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避蜀圖》,宋代,現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資料圖/圖)
在波士頓大學任教的哈金教授,學期中的時間都用於教學,指導來自全球的創意寫作碩士,學生在畢業時需要完成100頁的小說稿。作為目前惟一一位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華人小說家,哈金的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只能放在假期來完成。
至今,哈金以英語出版了8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4部詩集。
「英文寫作最困難的地方是怎樣在『成功』之後仍不斷地寫下去。」因為常常要陪生病的妻子去醫院,完整的寫作時間被打碎。哈金坦言需要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和途徑以延續寫作。虛構寫作需要作家完全沉浸其中,而非虛構寫作則不必,可以零敲碎打地完成。這是他寫作非虛構作品《通天之路:李白傳》的原由。
這部譯為中文17萬字的李白傳記,始於2015年美國一家出版社的約稿,對方請他寫一位中華人物的小型傳記。哈金選擇了李白。他在美國圖書館系統查閱後發現,雖然李白詩歌的英譯很多,但居然沒有一本完整的英文版的李白傳記。他認為這是由於詩人傳記不可避免要大量引用傳主的詩歌作品,而使用譯詩,要支付給譯者高昂的版稅。哈金在他的李白傳中使用了一首美國詩人卡羅琳·凱瑟(Carolyn Kizer,1925-2014)翻譯的有關李白與杜甫友誼的詩,只有8行,就要支付給她的出版商300美元。哈金是小說家也是詩人,他決定自己來翻譯李白的詩,詩歌翻譯的版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研究過程中,哈金髮現,關於李白的史料很少,已知的很多信息大都是後人從他的詩歌中發掘出來的,並經過數個世紀的「滾雪球」,逐漸積累了關於李白的種種神話和逸事。李白存世有上千篇詩歌和文章,全部作品在其在世時和去世後不久已經「十喪其九」。唐代宗寶應元年(762)11月,李白一病不起,在病榻將自己的部分詩文草稿交給族叔李陽冰,留下了李陽冰的《草堂集序》。
「我決定跟著他的詩歌走,他的每一篇傑作也可能反映了他生活中的危機。」哈金說,「通過跟著他的詩歌走,整個敘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也可以順便展現唐代的詩歌文化。」
哈金在開篇提醒人們應該記住「三個李白」: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以及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沿著詩歌的足跡,哈金串聯起李白(公元701-762年)「轟轟烈烈」而又「艱難愚蠢」的人生故事:
少年時讀書、學劍、馴鳥、訪匡山道士,25歲以後仗劍去國離蜀遠遊,從此再未回過故鄉。兩度跟宰相之後結婚(許圉師的孫女許氏和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在湖北安陸和山東兩處為家,但他在家待不住,總要在廣大的北方和南方漫遊。被唐玄宗召而進京三年做「翰林待詔」,遭到高力士和楊貴妃之嫉,參政失意,而被玄宗「賜金放還」。在繼續的漫遊中,與杜甫相遇結成偉大的友誼,並結伴同遊,又在山東取得了珍貴的「道籙」。安史之亂之後,惶然與妻子躲避於廬山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