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
金庸、梁羽生,打開武俠世界大門後,華語影壇也迎來了真正的武俠時代。
當時長城電影,鳳凰影業,新聯影業等所產出代表作品,彩色寬銀幕武俠片《雲海玉弓緣》《碧水寒山奪命金》等,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
之後受內地大環境影響,幾大根正苗紅的影業公司被市場所淘汰,才讓邵氏趁虛而入,一家獨大。
1966年《大醉俠》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一系列新風格武俠上乘佳作,讓邵氏站穩了腳跟。
香港電影在武俠片領域無人能出其右。
而邵氏能取得如此驕人戰績,多年來穩坐香港電影頭把交椅。
這裡離不開百萬導演張徹的功勞。
從倪匡曾經為自己寫的對聯中,就能看出張徹導演在香港武俠電影圈的影響力。
「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
隻言片語,已足夠說明,當時張徹在市場價值上,是完全可以與金庸比肩的。
張徹能夠成功,除了極具天賦的導演才華外,特殊官員背景也給予了他許多助力。
曾任職於政治部,軍階上校,與蔣經國是多年好友。
這些都能夠幫助他在職業生涯中可以順流直上。
在成為一代武俠宗師的道路上,張徹雖然絕大部分時候都是順風順水,但也偶有艱難險阻的時期,這些不是來自於作品與外界輿論,而是來自同行赤裸裸的競爭。
張徹先生在回憶錄中曾提到:要說在武俠電影領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胡金銓。兩人雖然是競爭關係,但卻是英雄相惜,彼此敬重,哪怕是專為古龍代言的楚原導演也只能排在他們兩人後面,除了這兩位外,其他同期導演自然也就入不了張徹的法眼了。
在這裡,他唯獨少提了一個人,一個與之亦敵亦友,恩怨糾葛交織不清的人。
——他就是徐增宏導演。
張徹剛入邵氏時,並不是第一導演,而是一名編劇,初期沒有任何話語權。
他雖然有野心,有想法,有背景,但對於邵氏來說,對於那個電影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來說,提拔新人還是要慎之又慎的,凡事都要一個腳印一個腳印來,最起碼也要渡過公司的考驗期。
於是張徹被分到了徐增宏導演旗下,擔任影片策劃工作。
徐增宏那時候可是邵氏紅人,是掌舵邵逸夫親自提拔上來的天之驕子。
張徹縱然有情緒,也不會表露出來。
之後兩人合作了神怪武俠系列《火燒紅蓮寺之江湖奇俠》經徐增宏授意對此作品進行了大篇幅改編,結果上映後反響平平。
張徹因為該片,對徐增宏的執導能力產生了質疑,與此同時他動用官方關係不斷遊說邵逸夫,以爭取自己做導演的機會。
1966年,由張徹執導的實驗武俠片《虎俠殲仇》應運而生。
而這時,張徹與徐增宏在邵氏的位置已經發生了微妙變化。
當年擔任《虎俠殲仇》攝影的正是徐增宏。
兩人因為這部影片,產生了隔閡,甚至是敵視。
直到張徹執導的《獨臂刀》以破紀錄形式開創武俠新風潮,為香港電影打開了全新篇章那一刻,兩人這種微妙關係才算是徹底瓦解了。
張徹成為了邵氏首席導演,而徐增宏這時也已遠走嘉禾。
兩人正式確立了競爭關係,不管是明也好,還是暗也罷,處處是針尖對麥芒啊。
1971年,徐增宏執導的《盲俠大戰獨臂刀》上映。
這部影片擺明了是要與邵氏對著幹,也算是由他打響了與張徹之間爭鬥的第一槍。
《獨臂刀》這部電影是張徹成名之作。
鄒文懷成立嘉禾後竟然無視版權,直接拿來就用,意欲何為,可想而知。
更有趣的是,這部影片還劍走偏鋒,請來了1970年日本經典IP裡的主角盲俠,上演了一場無差別大亂鬥,在當時的確是吸睛無數。
《獨臂刀》與《盲俠》原班人馬強勢回歸。
故事線,時間軸,演員陣容全部不變。
唯一變的就是中方導演,由張徹變成了徐增宏。
該片上映後,為了照顧雙方影迷的情緒。
在影片拍攝期間分別製作了兩個不同版本,兩種不同結局。
港版結局是獨臂刀擊敗了盲俠,而日版則是座頭市殺掉了獨臂俠王剛。
從這部電影背後,影迷們不難看出兩大公司的你爭我奪。
還有兩大導演之間的針鋒相對。
不管是戲裡還是戲外,硝煙瀰漫,火藥味十足。
雙方多次拿對方作品裡的橋段開涮,用鏡頭語言相互攻擊。
場面火爆程度,堪比復聯大戰正義者聯盟。
徐增宏與張徹的恩怨對決,一直持續到了70年代中期,才漸漸宣告結束。
張徹依然是業內公認的知名導演,而徐增宏也許是因為打得累了,疲倦了,看淡了,在70年代末退出了香港影壇。
張徹之所以不願提及他的名字,或許是覺得徐增宏根本就沒有威脅到自己的能力,作為競爭對手他還差一些,即使兩人曾並駕齊驅過,但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歲月境遷,時代更迭。
曾一家獨大的邵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與之抗衡多年的嘉禾卻並沒有迎來屬於它的天下。
隨著永盛、金公主、新藝城等影視公司陸續崛起。
群雄爭霸的80年代,競爭更為慘烈。
不知那時嘉禾是否會懷念曾經的老對手?老朋友呢?
邵氏: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嘉禾: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