懂的語言,看得見的典型,悟得透的道理,對他們進行思想上引,經驗上傳,生活上幫,種植上帶,邀請專家作勵志講座,幫助村「兩委」幹部、黨員群眾更新觀念,把農民發展起來,組織起來,激發脫貧鬥志,提振脫貧信心,鼓勵農民加入「黨支部+合作社」產業項目中,帶領他們脫貧致富。
  •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2020-06-29 0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延平區塔前鎮隴嶺村整修村道拓寬農民致富路
    延平區塔前鎮隴嶺村整修村道拓寬路面 練劍青 攝東南網訊 「咱們農民就希望有條好路,有了好路就有了出路。」1月7日,延平區塔前鎮隴嶺村民、隴頭果場負責人陳永林正忙著將自家種植的的柑橘打包、裝車送出山。「這路是去年11月開始整的,1個月的時間就好了,相比修路前,我的運費每次能省下100多元。」陳永林說,這變化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也離不開村民們的支持。地處延平區西南部的塔前鎮隴嶺村山高路窄彎多,「行路難」一直是發展的瓶頸。
  • 甜蜜的產業!威海環翠區:小小地瓜鋪就鄉村「致富路」
    在威海市環翠區溫泉鎮雙寺夼村,一顆顆孕育著甜蜜和希望的地瓜種苗正積蓄著能量,這份「甜蜜的產業」為老百姓鋪就了一條致富路。在雙寺夼村東邊的農田裡,一座大棚拔地而起。大棚裡,剛種下100畝新品種地瓜苗,於常春正和其他村民一起,為這些寶貝疙瘩澆灌保墒,細心管理。
  • 「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向企業展示農業新成果 根據農戶需求隨時「出診」「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8月3日,盛夏酷暑,遼陽縣甜水滿族鄉謝家大榛子種植家庭農場的大棚靈芝剛進入噴粉時節  謝家農場只是遼陽科技共建高效食用菌產業「科技小院」科技服務團隊開展服務的一個縮影。食用菌是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項目,近年來,遼陽科技共建高效食用菌產業「科技小院」科技服務團隊立足重點科技示範戶、科技帶頭人、合作社領頭人等,建設打造「科技小院」,不僅讓農民嘗到了科技幫扶的甜頭,也讓「科技小院」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加油站。
  • 四川廣安做強柚產業:小小柚子樹 鋪就致富路
    群策村家家戶戶種龍安柚,但過去「單打獨鬥」不成氣候,柚子並未成為群眾的致富產業。近年來,廣安市做大做強龍安柚產業,群策村的柚子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建標準,好技術種出好果子  廣安區革新村村民唐華記得,以前用扁擔挑著柚子走1公裡多山路,一個卻只能賣幾毛錢。他和村裡多數青壯年一樣選擇了外出打工。
  • 「一線傳真」泗陽縣穿城鎮:菊花產業鋪就致富路
    關注泗水先鋒近年來,泗陽縣穿城鎮以農業結構轉型為契機,通過把黨建和農業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菊花種植業,探索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加強規劃引領,推動扶貧產業科學布局。穿城鎮黨委立足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著重以顏倪河沿岸及245省道周邊經濟薄弱村居為菊花產業規劃種植區,按照「大戶先行、品種分類、以點帶面」的原則,做優做強菊花產業經濟帶。通過黨委科學規劃,支部引導帶動,目前穿城鎮菊花種植面積超4000畝,富民產業不斷壯大。注重產品質量,推動扶貧產品提質增效。
  • 小西紅柿引領致富路 青島平度明村躋身十億元特色產業「俱樂部」
    「全村西紅柿種植面積500多畝,家家戶戶有大棚,成立了合作社,抱團取暖,共同致富,村裡有30戶人家在平度買了房,更有50多戶去青島買了房。」尹家樓村黨支部書記張德寬,作為村莊致富帶頭人,自豪地講述著村民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並笑稱和快速發家致富的村民們比,自己快成全村最「窮」的人了。
  • 紅花拓寬致富新路子,微波乾燥機煥發產業增收活力
    有著「紅色金子」美譽,且具有藥食同源價值的藏紅花、川紅花等紅花,在大健康產業推動下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現如今,紅花已成為一些地方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花」,微波乾燥機也將持續發揮其功用,提升紅花幹製品相和品質,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地增收動能。
  • 敕勒川英才|致富路上的領頭雁——記土右旗新型職業農民王屯良
    可就是這個祖祖輩輩生長在貧窮村的莊稼漢說出來的話卻是那樣樸實無華:「我是共產黨員,我應該帶頭致富;大家都富了,我的心也就踏實了」。提起王屯良,村民都會翹起大拇指誇個不停,感激之情自然而然流露出來。近五年來,王屯良用辛勞的汗水和聰明的頭腦不僅自己致了富,更是帶領周邊村民奔上幸福路。
  • 涉縣後池村:深山裡「開」出生態致富路
