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一篇《關於不準妄議民國的通知》沒有刷爆朋友圈,也沒有引起吃瓜群眾哄搶,但在當天下午即被屏蔽。為何?作者被喝茶時才知道,文章有錯誤。欲知錯誤所在,請聽下文分解。
其一,行為錯誤。既然標明是「機密」文件,且限於傳達到縣團級,作者卻向公眾發布了,輕者這是明目張胆的違犯組織紀律的錯誤行為,重者屬於觸犯《保密法》的違法行為。哇塞,厲害了,不喝茶不知道錯誤有多大。組織上有很多機密檔案都不會公開的,你一個民國網就敢那個?簡直了!作者當時就嚇尿了,趕緊低頭認錯,懇求組織原諒。好在是初犯,且沒有海外背景,記帳不罰。
其二,邏輯錯誤。在當下的時間裡追究過去的責任,以今天的尺度衡量歷史的空間,顯然存在著時空錯亂的問題。邏輯一錯,全文立意失據,好比「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的一場錯誤的戰爭」。這樣一來,「通知」全文的每一個標點都是錯誤的。組織上的分析判斷真是一針見血、一劍封喉、一錘定音,作者聽得汗流浹背,藉故去洗手間,把秋衣秋褲都換了(心裡慶幸自己早有準備)。
其三,概念錯誤。所謂妄議,隨意地發表不適當的評論是也,好比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表的錯誤言論。「通知」一文,未經真理主管部門批准,借希特勒之口,散布了「謊言重複一千次就變成了真理,重複一萬次就變成絕對真理」的假真理,造成了不良影響。咋辦?作者當即向組織保證,撤銷所謂「反對妄議民國最高辦公室」的三無機構,作出深刻檢查,並向受到牽連的廣大傻子梯隊人員表示真誠道歉,同時賠償有關療養院的經濟損失。
其四,文風錯誤。那篇錯誤文章,借用了組織上的紅頭文件形式,並且名曰通知,文章風格本應嚴肅端正,但通篇內容卻是運用相聲手法,極盡幽默誇張之能事,令人捧腹發笑,被網友誤傳為「相聲體」,嚴重侵犯了相聲界的智慧財產權,並導致我國相聲作品市場受到衝擊。對此,作者虛心接受批評。作者今天這篇文章原定標題為《傻子太多了,醫生不夠用》,經認真推敲後,特將標題改為充滿正能量的《妄議民國,不需要理由》,以此作為改正錯誤的標誌,請組織審查,以觀後效。
因為昨天的文章而耽誤網友今天的時間,作者深感不安。為了稍作彌補,同時表明有理由也不妄議的知錯即改的態度,特此轉發一篇不加評論的資料如下——
民國「十大國學大師」,魯迅胡適都排不上
民國,向來被譽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重鎮,既大師輩出,又個性十足,兼具春秋戰國與魏晉南北朝的雙重特點,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絕唱」。
前幾年,媒體曾評選出近代「十大國學大師」,其中有魯迅、郭沫若等人,大家都笑了。魯迅這些年被拔得太高了,已經成了連他自己都不認識的「神」。其實在民國的學術界,魯迅還排不上號,他的貢獻在思想上,而不是學術上。
那麼,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民國「十大國學大師」呢?
【章太炎】:1929年,上海《時報》做了一個《文壇點將錄》,模仿水滸一百單八將的形式,給當時的文化界大腕們做個一個大排名,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章太炎。
當年清華大學國學院成立,最先確定的導師名單有三人:章太炎、梁啓超、王國維。但章太炎堅決不肯去,因為他看不起後兩個人,曾說:「若梁啓超輩,有一字能入史耶?」至於王國維,更是輕蔑地稱其為「腐儒」。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梁啓超】: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中華民族」這個詞就是他第一次提出來的,縱觀其一生,做到了古代讀書人「進則謀劃天下,退則著書立說」的終極境界。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王國維】:被譽為中國近代最後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梁啓超盛讚他:「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闢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的教授」、「大師的大師」,梁啓超曾說:「我梁啓超雖然著作等身,但我所有的著作加起來,也沒有陳先生的三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陳垣】:胡適曾評價說:「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陳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圓庵,漢族,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人,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陳垣先後創建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孤兒工讀園、北京平民中學。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的教授、導師。1926年至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1952年至1971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49年以前,他還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
陳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鑑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陳垣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稱他是"國寶"。
【黃侃】:章太炎的首席高徒,成就不在師傅之下,有學者評價道:「中國歷史,由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總結它的時代思潮的是孟子和荀子;由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總結它的時代思潮的只有章太炎和黃季剛(黃侃字季剛)。」
黃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初名喬鼐,後更名喬馨,最後改為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蘄春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驅、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國學大師。
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山西大學等任教授。後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
黃侃一生高傲,誰都不放在眼裡,但唯獨對劉師培尊敬有加。劉師培病重時,黃侃不顧輩分,心甘情願地拜在劉師培門下,說,如果劉師培的學問斷絕,世界就沒希望了。
[劉師培](1884年-1919年11月20日),字申叔,號左盦,漢族,江蘇儀徵人,經學家。劉貴曾之子、劉文淇曾孫。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詩錄》四卷、《詞錄》一卷。著有論經學(以小學、左傳學為主)、史學(開創近代中國學術史體)、文學(主張"六朝文",維護揚州學派駢文之文統)專著74種。
著有論經學(以小學、左傳學為主)、史學(開創近代中國學術史體)、文學(主張"六朝文",維護揚州學派駢文之文統)專著七十四種。收入民國二十三年(1934)寧武南氏刊本《劉申叔先生遺書》。該本號稱最善,然時值日本扶植滿洲國,劉師培於《民報》時期所撰論滿洲非中國種族之文字俱被刊落,又早期刊發於報刊之文字,失收亦頗多。
【辜鴻銘】: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代表東方文化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泰戈爾,另一個就是辜鴻銘。泰戈爾到中國訪問時,專程去向辜鴻銘請教,但他說,泰戈爾不懂易經,不要再聲稱代表東方文化了,回去乖乖地寫你的詩吧!
辜鴻銘(1857.7.18-1928.4.30),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 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馮友蘭】:中國20世紀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大師之一,「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約翰·杜威。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裡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稱譽為"現代新儒家" 。
【錢穆】:與陳寅恪、陳垣、呂思勉並稱「史學四大家」。黃仁宇評價說:「錢穆先生可能是將中國寫歷史的傳統承前接後帶到現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師。」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