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贛榆:產業融合走出庫區特色致富路

2020-12-28 中國水利

  □通訊員 霍剛 王鑫 

  地處蘇魯交界處的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共有移民人數6.21萬人,佔江蘇省移民人數的四分之一,移民群眾脫貧致富任務重、難度大、時間緊。近年來,贛榆區立足於當地實際,瞄準綠色經濟目標,從打造綠色種植業基地做起,重點突出移民產業幫扶,不斷延伸經濟鏈條,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富民的道路。

  「強」基固本,脫貧攻堅更精準 

  贛榆區移民群眾多數聚集在丘陵山區,「望天收」的局面造成了經濟發展的「窪地」。只有從增強基礎著手,努力做大蛋糕,才能有效破題。

  按照「資源整合、政策疊加」的原則,贛榆區將移民資金科學應用到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中,建設高效節水灌溉6萬畝,建成標準農業大棚6.1萬平方米,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及種植大戶流轉土地,促進規模經營,提升土地附加值。區裡還特別引進了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包括藍莓和黃桃罐頭深加工項目、獼猴桃冷鏈物流項目等一批綠色產業;同時扶持水庫移民電商平臺,建設移民集中安置區電商服務中心,依託「一村一品」特色水果產業,拓寬特色水果銷售渠道,低價承包給困難移民戶種植,聘任農技人員上門指導,解決了1000名移民就業崗位,人均增收近5000元。

  「富」民增收,移民錢袋更殷實 

  移民群眾錢袋子鼓了,美好生活才有物質保障。贛榆區及時轉變移民後扶理念,移民項目安排從基礎設施為主轉向創業就業致富。

  區裡充分發揮移民村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建成高標準廠房6.2萬平方米,築巢引鳳,讓企業「拎包入住」,引進一批服裝加工、玩具生產、電動車組裝等用工密集企業。同時,加強低收入移民的實用技能培訓,建立移民勞動力信息檔案動態管理平臺,做好與企業、市場的對接工作,推動移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今年舉辦各類技能培訓班3期,共有400多人次參加培訓。

  「美」化庫區,生態環境更優質

  贛榆區主動轉變發展業態,以移民資金為牽引,整合農開、住建、扶貧等領域資金,綜合打造特色田園綜合體建設,對部分條件好的移民村原址進行生態修復,建設景觀休閒廣場,依託水庫庫區獨特的景觀資源,合理布局休閒農業採摘點、精品民宿、農家樂等服務業態,幫助更多移民從傳統農業向服務業轉型。

  一批村民活動中心、幼兒園、鄉村大舞臺等相繼建成,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不斷加強,通過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了移民精神面貌。通過建設文化畫廊等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等繪製成圖,改善村居陋習,提高了全區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20年12月21日

