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懷舊還是玩梗:為什麼2020年的年輕人迷戀上了中世紀風音樂?

2020-12-23 界面新聞

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I want thine ugly, I want thy disease 

Take aught from thee shall I if it can be free 

I want thy love Love, love, love, I want thy love 

I want thy heartache, the touch of thy hand 

For weal or woe, I want each kiss in the sand 

I want thy love Love, love, love, I want thy love」

仔細讀這首「古英語詩」,你有沒有覺得有些眼熟?是的,它其實改寫自Lady Gaga的《Bad Romance》。YouTube博主Hildegard von Blingin將這首發行於2009年的全球熱門單曲改寫成了一首中世紀愛情民謠,她輕靈的歌聲搭配魯特琴、笛子和溫柔的鼓聲,令聽者仿若穿越至一次皇家晚宴聆聽宮廷樂手表演。

歡迎來到「中世紀風」(Bardcore/Medieval Style)的世界。這是一個今年在YouTube迅速躥紅的音樂類型,簡單來說,就是創作者將當代流行歌曲改編成中世紀風格的音樂,比如用近乎滑稽的古英語改寫歌詞,用魯特琴、小提琴、豎琴、笛子等傳統樂器重新編曲。目前在YouTube上可以找到的中世紀風改編曲目包括Aqua樂隊的《Barbie Girl》、夏奇拉的《Hips Don’t Lie》、后街男孩的《I Want It That Way》、拉娜·德雷的《Summertime Sadness》、蕾哈娜的《Umbrella》等近二三十年最火的歐美流行單曲。

據《衛報》考證,中世紀風音樂的起源是今年4月20日。YouTube博主Cornelius Link上傳了一個視頻,用上述的「中世紀風」重新演繹了荷蘭電子樂組合Vicetone聯手Tony Igy於2016年發布的電子舞曲《Astronomia》。目前,這個視頻的點擊量已達320萬。Cornelius是一位27歲的德國網頁開發工程師,他在業餘時間也是個遊戲迷、歷史迷、樂手和木匠——在他編排的中世紀風曲子中,他用到的好幾樣樂器都是他自己製作的。Cornelius開創了中世紀風,Hildegard進一步用演唱完善了這種風格,這兩位「鼻祖級」中世紀風博主目前分別擁有18萬和71萬粉絲,視頻點擊量達百萬級,並且吸引了許多模仿者。

「好奇妙,(這首曲子)好讓人放鬆啊!」在一個中世紀風音樂視頻下,一位網友這樣評論。中世紀——大體是指5世紀到15世紀的歐洲——其實一直都存在於當代人的認知和想像中。它有時讓人聯想到一種古老文雅的審美風格(比如彬彬有禮的騎士和壯麗宏偉的哥德式教堂),有時又提醒我們人類曾經歷過一個黑暗時代——在黑死病和戰亂的威脅下,人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而如今,中世紀風佔領了歐美年輕人的播放列表,與他們產生了深刻共鳴。這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從浪漫主義到當代流行文化:中世紀意象世界的復興

說到中世紀,你的腦海中可能會瞬間浮現一系列人和物: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遊吟詩人、羅賓漢、古堡、教堂……很大程度上來說,我們對中世紀的認知,是藉由這些處於歷史和傳說、現實與想像之間的意象形成的。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認為,意象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同等重要,它是「創造並借用形象來推動一個社會運轉和思考的歷史,而這些形象則來自浸潤它們並賦予它們生命的精神、感覺和文化」。

勒高夫指出,在整個中世紀,一個以神話和傳說為背景、基於基督教價值觀的意象世界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致完整、前後邏輯連貫的體系。如果說歐洲的基礎是在中世紀打下的,那麼這個意象世界中的種種神話、英雄和奇觀可以說形塑了我們對歐洲文化和傳統的認知。然而當歷史的車輪往前行,人文主義和啟蒙主義運動之風吹拂整個歐洲,中世紀的形象被不斷「抹黑」——蒙昧的時代、黑暗的世界——中世紀意象世界的意義也被人漸漸遺忘。