    變化,始於一條路不惜山高路險,驅車蜿蜒而上,探訪後池村的遊客、記者,學習致富經驗的外地人,率先好奇的莫過於這條聞名於外的「愚公」路。來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後池村供圖這究竟是怎樣一條路?隨後,路在一次次修繕中變寬、變平、變硬……這條路,人稱「愚公」路。信心,因路而蔓延對後池村來說,這條「愚公」路,實際帶來的遠比起初想像得多,這裡面就包括致富的途徑和信心。「今年把家裡的驢賣了,花了4000多塊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見到村民劉榜年的時候,他正開著新買的三輪車從山上下來,那滿臉笑容、意氣風發的樣子,流露出的是對生活的希望。
  • 黔西農商銀行:「小產業」鋪出致富路
    以前,家禽不過是農耕生活和人類餐桌的點綴,乘著農村產業革命的東風,在黔中大地上,生態家禽已成為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養殖家禽的收入也是趙明武增收致富主要來源之一。今年,趙明武在還清3萬元的「特惠貸」後,又在綠化支行辦理了6萬元的「致富通」農戶貸款,用於發展養殖。說起將來的打算,趙明武說道,「除了繼續養牛養豬,500隻的雞鴨鵝還是少了點,我想在他們農商銀行支持下,把雞鴨鵝的養殖規模再擴大一點。」
  • 鋪就致富路——記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金正哲
    原標題:鋪就致富路 「村子裡變化可大了!以前收入在3000元左右,現在都達到1萬元了。這裡可有村書記的功勞啊!」日前,記者走進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提起村書記金正哲,村民金春華讚不絕口。 金正哲是龍井市開山屯鎮懷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工作20餘年,他先後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栽培、養雞等多種產業,為小山村開啟了一條致富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也由2738元飛躍到了10230元。 金正哲今年59歲,是土生土長的懷慶村人。1993年,金正哲擔任懷慶村村主任後,帶領村幹部走出去觀摩學習,吸取先進經驗,制定了懷慶村的發展之路。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現場評論)
    綠色與發展,生態與致富,本質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就,走出一條用綠色生態為發展致富賦能的新路。在三明的實踐中,生態本身就是一個產業,就是一座促進農民致富、引領經濟發展的富礦。大田縣產茶鄉鎮以前只有4個,現在有18個,產值從不到3000萬元達到現在的35億元。
  • 江蘇贛榆:產業融合走出庫區特色致富路
    近年來,贛榆區立足於當地實際,瞄準綠色經濟目標,從打造綠色種植業基地做起,重點突出移民產業幫扶,不斷延伸經濟鏈條,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富民的道路。  「強」基固本,脫貧攻堅更精準   贛榆區移民群眾多數聚集在丘陵山區,「望天收」的局面造成了經濟發展的「窪地」。
  • 江西贛州鋪好產業致富路
    梓山富硒蔬菜產業園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本菜農」的發展模式,積極帶動園區周邊農戶發展蔬菜產業。2019年,園區內組建11個蔬菜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2800餘戶農戶增收致富,也為全縣蔬菜產業發展起到「以點帶面」的示範促進作用。
  • 【雙千榜樣】趙亞奇:小蜜蜂築就致富路
    【雙千榜樣】趙亞奇:小蜜蜂築就致富路 2020-12-10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農民的兒子王永存:願傾注畢生心血幫農民走上致富路
    ,他卻決心通過學習知識幫助農民改變貧窮的生活。王永存的農業技術指導,讓很多農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被他指導過的農民都對他心服口服,在農民眼裡王永存就是個「小神仙」。豐南大齊鎮一家農戶種的特菜小南瓜沒長好,王永存一聽就斷定:「是不是施了肉雞糞?」這戶農民覺得王永存神了,好像看著自己施的肥。「肉雞糞一般都發酵不好,影響南瓜的生長。」
  • 「小苗木」做出「大產業」 甘肅兩當靈官人走上致富路
    「小苗木」做出「大產業」 甘肅兩當靈官人走上致富路 原標題: 周圍是亞洲面積最大的野生白皮松原生區,俗話說:「靠山吃山」,村支書曹宗孟就依靠育苗產業擺脫了貧困,如今,他更是帶著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  曹宗孟與白皮松的「結緣」,還要從2007年說起。因為村子緊靠著白皮松原生區,每到秋季,鄉親們就會去山上的林子裡採種子賣給外來的收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