相關焦點

  • 茶香迎客,都勻茶旅融合走出綠色致富路
    5月29日,在第12屆貴州省茶產業博覽會如火如荼開展之際。來自省內外重點經銷商、採購商和目標市場的企業家、新聞媒體齊聚都勻毛尖核心產區——螺螄殼茶旅示範基地,在這裡觀茶道,品茶香。    「茶博會是一場茶文化的盛會,打造茶旅融合新路是我們當前思考的首件大事。」張子全說,一定要到螺螄殼茶山看看、走走,來這裡旅遊,感受這裡的美景,呼吸這裡的空氣,再品上一杯都勻毛尖。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贛榆:「三化」並舉乘勢而上 奮力...
    贛榆,江蘇北大門。境內沿海、平原、山區各佔其一,自古以來就是「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的福地。贛榆是農業大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在農業,潛力和後勁在農村,區委、區政府致力推動「鎮村特色化、產業集群化、服務品牌化」,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 文旅江蘇幫扶致富路丨金壇茅山:美麗鄉村入畫來,文旅融合賦能鄉村...
    編者按:文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關注熱點。依託鄉村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產品,不僅能讓文化歷久彌新,還可以助力鄉村振興,助力地方經濟發展。12月22日,由江蘇省文化旅遊廳,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水韻江蘇美麗鄉村」2020「文旅江蘇幫扶致富路」大型融媒體採風行走進常州金壇,用鏡頭記錄文旅江蘇、用文字述說美麗鄉村建設。融媒體採風行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今古茅山是勝遊,秀峰突兀繞滄洲。」
  • 2020「文旅江蘇幫扶致富路」大型融媒體採風行啟動!
    文旅江蘇幫扶致富路」大型融媒體採風行 暨 「金壇茅山旅遊年卡」 「趣茅山旅行網」新聞發布會 在度假區內一號農場拉開帷幕!、加快旅遊基建建設、推出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等一攬子的利好舉措,進一步探索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新路徑,助力江蘇鄉村旅遊發展,幫助更多農民致富奔小康,更好助力美麗江蘇建設。
  •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
    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2020-07-17 13:54:00  水產養殖網 原標題:魚塘用上高科技&nbsp百平方米養萬尾魚——上林縣澄泰鄉高頂村帶動貧困戶發展漁業走出特色致富路韋建幸拿起網兜在水槽裡撈起活蹦亂跳的鮮魚
  • 致富喜悅滿林區——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發展特色產業巡禮
    雪白的羊群、翠綠的雲杉樹、肥碩的猴頭菇、黑亮亮的木耳……7月24日,興安日報社六山六水看興安採訪組記者走進興安盟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各種特色產業裝點著林區,扮靚了林業職工的小庭院。在綠色食品、農林生產等領域,五岔溝國有林管理局推出「一場一品」,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如火如荼,職工群眾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忙著收穫綠水青山結下的金色碩果。
  •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樂亭縣湯家河鎮:黃瓜產業開啟農民致富路 2020-12-22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石橋周家鎮:興特色產業 走脫貧新路
    大石橋周家鎮:興特色產業 走脫貧新路 中新網·遼寧
  • 家富人和村美,宿豫走出一條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幸福路」
    結合雙河傳統村落自然肌理、建築特色,努力打造具有獨特自然風貌、歷史文化底蘊、休閒旅遊功能的特色田園鄉村。讓小小的村莊,成為回歸自然,開闊胸襟,怡神養性的好去處。  「農路+產業」,就有了「特色致富路」。位於杉荷園景區內的宿豫區新莊鎮振友社區原是省定經濟薄弱村。
  • 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從砍樹到看樹 阿爾山走出靠林致富路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阿爾山市考察時指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守住生態底線,保護好生態就是發展。阿爾山自然風光四季都很美,阿爾山的旅遊業一定會火起來。」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現場評論)
    「生態美」與「產業優」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良好的生態,本身成為孵化產業的溫床,為那些對品質要求高的產業提供了舞臺 「我們的茶葉不噴農藥,在採摘生長期連草都不能除,真正的原生態茶要與樹木雜草共生共榮、和諧生長」。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的五龍山生態茶園,茶農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 黔西農商銀行:「小產業」鋪出致富路
    以前,家禽不過是農耕生活和人類餐桌的點綴,乘著農村產業革命的東風,在黔中大地上,生態家禽已成為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在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養殖家禽的收入也是趙明武增收致富主要來源之一。今年,趙明武在還清3萬元的「特惠貸」後,又在綠化支行辦理了6萬元的「致富通」農戶貸款,用於發展養殖。說起將來的打算,趙明武說道,「除了繼續養牛養豬,500隻的雞鴨鵝還是少了點,我想在他們農商銀行支持下,把雞鴨鵝的養殖規模再擴大一點。」
  • 一杯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靠什麼鄉村振興?
    千年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實現鄉村振興!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土城村,看她是如何做好酒文章,走出致富路的?一、土城村的成就湖北房縣土城村位於房縣北大門,該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南觀神農架、北望武當山,以盛產黃酒而聞名。
  •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創業致富不是夢
    32歲的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張仁智說。  10月31日,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阿熱勒託海牧場組織全牧場創業青年及致富帶頭人共同學習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在現場學習交流時,張仁智說,總書記的講話深入人心,令人備受鼓舞,更堅定了他要帶動當地群眾共同致富的決心。
  • 黃河水淌出致富路
    特色民宿讓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黃靈燕攝隨著精準扶貧和高原美麗鄉村項目的不斷落地,不僅群眾住房難、行路難等問題得以解決、村子的「顏值」顯著提升,養殖合作社等產業發展也擴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以前,村裡的路是坑坑窪窪的,去縣裡很不方便,每次採購生活必需品都會買很多備用。現在,柏油路修到了家門口,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而且村上還建了汙水處理廠,修了水廁,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德措吉說。
  • 江蘇銀寶聚焦主業主責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原標題:江蘇銀寶聚焦主業主責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江蘇銀寶控股集團有限
  • 小西紅柿引領致富路 青島平度明村躋身十億元特色產業「俱樂部」
    今年11月中旬,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名單,明村鎮成功入選,而櫻桃西紅柿則撐起了這「十億」產值的半壁江山,在明村這個擁有西瓜、藍莓、野山棗、葡萄、甜瓜、秋月梨的瓜果原鄉裡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水果「首富」。
  • 建議提案追蹤 | 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建議提案追蹤 | 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2021-01-11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南淅川:在綠水青山中走向生態富民路
    張河村石榴種植基地。基地裡全部用上了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汙染」,不僅保護了丹江水,還讓一顆顆石榴果成為群眾脫貧路上的致富果。經過幾年的發展,張河村通過政策扶貧、入股分紅、務工就業、訂單產業等形式,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融入「全產業鏈」,目前,淅川縣千畝以上軟籽石榴基地有8個,有2萬餘貧困人口通過產業發展,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