《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
[法]雅克·勒高夫 著 鹿澤新 譯
後浪|四川文藝出版社 2020-5

是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重新發現了中世紀。出於對以工業革命、科學、理性為顯著特徵的現代性的回應,浪漫主義者強調人的情感和個人主義,歌頌過去與自然,並將目光轉向中世紀。這種對中世紀的重新發現顯著影響了當時的視覺藝術、音樂和文學。

比如在19世紀下半葉,英國掀起了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and Craft Movement)。由於工業革命以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導致設計水準下降,以作家約翰·拉斯金、藝術家兼詩人威廉·莫裡斯為首的工藝美術運動倡導者,開始提倡手工生產和中世紀風格。「中世紀手工匠人」這個浪漫化的概念被推崇,在莫裡斯設計、監製或親手製造的家具、紡織品、壁紙等各類裝飾品中,以中世紀為靈感來源的意象與圖案隨處可見。

《靈動的設計:威廉·莫裡斯的經典設計紋樣》
[英]威廉·莫裡斯 著 陳曄 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12

在浪漫主義復興之後,中世紀意象世界藉助20世紀的兩大發明——電影和漫畫——迎來了又一次復興。勒高夫在《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一書中列舉了數個例子來說明中世紀的英雄人物和奇觀是如何經歷了浪漫主義和現代文化工業的改造與收編,融入流行文化敘事中的。

亞瑟王和他周圍的一系列英雄人物(比如巫師梅林和騎士蘭斯洛特)是中世紀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亞瑟王的傳說始於9世紀初編年史家內尼厄斯編著的《不列顛人的歷史》(Historia Britonum)一書,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亞瑟成為了「不列顛題材」文學的中心人物,不斷地被文藝創作者重新闡釋。

在浪漫主義時期,亞瑟迎來了中世紀意象的大規模復興。英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丁尼生於1842年出版了《亞瑟王傳奇》。一些拉斐爾前派畫家創作了許多以亞瑟為主題的畫作。受華格納的影響,法國作曲家歐內斯特·肖松在1886-1895年間創作了他的唯一一部歌劇《亞瑟王》。

《亞瑟王傳奇》
[英]丁尼生 著 [法]多雷 繪 王劍南 譯
譯林出版社 2013-12

20世紀以後,電影讓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們煥發了新機。在安東尼·福奎阿執導的《亞瑟王》(2004)中,亞瑟王和圓桌騎士被打造為反抗羅馬人殘暴統治的民族英雄。導演表示:「當羅馬人佔領大不列顛,當英格蘭人民為了完成傳播文化的使命而擺脫羅馬人的壓迫並抗擊蠻族入侵,那時的亞瑟和今天的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局勢有著某種意義上的共鳴。」

電影《亞瑟王》(2004)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教堂在經歷了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17世紀理性主義思潮和18世紀大革命的衝擊後,捲入了新一輪的象徵符號浪潮,成為浪漫派的重要傳說之一。對此起到最大推動作用的,或許是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19世紀還出現了兩股重要思潮,使教堂更加富有吸引力:其一,浪漫主義使日耳曼傳統、政治權力和教堂哥德式藝術之間的聯繫愈發密切,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竣工、修建於1824年到1880年間的科隆大教堂即為典型;其二,全面復興過去的思潮使教堂在當時的人們眼中成為了一種象徵著民族精神的偉大古蹟。而今,教堂不僅是信徒們做禮拜的場所,也是遊客趨之若鶩的景點。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世紀早已在潛移默化間成為了一個當代人馳騁想像力的重要場所,它的意象世界更是隨著現代文化工業的發展(比如好萊塢電影)傳播至全球,這為如今在YouTube上流行的中世紀風音樂準備好了創作資源和受眾。在夏威夷大學歷史音樂學者Elina Hamilton看來,中世紀風音樂的出現毫不令人驚訝,「我的第一反應是,『哦當然了,為什麼我們不會這麼做呢?』因為它太適合用來表達我們當下正在經歷的事了。」

