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女貞德的出現給查理七世帶來事業轉機,戰爭爆發以來英法雙方力量首次出現平衡,英軍從攻勢漸轉為守勢。「法蘭西意識」開始萌芽,貴族與平民皆團結到國王周圍,國民呼籲內部和解、驅逐外國人的輿論空前高漲,迫使勃艮第公爵必須重視新局面。貝德福德公爵與查理七世深知,勃艮第在英法戰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於是展開了一場「拉攏競賽」。勃艮第公爵與法王籤署停戰協定後,貝德福德晉升他為「法蘭西副統帥」,僅在自己一人之下。態勢不明朗之前,聰明的勃艮第公爵倒也樂得從中漁利。貞德崛起之時,英王亨利六世年僅8歲,還在王叔們的羽翼下成長。1429年11月初和12月底,為應對查理七世的蘭斯加冕禮造成的危機,貝德福德公爵不得不把小國王拉出來站臺,連續在倫敦西敏寺與巴黎聖母院舉行兩場加冕盛典。貝德福德用心良苦,他不僅是老練政治家,也是優秀導演,從羅浮宮的王家圖書館搜集到加冕儀式指南,典禮流程有樣學樣,刻意模仿並試圖超越查理七世的蘭斯加冕禮,同樣由童貞女孩們捧著聖油出場,以示亨利六世能繼承法蘭西的克洛維王統。
貝德福德公爵費盡心機最終皆屬徒勞,英勃同盟已經搖搖欲墜。勃艮第公爵對查理七世的仇恨來自父親當年遇刺,但他畢竟是法蘭西諸侯、瓦盧瓦王族成員,時間會衝淡仇恨,這些年戰爭靡費大量錢財,也令他頗有倦意。英格蘭在法勢力長期存在亦不符勃艮第利益,只要查理七世能增強實力,滿足勃艮第的利益需求,英勃同盟自然瓦解。1432年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妮去世,維繫他與勃艮第公爵親緣關係之線斷裂,他與盧森堡的傑奎塔結婚,勃艮第公爵故意挑刺,認為婚姻沒有跟他協商,說明貝德福德對自己妹妹毫無情義,找各種理由表達不滿,雙方的關係日趨冷淡。與此同時查理七世不斷向勃艮第拋出橄欖枝,聲明當年老公爵無畏的約翰遇刺與己無關,自己當時尚年幼,願意懲處參與謀刺案的數名首犯,並可以滿足勃艮第公爵某些領地訴求。
查理七世出重金收買公爵的心腹重臣尼古拉斯·羅林和安託萬·德·克羅韋,讓他們在主公面前盡力斡旋。至1434年,勃艮第公爵與查理七世大致談妥條件,他寫信給英王提議解除盟約,信中沒有稱呼亨利六世為法蘭西國王,小國王閱信後傷心地大哭一場。倫敦市民聞聽此事發生騷亂,一些倒黴的佛蘭德斯商人被私刑處決,因為佛蘭德斯是勃艮第的附庸。1435年接連發生兩件大事,時局的天平繼續向查理七世傾斜。5月份北法小鎮格伯吉魯瓦發生一次中等規模戰鬥,法軍以突襲戰擊敗英軍,領兵的英軍將領阿倫德爾伯爵陣亡;9月份,與自己兒子敵對多年的法蘭西王太后巴伐利亞的伊莎貝拉辭世,英格蘭手中喪失《特魯瓦條約》最大的「合法性」傀儡。勃艮第公爵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想獲得「和平締造者」美稱,不願簡單粗暴地違約拋棄英格蘭盟友,他希望張羅一個三方都同意的長久和平協議。
略有點政治眼光者不難看出,「英勃聯盟」已經走到頭了,談和是唯一選項。長期在一線運籌軍政實務的人比較理性,能認清殘酷現實,貝德福德公爵、博福特主教、薩福克伯爵都傾向締結和約,雖然他們對和平的要價仍然很高,但保住眼前利益已是共識。儘管議會還保持亨利五世時期慷慨解囊的習慣,王室債務至15世紀30年代初已成倍增長,財政捉襟見肘。文人氣質濃厚的護國公漢弗萊堅決反對,主張絕不妥協,誇下海口稱:「如果批給我4.8萬英鎊裝備一支新軍,定能扭轉在法局面」,也有人認為他是怕締結和約後兄長歸國,影響他的地位。漢弗萊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遠超博福特主教和薩福克伯爵,「對外強硬」在國民心中總是加分的;不知是否出於私心,仇視破壞自己婚姻的勃艮第公爵,漢弗萊很難接受他的調停。恰值貝德福德公爵身體每況愈下,漢弗萊作為攝政御前會議之首,其惡劣又強硬的態度對和談起到破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