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見,在《該不該在一起》這本書的封面上,寥寥幾字的文案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戴軍的「愛·聊傷」故事集。
我一直以為,愛情故事要女生寫的才好讀。她們都有一顆敏感的心,善於觀察。男生能不能把愛情故事寫得好看又不乏味?收到不多的幾篇稿件時,我才放下一顆心來,實在是我多慮。戴軍不僅寫得好看,還很能找到人的痛處,但他並沒有用力過猛,那些在我看來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也都被他柔柔淡淡幾筆帶過,只讓人覺得惋惜。原來那些電影裡才有的情節,在真實生活中也有,並且更加銘心刻骨。
我們總怪生活乏善可陳,然而這些寫故事的人卻告訴了我們,原來在同樣經歷的世界裡擁有這麼多既美好又讓人心碎的愛情故事。當然也有美好的,只是我們對之知之甚少,於是,愛情變成了個稀罕物兒,從而覺得可貴。
戴軍是主持人,不必多說,日日與人打交道,他有更多的機會遇到更多的陌生人,也因此收藏了更多的故事。得益於愛旅行,看過託斯卡納的豔陽,在日本賞過垂落的櫻花,在雪梨藍山見證了一個女生走鋼索,還見過一對在北京開餐館的美國gay couple,還有住在東五環與北五環的牛郎與織女……這些故事平平凡凡,且樁樁件件真實不假。
故事裡的人並沒有被美化,他們又美好又世俗,亦有在愛情裡的算計。有人想要金龜換酒,有人以為痴情就能換回愛情,也有人為愛做過傻事,有人享受曖昧……這些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不是你,這些故事裡的每一個人又都是你。
你在他人的故事裡掬了一碰熱淚,你以為你是在為別人的故事感動,可你未曾發現,你在這個故事裡照見了自己。
最初它不叫《該不該在一起》,在構想書名的時候,我曾取過一個這樣的書名——《我們真的愛過嗎》。在收到全稿閱讀完畢之後,我有了質疑,重新開始審視到底應該要叫一個書名。
那段時間因為書名的緣故,大大小小的會開得我頭皮發麻,取了無數個書名,都被總編輯夏果果否掉了,她總覺得不到位,差點什麼,在我猶豫要不要把她拉黑掉的時候,她轉頭又說可以留著給別的書用,我哭笑不得,甚至懷疑到底該不該繼續做這本書……
好事多磨,在我以為幾乎想不出名字的某個深夜,大boss李響在群裡說,稿子我也看了一部分,你看每一對戀人都在面對同一個問題,就是繼續愛下去還是分手呢,要不叫《該不該在一起》吧。
絕了,簡直太符合這本書的整體核心。
在書中長長短短的故事篇幅共計45,故事中的每一對戀人們幾乎都在面臨著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該不該在一起。
面對異地的戀人們,在一個城市裡卻相隔遙遠的戀人們,在愛裡爭吵懷疑愛情的戀人們,性別相同卻又篤定要一直在一起的戀人們,懷疑性取向卻又無法面對家人的戀人們,單相思到極致的戀人們……戀人啊,從來愛情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在寫宣傳文案的時候,我寫過這樣一段話:16歲懵懂愛情,24歲為愛瘋狂,30歲沈思愛情。
我們都一樣,在愛情面前如童,它美好神聖讓人嚮往,願意獻上一顆心。這是愛情最初的樣子,夢幻裡帶著一點完美主義。可是真當我們遇見,才發現,原來愛情沒有那麼美好,一樣需要柴米油鹽,需要人們去經營。可是愛情最初不是這樣子,在最初,我並非因為你是誰我才愛你,是愛牽引著我讓我遇上你,讓我將一顆真心交付給你。
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這是一次對情感的拷問,也是對所有人戀情的一次拷問。我們的戀情如何走到這一步?出問題的究竟是我們,還是愛情本身?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生活在異鄉的小人物,只有靠相愛、相守、相擁,才能度過那漫長的平凡歲月。有時候,能夠點燃我們生命的,就是這些發生在藍天下的愛情故事。
與以往的書裝幀模樣不同,設計師在做封面的時候下了一番工夫,於是它呈現在你的眼前了。
一張床,兩個枕頭。與我設想的一樣,簡簡單單,就像兩個人在一起的樣子,也是愛情原本的樣子。一房,兩人,三餐,四季。
愛情出現裂痕的時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所以在書的外殼,枕頭處,特地做了手撕的設計。你想要了解的關於愛與傷的問題,都在裡面,需你自己親手檢閱,當然,要看你有沒有面對真相的勇氣。
你,真的準備好面對你在愛情裡可能出現過的問題了嗎?