懷舊還是玩梗:在新冠疫情時期重新想像中世紀

你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

這說來有點複雜……

在Hildegard的中世紀風改編版《Bad Romance》評論區,一條高贊評論如此說。另一條發布在中世紀風改編版《Barbie Girl》評論區的評論稱:「未來的網絡考古學家會對這件遺物感到非常困惑。」這些吸引了許多人觀看和評論的視頻似乎說明了,人們一方面覺得用中世紀音樂風格改編流行歌曲的主意有些荒誕不經,但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它內在的某種古怪魅力。

從過去尋找寄託感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正如我們此前所看到的,李子柒「成功出海」,在YouTube上徵服眾多外國網友,其吸引力源自充滿原真色彩、自然緩慢的生活方式,與當下人在劇烈變化中疲於奔命的心理狀態形成的極大反差。但中世紀風音樂的流行,和單純的懷舊相比多了另外一個因素,即黑死病與新冠疫情的聯想。

歐洲的黑死病(淋巴腺鼠疫)第一次出現於公元541年,於8世紀60年代消失。黑死病在此後600年的時間裡近乎絕跡,導致它在1347年重新出現的時候,使歐洲人猝不及防。肆虐於14世紀、並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裡平均每隔8-12年復發一次的黑死病是改變歐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它的高致命性令人震驚。英國歷史學家伊恩·莫蒂默(Ian Mortimer)對比了1348年-1349年英格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的死亡率,發現前者是後者的200倍。根據羅馬教廷官員計算的數字,約2400萬基督徒死於黑死病,佔基督教世界人口的1/3。現代歷史學家的最新研究認為死亡人數可能更多,法國大部分地區的死亡率約為60%,英格蘭、加泰隆尼亞地區和納瓦拉地區甚至可能略高於60%。

14世紀歐洲黑死病地圖

因此時至今日,中世紀給我們留下的另外一重印象是無時無刻不被籠罩的死亡陰影。而當下新型大流行病在全球範圍內肆虐,現代醫學力有不逮,各國不得不用居家令來限制人際接觸,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都被打斷和刷新……這種近乎魔幻的今日場景暗合了黑死病那段充滿死亡恐懼的、動蕩不安的歷史。中世紀風《Teenage Dream》評論區中一位網友用古英語的文法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樂見中世紀風在如此糟糕的年份出現,這一年除了瘟疫和內亂別無其他。的確,我們生活在1520年代,而不是2020年代。」(「I doth loveth how Bardcore cameth from a terrible year, fil'd with none but a plague and civil unrest. Truly, we are living in thine 1520s, not 2020s.」)

作為創作者,Hildegard認為中世紀風的流行要歸功於逃離「我們自己的厭倦」的普遍需求。「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在大流行病初期失去了工作,因此有了大把時間。首先,這意味著我們當中的更多人有時間去做音樂、追求自己的愛好了;其次,更多人在YouTube和其他社交媒體上尋找聯結感和分散注意力的方式。」

另一位中世紀風音樂博主Sam Ord在接受i-D採訪時將中世紀風定義為「既可笑又美麗」。「在這種時候,我想人們需要能讓他們開懷一笑的東西,出於某種原因用中世紀風格改編現代歌曲能讓人們微笑,即使那只是短短的三分鐘。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神物,而且現在我們都需要它。」

音樂學家Lisa Colton認為懷舊的確是中世紀風之所以能流行起來的一種重要因素。「我們都會有某種對古老文化的懷舊情緒。這其實是神話的一種表現形式,無論是羅賓漢與瑪麗安的故事,還是我們僅僅只是在想像一個更安詳、被自然圍繞的時代——一個前工業化的時代。」她告訴i-D。

《歐羅巴一千年:打破邊界的歷史》
[英]伊恩·莫蒂默 著 李榮慶 等譯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7

Colton發現,中世紀風也並不必然意味著人們對所謂的原真性有追求,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創作者們展現出時空錯亂的幽默感。「14年前,斯汀發行過一張專輯翻唱了17世紀英國文藝復興音樂家John Dowland的魯特琴歌曲(註:專輯名為《Songs from the Labyrinth》),它真的是……讓人難以忍受。當現代藝術家太過嚴肅、太過真誠(地模仿古代),就有點讓人厭煩了;但當有人用新鮮有趣的方式去做的時候,我們更能關注其中的創意。」

