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深圳房地產信息網
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交出了搶眼的成績單。最新統計數據顯示,78個創新型城市以佔全國10%的國土面積、33%的人口,匯聚了全國77.2%的研發經費投入和70.4%的地方財政科技投入,培育和產出了全國80%的高新技術企業……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出爐,深圳排名第一。
2020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出爐!
深圳排名第一
據《科技日報》: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
「報告顯示,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效顯著,部分城市創新動能強勁、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志耘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創新能力前5名的城市,分別為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
據介紹,今年是該系列報告的第二次公開發布。報告構建了包括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和創新驅動力5個方面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對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監測和評價。其中,創新治理力和創新驅動力作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共性要求,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分別體現不同創新能級城市的主體創新功能,引導城市探索差異化創新發展道路。
擺脫投資依賴
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自2008年以來,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先後支持78個城市(區)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
報告發現,38個城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蘇州、廈門、無錫、寧波等城市低於60%,意味著這些城市已擺脫投資依賴,走上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之路。
報告顯示,此次排名前15位的城市依次為: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武漢、西安、蘇州、長沙、成都、青島、廈門、無錫、合肥、濟南和寧波。
這些城市創新能力領跑自有道理。比如,西安、深圳等地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超過3%(全國平均水平為2.19%);深圳、合肥、蘇州等地財政科技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比重超過6%(全國平均水平是2.77%)……
「在投資驅動時代,北方享受了較好的政策和資源紅利,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趙志耘解釋說,而在消費和創新驅動時代,更加市場化的南方,成為人才、技術、資本的聚集地,成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
注重發揮創新比較優勢
創新型城市很有「個性」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這一點在報告中得到充分驗證。研究發現,城市創新能力越強,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深圳、無錫、蘇州等城市充分利用外部創新資源,經濟發展水平超出具有同等創新能力的其他城市。
城市創新發展的關鍵則是人才。深圳、廣州、杭州、蘇州等排名靠前的創新型城市,同時也是在集聚國內外創新創業人才方面表現突出的城市。
報告指出,各城市根據自身科教資源、產業基礎等,因地制宜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格局。
趙志耘介紹,在對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能力分類評價時,報告依據主體創新功能(創新能級)的不同,將72個創新型城市劃分為創新策源地、創新增長極和創新集聚區三大類。
——以深圳、廣州、南京、杭州、武漢為代表的15個創新策源地城市。這類城市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多,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原始創新能力強。如,廣州、南京等城市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比重超過10%,是全國平均水平(5.5%)的2倍多。
——以蘇州、無錫、常州、大連、寧波為代表的25個創新增長極城市。這類城市擁有一定的科教資源,市場化程度較高,技術創新能力強。比如,大連和無錫等城市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達到1.8%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1.27%)的1.4倍。
——以佛山、嘉興、泰州、石家莊、連雲港為代表的32個創新集聚區城市。這類城市科教資源較匱乏,目前城市創新發展以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主,需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環境,集聚各類創新資源。(科技日報 劉垠 文中圖片除標註外由作者提供)
深圳PCT已連續16年位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
近年來,深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9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達到1328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9%,這個數據在全國居於前列,在發達經濟體國家中也是處於前列的。從產出來說,去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75萬件,佔全國1/3,已連續16年位居全國各大城市首位。據統計,深圳已累計建成基礎研究機構12家、諾獎實驗室11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各類創新載體達2642家。建成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6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1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建設首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截止2019年底,深圳擁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7000家,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
今年面對錯綜複雜的發展環境,深圳創新主體保持了強勁的創新動力。前三季度,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長速度表現搶眼,分別增長4.3%和2.8%,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在深圳經濟增長中發揮了生力軍作用。深圳企業提交21.9萬件專利申請,專利授權量16.4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1.4萬件,多項智慧財產權核心指標居全國首位。全市商標申請量達43.6萬件,居全國大城市首位。(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深圳營商環境排名居首
近日,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和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了
《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
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
並指出,2020年四大一線城市
營商環境排名全國前四
其中深圳居首
下面跟隨小編
一起看看具體數據吧!
2020年中國哪個城市營商環境位居前列?近期,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1世紀經濟研究院測算了全國近300個地級和地級以上城市營商環境水平,於12月21日聯合發布《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並指出,2020年四大一線城市營商環境排名全國前四,其中深圳居首。
本次報告使用各類統計年鑑數據和行政記錄,以及多個大數據公司數據,測評了296個所有地級以及地級以上的城市,並從軟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服務、市場總量、商務成本、生態環境6個維度進行測評。其中軟環境指數權重最大,佔25%,市場容量和生態各佔20%,基礎設施分別佔15%的權重,社會服務、商務成本各佔10%的權重。
測評發現,2020年全國296個營商環境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杭州、南京、長沙、武漢位居前十。報告顯示,四大一線城市在很多指標上有獨特的優勢。其中深圳市場主體總數和每萬人市場主體總數,多年持續位居全國第一。
同時,數據還顯示——
深圳的每千人的市場主體數、每千人的企業數、PCT國際專利申請數、上市公司數(全口徑)等,均為全國第一。
深圳2019年常住人口增加總量、每萬人的專利授權數、人均GDP(地區生產總值),都為全國第二。
2020年,全國城市軟環境指數排名中深圳位居第一,全國市場總量指數、社會服務指數排名中,深圳均位居第三。
深圳在基礎設施指數排名中位居第六等。
報告認為,每千人的市場主體數和企業數是創新創業活躍度的最主要指標,深圳這2個指標分別達到了250個、150個左右,均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深圳的市場主體總量為300萬個,各類有限公司的企業數為200多萬個,深圳的企業佔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也在全國靠前。這表明深圳不只是創新創業活躍,而且創新的質量也高。
報告還指出,測算發現,在2020年營商環境得分前50名中城市中,長三角有14個城市,珠三角有8個城市,京津冀僅僅有北京、天津2個核心城市,成渝城市群僅僅有成都和重慶2個中心城市。這些表明長三角、珠三角地的城市經濟分工明確,市場活躍度高,投資吸引力大,營商環境水平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城市儘管營商環境排名全國靠前,但是仍有明顯短板。報告認為,這表現在核心城市商務成本過高,社會服務有很多短板要補;另外基礎設施也待完善。如深圳的工業土地價格、商品房價格以及房價收入比,均為全國第一,深圳和廣州的工業用天然氣價也在全國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