畢竟,這是一本可能會讓你對號入座的書,而我願意保證,當你閱讀完,你很有可能不會與真愛錯過。
在書的裝楨設計上,我們的設計老師劉志華差不多要被我逼瘋了。哪怕合作多年,好脾氣的他總也有被搞瘋的時候,要把一本書做得又簡單又精緻又別致又要有逼格……大概每個設計師聽到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實則很複雜的活兒時,都會考慮到底該不該接這個項目吧?
無數次被否掉之後,設計師拿出了最終的這個方案。整個編輯部都覺得——就是它了。事後我問他,你是怎麼想到這個概念的?敢去做一張床出來?他說,「我每天加班回去很晚,又要在家裡做做設計,每次睡覺的時候我老婆已經睡醒一覺了,那天晚上她走到我跟前說『你到底要不要睡了』?我有時候真懷疑自己到底該不該和你繼續過下去!」聽到這段話,我嚇得魂飛魄散,因為一個封面真要拆了一段婚姻……我賠上小命都沒什麼卵用,我總不能說,你跟我過吧?
當然,設計和感情在我看來,等同於一回事,要有一些小摩擦才有趣。凡是平順的,都太沒勁。但有時候,這些小摩擦真的太挑戰人的極限。愛也是這樣,它有甜蜜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與設計師也好,出版社也罷,都是如此。但,正是這些東西,讓愛變得更具象,讓愛更值得愛。
煩惱也是有的。在書中原本有這樣兩個故事,被出版社以內容敏感為由刪減掉了。因為如此,我尤其想要與你們分享,畢竟它原本是書裡的一部分,總覺得這些東西不該只被我一人看到,你們也應有知道的權利。希望日後有機會可以發給你們看。
我要說的這兩個故事是《三人行》與《形婚》,這兩個故事我在讀的時候三觀一直在被顛覆,怎麼會有這樣的故事?我反覆想,這些故事都是真的嗎?戴軍老師答:當然都是真的,人物都有原型的。
《三人行》講述的是一個男生與新歡舊愛共睡一床的故事,而《形婚》講述了一個gay迫於家裡逼婚無奈找人形婚。一個太離奇,一個太現實,但是又都敏感。最終無緣收錄在此書當中,實在是一樁憾事,好在現在是自媒體時代,但總為那些還在閱讀紙質書的人們覺得惋惜。似乎少了這兩篇,書就不完整了一樣。
在愛裡也是如此,不能愛得太滿,又不想有所缺失。可是確確實實的真真切切的都是不完整的。有時候覺得做書也挺有意思的,久了像談戀愛,偶爾也有懷疑的時候,出版局定下的條條框框,有時候很容易讓編輯產生質疑——到底該不該繼續做編輯了?
得,話說得太多,連我自己都嫌囉嗦。說這些,無非說想讓你對它了解更多,更深刻。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靈魂,很高興,你碰到了它。
是愛情讓我們變理智,還是我們把愛情想得太複雜?
其實愛情沒有那麼複雜。當在遇到對方的某一瞬,有這種感覺——人海中幸好有你,剩下的,交給時間、勇氣和運氣。
當然會受傷,想要享有甜蜜,必要承擔苦楚。只有面對真相,只有療傷,我們才有勇氣繼續愛下去。
有的痛苦嗎?有的話就吶喊出來。我們嘗試改變命運賦予我們的苦痛,如果改變不了,就必須要學會放下。一旦放下了,你也就釋然了。
這就是戴軍在《該不該在一起》裡想要告訴你的,不為聊傷,為得是讓你知道,愛的真相。
「關注職職幫,陪你聊傷」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