布林茅爾學院中世紀史教授E.R. Truitt指出,這些中世紀風音樂的旋律與歌詞與其說是受中世紀影響,不如說是受「中世紀主義」的影響。也就是說,它們雖然有種中古感,但其實完全是基於現代人對中世紀的想像而作。創作者「不嚴謹」,但這不妨礙網友們在評論區盡情玩梗,比如將原版歌詞改寫成古英語版,用古英語和其他網友聊天,或想像這首歌應該在怎樣的歷史場景中出現。(有位網友提出《Dancing Queen》很符合伊莉莎白一世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時的心情,這條留言引起了關於英格蘭到底算不算「擊敗」西班牙的激烈討論。)

說到底,翻唱是一股長盛不衰的音樂潮流,一次又一次地,它令原本耳熟能詳的歌曲煥發生機,令我們會心一笑。中世紀風,不過是翻唱的一種最新形式,在一個恰當的時間出現了——它把我們喜愛的歌曲放在了一個遠比當下更恐怖絕望的時代背景下,提醒我們人類曾經歷過更糟糕的時光。即便如此,音樂一如既往給予人們慰藉,無論是當下還是彼時。正如Hamilton所說,就像今天一樣,中世紀的人們也通過音樂逃離現實:「他們不會直接歌詠黑死病。只有很少的歌曲——也許只有一兩首——描述的是失去親人或喪失了某些東西。即使在中世紀,他們歌頌的,也是那些更快樂的時光。」

參考資料:

【法】雅克·勒高夫.《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

【英】伊恩·莫蒂默.《歐羅巴一千年:打破邊界的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與其說李子柒是文化輸出,不如說她是擊中了我們時代懷舊心理的軟肋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779256.html

Never mind the ballads! How bardcore took over pop music

https://www.theguardian.com/music/2020/jun/24/never-mind-the-ballads-how-bardcore-took-over-pop-music

『Bardcore』 trend sees modern pop songs reimagined

https://www.pri.org/stories/2020-08-24/bardcore-trend-sees-modern-pop-songs-reimagined-medieval-twist

The Rise of Bardcore

https://medium.com/the-gleaming-sword/hildegard-von-blingin-cornelius-link-and-the-rise-of-bardcore-9ce00a745933

Exploring Bardcore: YouTube’s obsession with medieval covers of Lady Gaga

https://i-d.vice.com/en_uk/article/v7gbqj/bardcore-youtube-music-trend-medieval-covers

相關焦點

  • 懷舊?玩梗?為何2020年的年輕人喜歡中世紀風音樂-虎嗅網
    在一個中世紀風音樂視頻下,一位網友這樣評論。中世紀——大體是指5世紀到15世紀的歐洲——其實一直都存在於當代人的認知和想像中。它有時讓人聯想到一種古老文雅的審美風格,有時又提醒我們人類曾經歷過一個黑暗時代——在黑死病和戰亂的威脅下,人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而如今,中世紀風佔領了歐美年輕人的播放列表,與他們產生了深刻共鳴。這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 2020年!全國風音樂節春暉紀:周深!李玉剛吹響「國風」
    在內容上,它將國風元素與現代流行元素在一起相結合。在音樂風格上,各種古老的樂器和中國傳統文化以音樂的形式出現表現。在傳統的音樂風格中,它們混合著古色古香的旋律。如此多樣的風格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種民族風格的新潮流。國風音樂的受眾一般是90後和00後,國風音樂在流行的同時,也提高了「漢服熱」。現在,你可以看到球迷穿著漢服在大街小巷。國豐音樂很流行,傳統是弘揚。
  • 魔獸世界懷舊服:屠龍大師項鍊上,為什麼會有一個徐字?這是啥梗?
    今天咱們來聊一個囧王者許久都沒有搞清楚的問題「屠龍大師勳章的圖標上為什麼有個徐字?」這個問題。屠龍大師勳章的圖標上為什麼有個徐字?從60年代以來,貌似就沒人搞清楚過而對於囧王者來說,「屠龍大師勳章的圖標上為什麼有個徐字?」這個問題確實是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因為從遠古的60年代開始,就一直沒有大神能弄清楚,WHY?當年圍繞這個問題,玩家們也是產生了許多爭執和討論。那麼今天囧王者就把當年大家的討論總結一下,看看2020年有沒有大神能解答清楚吧。屠龍項鍊=屠龍寶刀=倚天屠龍記=金毛獅王=謝遜=徐錦江
  • 「爺青回」:是真懷舊還是求認同——兼議2020年度彈幕熱詞
    【青年研究】「爺青回」:是真懷舊還是求認同——兼議2020年度彈幕熱詞 █楊風雲(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博士生) █在B站的二次元世界中,年輕人賦予了當然,在彈幕營造的裹挾氛圍中,從眾式的湊熱鬧某種程度上也在所難免。凡此種種,在年輕人看來,恰恰是一種「酷」。12月初,B站公布了2020年度最強彈幕榜單,令人意外的是,上半年流行的「黑人抬棺」、年中的「很有精神」、「歪嘴戰神」,以及近期大火的「耗子尾汁」梗居然全部無緣前五,最終成功登頂的竟是「爺青回」。
  • 火遍全網的「小丑梗」背後,年輕人已經笑不動了
    經過一個2020年後,這一部分聲音也小了很多,大家意識到自己之前還是太年輕,不知道2020年與賽博朋克的距離,只有一場疫情和兩個老頭。至於,真的致鬱。如今一年過去了,小丑再次爆火,不過是以梗的形式,不知道是哥譚市開放人才引進,還是阿卡姆產量再創新高,打開社交平臺,全員玩小丑梗。「嘴上說著幹他媽的傻領導,實際上回復好的。」
  • 抖音95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突然大火了?抖音95年是什麼梗
    抖音95年是什麼意思最近,抖音95年突然大火,相信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火?抖音95年是什麼意思?抖音95年是什麼梗?據說95年的我們最近在抖音很火。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還不是因為大家都老了,現在的00後都開始自稱為阿姨了,更別說我們90後了。
  • 懷舊服:TAQ變簡單了,為什麼還是出現了AFK大潮?
    魔獸世界懷舊服在開服一年多以後,即將在2020年12月3日,迎來經典60年代的收官副本-第六階段納克薩瑪斯大墓地(NAXX)。
  • 年輕人不講武德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常用於形容年輕人很猛
    年輕人不講武德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常用於形容年輕人很猛時間:2020-10-13 19:53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年輕人不講武德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常用於形容年輕人很猛 年輕人不講武德:這句話是太極大師馬保國說的,現在被用來形容年輕人很猛。
  • 打工人梗為什麼會爆火?這究竟是一次集體玩梗還是時代情緒的洩露
    近日,「打工人」成為了即社畜、打工仔之後,展示當代年輕人在社會奮鬥、努力工作的新詞彙。 它沒有社畜顯得那麼慘,也沒有打工仔顯得那麼卑微,一個「人」字,透露出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的不懈追求。
  • 2020年懷舊童年時玩過的火爆街機遊戲
    2020年懷舊童年時玩過的火爆街機遊戲時光冉冉,童年不悔,遊戲相伴,回味無窮,讀書時我們羨慕校外自由的生活,工作後才知道還是寒窗時光值得留戀,但都不及樂趣無窮的童年時光童年是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想想還在兒童時充滿了對新世界的好奇
  • 2020年火爆全網的各種梗,能說五個以上是玩梗大神!趕緊測試一下
    2020年已悄然接近尾聲,大部分人都已經進入了工作總結和等待年終獎的狀態啦。回顧這一年,有疫情、有感動、有得到、有失去,無論如何,都應該和過去說一聲「拜拜」。網絡爆火的各種梗,其實也折射出了社會的一種流行文化,通常具有一定的洗腦性和調侃性,但更明顯的是它的時代性。
  • 魔獸懷舊專題:我為什麼要回去玩魔獸? | 電競世界
    我找到了理由和兄弟們再聚聚對我們這些後輩而言,C叔是個很特別的「大叔」。C叔是我們的高達網遊遊戲群中年齡最大的一個,群裡的成員,從90後到00後,都親切地稱他為「叔」。他和我們相處的很融洽,很少出現所謂的「代溝」問題,但他確實是一個年近四十,孩子已經在上小學的上班族。
  • 為什麼現在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喜歡互叫爸爸?
    一句「爸爸」,猶如一劑猛藥,能讓年輕人迅速敞開彼此的心扉,在社交場裡玩得風生水起。 他提出了那個響徹千古的理論:「人類都迷戀父母」,特別是女性。在他看來女性總是出於迷戀等原因,而特別喜歡爸爸這個稱謂。 但事實是,科學界後來認為弗洛伊德的這個理論並無科學依據。
  •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意思? 這梗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很猛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意思? 這梗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很猛時間:2020-10-30 17:19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意思? 這梗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很猛 太極大師馬保國的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偷襲我這個69歲的老人家最近火了,那麼這個梗到底是什麼意思?
  •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出處在哪 馬保國不講武德梗為什麼這麼火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出處在哪 馬保國不講武德梗為什麼這麼火 最近年輕人不講武德的這個梗瘋狂的在B站和抖音上刷屏
  • 2020:英語網際網路的十個梗
    2020年即將結束,知名網絡梗(meme)百科網站knowyourmeme近日發布2020年網絡梗的社區評選結果。毋庸置疑,今年對所有人來說的確是「足夠戲多」,新冠肺炎主題梗恐怕會給所有人都帶來深刻印象。儘管如此,網際網路還是成功製造出許多新梗,或是讓一些老梗煥發新顏。第十名:印鈔機,衝啊!
  • 熱血傳奇:為什麼懷舊服沒有氪金也被玩家吐槽
    但是為什麼即使盛大推出沒有充值入口的懷舊服還是被玩家吐槽。在盛大推出懷舊服的時候也是讓大批傳奇老玩家心動了,還是一樣的計時收費差不多是1.2元一個小時,放在現在這個年代也還好但是為什麼會被玩家吐槽呢。那就是在01年剛出來的時候就有各種網絡問題和BUG,走一步卡三步,動不動就卡掉線,可是現在已經2020年了,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沒有哪一款遊戲還是很卡的情況。
  • 「打工人」梗為什麼會爆火?或是年輕人職場情緒風向標
    有趣的表徵是,年輕人聚集的B站等平臺上的「打工人」搞笑視頻充滿詼諧無釐頭的特質;微博上出現了「打工人梗為什麼會爆火」的熱搜,後頭跟著一個俏皮的狗頭表情包,雜糅當下特有的時代情緒。「打工人」流行背後,是年輕人對於生活重擔的宣洩,是對於高壓環境的不滿,也是對於平凡人生的不甘。如果把「打工人」和「社畜」抑或是「996」聯繫起來,更像是當代年輕人對自身狀態的一種黑色幽默式調侃。
  • 年輕人開口就逃不過的「梗」,原來都是他們造的
    要說「遊戲已經是這屆年輕人娛樂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絕對不為過。此前,電競的出圈還只是停留在幾個「國民遊戲」的大活動上。比如IG奪冠,王思聰深淵巨口吃熱狗。原創者本來只是想玩個電競圈內的老梗,沒想到在眾多網友眼裡,「影流之主」的名字帶著一絲非主流氣息,與鬼畜老哥十分對味。就連英雄聯盟的東家拳頭公司,都在考慮把這段舞蹈加入原版英雄影流之主的角色動作中。
  • 爺態年輕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形容當代年輕人在暴躁時會按下...
    爺態年輕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形容當代年輕人在暴躁時會按下髒話開關……時間:2020-07-28 17:56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爺態年輕人是什麼意思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